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情绪低谷

时间:2012-08-02 13: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也许你刚刚和你的另一半大吵了一架,也许和孩子有关的一些令人心碎的消息把你扔进了焦虑的深渊,又或者在超负荷工作太长时间之后,你的压力已经到达顶峰,痛苦的情绪铺天盖地地袭来。你的身体里有大量的紧张能量,你的心充满了愤怒。也许你已经开始失眠,吃饭没胃口,情绪状态也不断向下陷落。我们要奔到哪里去,才可以得到解脱呢?

  我发现在这样的时刻,我没办法打坐,没法静静地坐下来和自己的情绪共处。佛教徒妈妈迪安娜也有同样的烦恼:

  我和妹妹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很亲近,但最近我们在养孩子这个问题上大吵了一架。尽管没多久就和好了,但我仍感到很受伤。我试着打坐,但那股情绪让我疲惫不堪,无法专注。那晚我睡得不好,醒来时浑身都疼。我知道,如果我带着那股疲惫打坐的话,只会让自己更难受。明天还有忙碌的一天,包括好几个面对面的个案,我担心自己应付不了。

  那天我的目标是分散注意力。我知道,除非我好好睡一觉,否则无法面对未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我的态度到底有多么合乎佛教徒的要求。难道我不应该利用这次机会,深入地观察一下负面情绪的本质吗?

  迪安娜的问题让我头疼了好几天,不久之后,我有机会聆听南传佛教的师傅苏雅托的演讲,他用下面的话阐释了这一主题:

  打坐不是我们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有些问题需要的是沟通或其他办法。但有种说法是,有了打坐就没心理治疗什么事了。

  很多师傅都说过,对那些需要专业帮助才能安定的人来说,最好不要推荐打坐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坐只会使问题更糟糕。有时候,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心理状态找到另外的办法,直到紧张消失为止。

  苏哈娜也同意这点,当我们苦闷时,打坐并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当有强烈的情绪出现时,觉察不会起什么作用,情绪会接管一切,把我们拉入痛苦的海洋。念头会激起更多的感觉,感觉又会引发更多的念头。它一点都不管用,甚至会带来抑郁。每次当我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时,会用散步或慢跑来转移注意力,避免陷进去。当我们最终准备好,坐下来体会那份感受时,我们既不能压抑,也不能纠缠于它们,而应该往后退一步,看着它们。

  我发现和别人分享痛苦也是有用的,可以找出那些感觉究竟是什么,和佛教徒团体的成员之间充满关怀的灵性关系,让人感到安全。我可以感到被倾听、被理解了,而独自待着只会放大痛苦。

  即使选择分散注意力作为应对机制,仍可以专注于手上在做的事情。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是可以做到的,觉察到那层细微的不舒服,把注意力带到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上。迪安娜继续说:

  在那之后的一夜,我睡得很沉,醒的时候气已经消了一半,我开始考虑想办法解决我的情绪,令我吃惊的是,居然收到了妹妹发来的长达2页的道歉信,我很快给她也回了一封。现在,我已经把这个小插曲忘到了脑后,重新开始每天的打坐了。

  另外一位佛教徒朋友瑞贝卡,也面临和老公之间的问题,她告诉我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便是在森林禅修中心之旅中——能让她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这场婚姻危机持续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觉察情绪状态是绝对有帮助的。她发觉,对情绪的觉察让她更放松了,但仍有那么几天,分散注意力的法子是唯一管用的。就像金说的那样:

  我认为,真正的幸福只能通过学习体验所有的情绪,但不带任何的评判和执著,也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才能获得。坏心情出现了,让它走就是了,这是最好的释放。

  当然了,谈到情绪低潮,怎么能不谈抑郁症呢。一家关注抑郁症的澳洲组织“超越忧郁”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在一生之中会遭遇一次抑郁症。产后抑郁症袭击了澳洲14%刚做妈妈的母亲们。她的一位好友丽萨,就饱受抑郁症的折磨,长达好几个月,刚好转一点又复发了。在没得抑郁症之前,她是一位热情、活泼、活力四射的职业女性,但当抑郁袭来的时候,她变得精疲力尽,无法自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她参加团体工作坊的故事,她读我的第一本书《写给妈妈的佛法书》时,意外发现,很多工作坊里的咨询顾问给出的建议,居然和佛陀的教导密切相关。当越来越多的药物被用来治疗抑郁症,专业医师们也开始意识到,是时候应用思想来对治这种难缠的病了。

  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它让人们了解到,我们思考的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它也教会我们,对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的,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思考,而不是消极思考(甚至应该更积极一些)。

  丽萨在她的笔记本里,用粗体写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感觉糟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后面是佛陀著名的开示:“我们是我们所想的,所有的一切都和我们的思想有关。我们用思想制造了这个世界。”她的笔记本里有好几条句子,都关于消极思想与糟糕情绪之间的联系。

  紧跟着的就是练习,改变负面思考模式,用更实际的想法来替换它们。我们也许会想:“尽管超市里遇见的那个女人认识我,但她偏偏假装没注意到我,因为她讨厌我。”我们可以用更实际的想法来替换:“她没有看到我”、“她没有认出我来”、“她正忙着,没空停下来”、“她正困在自己的问题之中”、“当她买东西时,不怎么会去社交”,甚至是“是不是只有我先接纳自己,然后人们才会欣赏我?”

  丽萨在她笔记本的边上写道:“培养出挑战自己念头的习惯是需要时间的,继续练习。”她笔记本里有一点没说,那就是需要先觉察我们的念头,然后才可以转换它。我们要有能力先看到它们,不然就会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彻底占据我们的生活。提醒自己,保持对念头的觉察。

  丽萨在工作坊里学到的避免焦虑的另外一个方式,是更全然地活在当下,特别要留意的是我们的感官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做的饭菜味道如何?注意人际互动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一天之中,我们错过了太多这些精微的感受了。

  就像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所做的那样,丽萨参加的工作坊的导师们,也传授了一系列的打坐办法,把打坐看成是治疗抑郁并防止复发的有效工具,他们把打坐看成是截断负面思想之流并变得更冷静的好办法。很多师傅也警告说,打坐并非对所有在抑郁症中挣扎的人都有效,也许其他的办法会更适合某些人呢。

  我和丽萨时常通电话。一个年轻妈妈的孤独,让来自他人的关心显得格外的珍贵。我知道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得不得了,所以每次电话快结束时,我总是告诉她:“记得一定要对自己好点哦,做你自己的好妈妈吧,就像对你的孩子那样。”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