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放下

时间:2012-08-02 13:49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佛陀说,苦(包括受苦、压力和不舒服)是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所无法避免的。苦的原因在于执著。为了减轻痛苦,我们需要放下我们的执著、渴望、依附和坚持。做妈妈是学会放下的高效课程。我们必须放下对感官欲望的立即回应——想打会盹或者做些运动——一切为了照顾孩子。

  做妈妈也会让我们放下长期抱持的一些观点,我们会了解到更为丰富的人性,最棒的是可以影响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尽管我们对孩子的性情养成只能起到一部分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男孩喜欢玩枪,无论他们的妈妈是多么爱好和平;很多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尽管我们规定了他们的饮食口味。“不要玩武器!”、“不要吃垃圾食品!”、“别在我眼皮底下胡作非为!”这样的规定已经太多了。我们仍会用这些规定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执著于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体验到苦。拿出时间来吧,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学会放下。

  只有收回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才可以得到安宁。如果我们坚持要一个一直洁净的家,就会因此而受苦。如果坚持要孩子成为某种人——卓有成就的学者、运动高手、音乐神童——失望就会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孩子也会因此受苦。如果我们期望自己成为完美的妈妈——会组织很多活动、会烤香喷喷的面包——那我们就会活在罪疚感之中。有事情来时,尽自己的全力做就好。在那之后,放下它们,平静地生活。

  抚养孩子是一个不断放下执著的过程。最后,我们会把孩子们想要的主权归还给他们——在他们长大成人后。苏哈娜给妈妈们提供了一些长期的建议,不对年轻人的做法感到焦虑的唯一办法,是放松她所紧抓不放的:

  抚养孩子的每一阶段都会感受到焦虑,最考验我的是最近这几年,孩子们都进入了青春期。他们不断试探我的底线,还总是冒险,我有好多个夜里都睡不好觉,不知道他们会干什么。对治我的焦虑也成为一项修行。最终我了解到,有必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安放信任的地方:我已经做了所有可以做的去引导他们。现在能做的,只是时不时地警告他们,给些建议,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不让自己被恐惧控制住,我得再放宽一些才行。

  我曾在修行小团体中探讨此事,随着年龄的增加,放下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一个女人分享了她的体悟:要放下的不仅是对已经长大的孩子的控制,40岁也是放下自己“装酷”心态的最佳时机。对很多女人来说,最大的难题是放下虚荣心。就像金写的那样:

  我过去曾十分在意我的容貌。一直想把自己变成特定的样子,这耗掉了我很多的能量。过去2个月里,我终于从中解脱出来了,开始接纳自己的样子。最重要的,是吃得健康和多做运动。我不再被那个庞大的执著压着。心里好受快乐得多,也卸下了女人一定要年轻漂亮的文化习俗的约束。

  回首过去,金承认,尽管她时常感到她战胜了强迫症,但她发现自己在一些脆弱的时候倒退了。只有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更能保持住那份洞见,苏哈娜借由对这点的说明来阐释执著于进步反而会导致退转。当我们洞察到某一真理时,心越沉静,这份洞见的效应就越长久。

  佛陀在证悟后,仍在不断地放下。在那之后40多年的岁月中,魔罗仍紧跟他不放,佛经中魔罗的角色和基督教中魔鬼的角色相近,是对坏习气的隐喻,它们是灵性道路上前进的阻碍。开悟之后,佛陀仍受到怀疑、欲望、贪婪和其他旧习气的攻击,但他已经有力量去战胜它们了。他有一种观察到自己的冲动而不为它们所困的能力。

  放下我们的愤怒、成见、自我的需求和感官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已知的舒服放在身后,独自一人踏上未知的旅程,这注定是艰难的。而这其中最难的还是放下被牢牢抓住的自我感,给不怎么熟悉的真我留出道来。有什么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向前吗?我们该如何放下呢?在打坐中,我们会发展出深邃的洞见,意识到是我们的执著让我们受苦。看破这些,就是放下了。

  对某些人来说,打坐提供了放下的机会。我的修行团体中的一位师傅,克里斯?麦克连恩,在30年的修行后,终于成功地克服了一长串的恶习。他说,有一次在打坐时,他瞥见了他的本来面目,并被深深地打动。他知道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项真正的修炼,是练习不断地放下。这是佛法与新时代运动(强调感觉的释放和一直快乐)的不同之一。尽管我们知道修行会带来欢乐,但佛教徒的修行,尤其是它对道德和个人的强调,并不总是让人感觉良好。

  当我们发现自己受了打击变得焦虑和悲伤,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受苦,可以问问自己“我执著的是什么呢?”接着问自己:“我可以放下它吗?”放下一直紧抓的执著是很难的,尤其我们的执著如此的多,佛陀建议我们,聚焦于所有执著的源头——对自我的执著上。

  在第三章中我们探讨了无我,有意思的是,注意到我们的执著都和那个虚假的身份感有关:想要一个一直干净的家,是自我的需要,想让一切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如果我们的孩子比别人优秀,我们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并引以为傲;如果我们的孩子教养良好,我们就觉得自己是杰出的妈妈。自我的紧抓倾向藏在了所有的执著之后。通过拒绝为它的产品买单,我们就削弱了自我的力量——只想自利的思想、观点和情绪。我们注意到我们的执著,不带任何的判断,然后放它们走。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