图书

致读者书

时间:2013-03-28 1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亲爱的朋友们:

  诸位听过“孔席墨突”这句话吧?这话出自西汉《淮南子·修务》篇,原文作:“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后来东汉班固作一篇赋,名《答宾戏》,赋中应用这两句话来称赞孔子和墨子,说:“圣喆(哲)之治,栖栖皇皇。孔席不得(暖),墨突(烟囱)不得黔(黑色)。”把《淮南子》的话倒过来说了,于是“孔席墨突”便常被文人在诗文中引用。孔子和墨子二人,恓恓惶惶,奔走天下以济世救民,有时候甚至席子还没有坐暖,烟囱还没有熏黑,便又忙着赶到别处。后人便以这句话赞扬这两位伟大哲人的热心济世和奉献自己的精神。

  相信诸位对于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言行都已耳熟能详,但对于曾与孔子齐名的墨子,却不一定都熟悉。虽然墨子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如孔子深远,但他的学说在中华文化中却有不可抹杀的价值,所以我愿意帮助各位朋友,对墨子以及他的学说,作一点概略的认识。

  墨子是鲁国人。他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是战国初期一位主张言行合一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热心救世的实干家。他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种主张,徒属遍于天下。他的学说在战国时代盛行了二百多年,与儒学并称“显学”。

  在先秦诸子中,没有一个能像墨子那样站在民众的立场发言,并且那样热心谋求民众的幸福,那样注重实践的效果的。他的宗旨在于“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一生为求天下和平、百姓公利而努力。他的主张对于当时社会的弊害都能对症下药。

  可惜,墨学骤盛于战国,却骤衰于秦汉,其有些主张因为和儒家不同,战国之时,便遭受孟子的驳难,到了汉武帝时,他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墨学便被排斥于正统学术之外。两千多年来,学者很少有研究墨子的。幸而,清朝中叶,乾嘉以后,学者渐受西方求真精神的影响,能够突破传统,对于墨学,重作整理,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掀起为墨子辩证,为墨书作校注的热潮。民国以来,研究墨学的人更是蜂起笋出。又在孙中山先生及先贤张溥泉先生,以及大学者梁启超、胡适之等先贤的推崇、鼓吹、阐扬下,墨学自阴霾中大放光明。

  墨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但他的若干主张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他的兼爱、非攻、尚贤、非命、节用俭约以及积极的实践精神,不仅与现代生活不相违背,而且还有启迪的作用。

  诸位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不论在政治社会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变动。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铁器的发明,促使农业的进步、工商业的抬头、贵族势力渐渐式微。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在这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时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因此百家争鸣,竞相鼓吹自己的学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于是成为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时期,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我们要恢复中华文化,不能不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入手,而探讨诸子学说,必须捐弃成见,客观公允地去看,这才是追求真知识的态度。

  我以浅近的笔触,改写《墨子》一书,尽量保存《墨子》原书的精神,反映墨子思想的重点。有时更辅以故事的形态,希望诸位能从浅显处了解墨子的为人,接触墨子哲学。如果能借此使年轻的朋友们认识墨子,并引起探讨先秦诸子的学说的兴趣,则我在忙碌的教读生涯中,奉献出这一部分的时间和心力也就有了回报了。 (周富美)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