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殁于公元前四世纪前叶,约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年寿大概八九十岁;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大思想家。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时周王朝威权坠地,政治机能丧失。许多周王所封的诸侯都各自割据,争强斗胜,使施行了四五百年之久的封建制度濒临崩溃。贵族阶级逐渐没落,新的地主、工商业者代之而起。诸侯们为了攫取新领土,彼此争斗激烈。为了权利地位,各国君臣乃至父子之间,互相残杀的事也经常发生。墨子看到的是这么一个崩裂、纷争、动乱的世界,所以他劳心苦思,摩顶放踵,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诸主张,想要拯救当时的社会。
墨子最初师事史角(周桓王的史官,仪礼的专家)的后人,据说也修习过孔子的学问。(《淮南子·要略》篇:“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当时的鲁国保存了周的古文物,孔子更将它们整理编纂,并且广收弟子而教育之。墨子是鲁国人,在那种风气濡染之下而学习《诗》、《书》,受到儒家的影响,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孔子生于春秋之世,提倡礼治主义,想借伦理道德来拯救当时已逐渐混乱的社会。但是到了墨子时代,这种理想已经形式化,在墨子的心目中,当时的儒家只不过是一群重视婚丧礼乐的贵族的寄生虫。以学术的领袖、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自居的儒家的堕落,是墨子所不能漠视的事,他虽然受到儒家的深刻影响,但是也极不满于儒家的形式主义以及颓丧态度。譬如儒家提倡礼乐以及厚葬久丧,做的都是一些表面功夫,不仅劳民伤财,也失去了慎终追远(《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真正意义。又如儒家的怀疑鬼神、重视命运等思想,前者不免与厚葬久丧的道理相抵触,后者又抹杀了人类本身的创造精神以及奋斗意识,使一个人变成了一台僵化的机器,没有理想,无所敬畏。社会上如果充满了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又怎能健全得起来?于是墨子提出了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天志、明鬼等学说来反对儒家。我们推想他的本意,实在是想将当时的紊乱社会带上积极的、进取的、光明活泼的前途。
墨子出身平民,很可能是个手工业者。他是先秦时代思想家中罕见的技术人才。他精于制造各种机械,发挥它们的和平用途。他曾巧妙地制造了可以载重致远的车辖,改善了交通工具。
这样一位多才多能、满心怀着救世热忱的圣者,劳神苦形,东奔西走,鼓吹和平,宣扬他的救世的学说。一天又一天,一月复一月,一年更一年,宋国、齐国、卫国、楚国,到处布满了他的足迹。他真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实干家!
墨子最看不起那些光说不练的人,也最厌恶那些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伪君子,所以他要“言行合一”;他仰慕治水的夏禹,很能发挥夏禹的刻苦精神。他生活节俭,甘于粗衣恶食,为救世拯民而奉献自己,富有宗教家的热忱。他反对战争,但又不忍见弱肉强食的场面,因此他将弟子们组成一支维护和平的十字军,参与各种济弱锄强的行动。在先秦各种学派的领袖中,再也找不到一位像墨子这样有实践苦干精神的。
墨子与孔子尽管理想不同,做法不同,但他们为求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是相同的。他们的精神同样博得后世学者的赞扬。因而,墨子与孔子齐名并称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由于墨子的精神的感召,许多志士豪杰投到他门下,因此由平民崛起的墨子徒属遍布天下,在战国时代,只有墨家弟子的势力可以与历史悠久的儒家相抗衡。(《吕氏春秋·当染》篇:“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也,不可胜数。”又云:“孔墨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对教育的热忱,不亚于孔子,墨学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他们下分“谈辩”、“说书”、“从事”三科,其中“从事”一科恐怕是最热门的,这一科的弟子个个都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且个个都怀抱救世济民的热忱。《淮南子·泰族训》篇说:
墨子弟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死”是人生最难的事,然而墨家弟子却能为追求理想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视死如饴,这种牺牲小我的壮烈精神,便是受墨子崇高的人格与伟大的精神感召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