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的师傅卡罗尔?佩丽建议,当我们把洗的衣服挂在绳子上时,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晾衣服了。本质上,我们的生命是一项债务,而死亡是必然之事。尽管很多人会想,死亡应该在几十年之后,但我们并不确定——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晾衣服呢。
西方人会极力避免想到关于死亡的事情,佛教徒们恰恰相反,时常思考此事,东方的僧人和女尼会在坟墓旁打坐。了解到死亡的必然,我们就会珍惜那些生命中最平凡的瞬间。试着像最后一次做那样,去吸干净地毯、把柜子洗干净、晒衣服。死亡也许马上就会到来,让我们更加专注吧。
我们无法知道死亡的具体日期,但如果知道了,会有什么感受?会对怎样度过此生产生影响吗?我刚刚访问过一个网站,回答了一些问题,然后发现自己会在2046年的12月12号死去,享年79岁。在写作此书时,我还剩1 278 472 915秒。我同时发现,如果我可以从非乐观也非悲观的人变成一个纯粹的乐观主义者,我将延寿10年。(设想有某位不幸的访客,发现仅剩下24小时,现在再来做乐观主义者,会太迟了吗?)
我们这些西方人会时常想到死亡的必然吗?如果真的经常如此,会更加珍惜每一天吗?我们可以在佛陀的教导中,清晰地看到一切的无常。了解到生命短暂后,我们就会更睿智地使用时间,以令他人受益的方式。我们会意识到每一刻的宝贵,包括那些花在家务上的时间。
当我们以“生命太短了,以至于无法做……”来开始每一句话时,也许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清明。当心中有死亡的概念时,我们会看到,紧紧抓住怨恨不放,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灰暗。我们会看到不安住在当下而神游万里,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进而活在每一刻的圆满之中。
了解到死亡对好好度过此生的重要性后,苏哈娜开了一门课程“如果仅剩半年生命”。拥抱死亡的意识,在苏哈娜的生命中很早就有了。19岁时,她去尼泊尔旅行,在那里体验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闭关。那是一个30天的闭关,带领他们的师傅让修行者们深思一个问题:死亡的意义。有150位西方人一起共修,苏哈娜是坚持到最后的30人中的一员。好多年后,接受悉尼《先驱晨报》的采访时,她回忆起了那次经历:
那真是很大的挑战。喇嘛们这样安排,是因为它会让你把每一刻都看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深思死亡会创造出一份解脱感,一份对活出所有潜能的渴望。
在印度时,苏哈娜继续对死亡进行探索与追问,每天清晨她都会去恒河边看焚烧的尸体:
看焚烧尸体是很难的修行,看着女人们在一旁悲伤地流泪,这是死亡粗糙、冷酷的一面。于是我转过身去,拥抱火热的生活,同时净化自己,让喜悦升起,而不再压抑自己。
“通往平静途中的停留:如果仅剩一年生命”的全文,在附录2中可以看到。
转换你的视角
与其设想我们的视角是唯一可行的,不如了解其他选择。有了本章谈到的那些视角,我们也许会体会到,做家务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压力的释放,是可以马上看见成果的劳动。我发现,在开始做家务之前,点上一炷香是有帮助的。这既能让干活时可以有好味道闻,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告诉自己,现在可以放下对家务习惯性的态度,改而采取一种灵性上的新方式。
金一直没有转换她看待家务的角度,直到她的禅修中心给她发了一封名为“工作禅”的邮件,想让有心帮忙的人准备些包着钱的信封派出去。她看到这样的工作与修行生活并不冲突,因为派这样的信封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义工们可以带着布施的心态做事。
之后,金发现,可以把所有的活动都看成是修行,比如“清理杂务的修行”,当女儿们吵闹时“让她们平和下来的修行”。我们可以把觉察和其他灵性上的品质,比如开放、好奇和善良,放到我们所有的行为上,让它们成为我们修行的一部分。典型的一天应该包括“整理衣服的修行”、“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修行”、“听收音机的修行”和“开车送孩子们去参加放学后的活动的修行”。
苏哈娜同意觉察可以带到任何事情之中的说法,但她觉得,当大谈“一切都是修行”时,修行者自己应该有正确的判断,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忽略生活中正常的那些方面,比如打坐、学习、听老师上课、和修行团体在一起。
另外一个值得一试的角度是,想象你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一天,变成某个人,换上他的角色去体验一把他的生活。那会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什么?就像我们在去新地方旅行时,会密切注意那里的一切,当我们用他人的角度来体验的话,会大大增加对当下的亲密感。
为了让我们的精神振作起来,避免负面思维带来的业力,做家务时我们倾向于放些欢快的音乐。无论是听西藏的唱诵,还是诺拉?琼斯的爵士,我们练习享受这一切,而不是因此愤怒。乔,一位已经80岁的好友,在洗衣机、洗碗机和微波炉前带大4个孩子(更别谈那些尿布了)。她的一生永远都是那么忙,但她回首往事,却十分怀念那段时光。问她的任何一个孩子,记忆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都会笑着答道:总是在歌唱。在边忙边放声歌唱一段时间后,你甚至会为了可以待在家里做家务而庆幸。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找到你目前对家务活的态度背后的原因,然后考虑放下或放松那些只会令你生气的观点。
● 了解扫地就只是扫地,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 把做家务看成是练习觉察的机会。
● 看看是否可以享受做清洁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 美在平常当中。
● 崇尚简洁。避免非理性消费,避免购买无用的东西。家里只保存有用的东西。
● 当客人来的时候,把打扫房间当成是尊重和慷慨的表示,而不只是为了令他们对你有好印象。
● 当你做家务的时候,记得听新闻,增强与他人的连接感和慈悲心,觉察你对那些新闻的反应,并且思考背后的原因。
● 死亡是必然的,人生短暂,别浪费哪怕一分钟,全然地活在当下吧。
● 换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家务活:把它看成是修行的一种,看成压力的释放和立马可见成果的劳动。
● 做家务时听听音乐唱唱歌,总之找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