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4.礼贤下士——受将士爱戴的卫青

时间:2012-11-16 07:37   来源:

  4.礼贤下士——受将士爱戴的卫青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居上位者不想管理好自己的下属,使所有的下属团结一致。然而在众多的管理手段中,用权力和金钱来留住人才只属于下策,因为用利益来激励下属,只能暂时安抚人才,非长久之计。真正能够留住人心,最终还是要靠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孟子曰:“暴者,天下之利也,分者以才,何以继才、悦才。”以“礼才“强调团体精神,适度的关怀、称赞下属,使集体受到鼓励,才是能够最有效地激励下属的方式。正如人们常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像成熟的稻穗般,把头低下。而且对于下属的建议,即便是有不当之处,也应理解为其具有责任心。成功和下属打成一片之后,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水涨船高的道理将自己不断推到高位!

  西汉时期的大将卫青,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堪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卫青原本只是一个遭人嫌弃、饱受欺凌的侯府女仆的私生子,少年时的生活也十分困苦,后又因汉武帝的皇后阿娇嫉妒其同父异母的姐姐卫子夫受宠,而差点被当成出气筒死于非命。所幸被好友公孙敖冒死救下,这才因祸得福,被汉武帝破格提拔,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走上了一代名将的漫漫征途。卫青能够成为抗击匈奴取得赫赫战功的大将军,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得到平阳公主的青睐,成为当朝驸马,从而留名青史,在常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卫青能够一步步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因为他自身有何过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不仅为人小心谨慎,而且礼贤下士、从不居功不傲。

  公元前129年,卫青被汉武帝指派为车骑将军,与太仆、轻军将军公孙贺,大中大夫、骑将军公孙敖,卫尉、骁骑将军李广同行,首次领兵出征匈奴。最终,其他几位将军所带领的人马或死伤惨重,或无功而返,骁骑将军李广将军还因一时冲动而被匈奴所俘。只有卫青带领至龙城的一万兵马,成功击退匈奴军队,并斩杀、俘虏数百敌军。首战告捷,卫青从此得汉武帝另眼相看,但因同行的军队损失惨重,并未获得封赐。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再次集结大量的兵力,杀辽西太守,进攻上谷、渔阳,也因此而引发了西汉和匈奴之间第一次大型战役。在此次战役中,仍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领四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至陇西之地。卫青采用了“迂回侧击”的方法,率领大军从云中出发,绕到匈奴军的后方,不仅迅速攻占高阙,同时也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和单于王庭之间的通信路线。后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入陇西地界,将白羊王和楼烦王团团包围在其中。白羊王、楼烦王被逼无奈,只得仓皇率兵逃走。而卫青带领的汉军则趁机活捉数千敌兵与一百多万头牲畜,重新夺回河套地区的控制权。而这一带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水草肥美,故汉武帝便在此修筑了朔方城,设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迁徙了十万余人到此处定居,还对秦时的大将军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进行了整修。此举不仅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形成了能够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匈奴贵族虽心有不甘,多次出兵企图将朔方重新夺回,但都被占尽优势的汉军挡了回去。而卫青也因为在此战中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

  不久之后,匈奴再次出兵攻代,并杀代郡太守,掠雁门千余人。汉武帝气愤不已,便命卫青为总指挥,率领几位得力的大将与十几万人马对匈奴进行反击。匈奴的右贤王因为误判汉军难以在短时间内抵达,便放松警惕,大饮而醉。殊不知,卫青此时正率大军日夜兼程,急行军六七百里,并在夜色的掩护下,出其不意地将右贤王的营帐团团包围。而此时的匈奴右贤王正拥着美妾在军帐中畅饮美酒。当他听到帐外的厮杀声,看到遍野的火光时,惊慌失措,只得带领少数精兵冲破汉军包围圈向北逃亡。汉军虽未能成功拦截,但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属下副将十余人,以及一千多兵将、仆人和几百万头牲畜。大获全胜的汉军高奏凯歌,收兵回朝。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在大军进入边塞之前,就已经亲派使者捧着大将军印在军中等候,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并将诸将之兵一并归于卫青统率。

  汉武帝不仅对得胜而归的卫青进行了嘉奖和赐封,还一并将他还在襁褓之中三个儿子也都封为列侯。而卫青则坚决辞谢说自己有幸戴罪立功,完全是仰仗陛下的神灵,并将所有功劳都推至拼死奋战的将士们身上,还坚决不肯领受三个儿子的封爵。汉武帝当即表示不会忘记诸校尉的功劳,并重赏了随从卫青一同出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领。

  公元前125年,身为大将军的卫青再次受命领兵攻打匈奴。大军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在此次战役中大放异彩,首次参战的他仅率八百精骑就歼敌两千余人。首战告捷之后,全军返回定襄暂时休息调整,一个月之后再次出征塞外,斩获匈奴军将一万余名。

  然卫青所带领的汉军之中,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因遭遇匈奴大军,打了一场遭遇战而死伤惨重。而且前将军赵信本就是匈奴的降将,因汉武帝爱才,故得以封侯,但当时时局危急,再加上匈奴的威逼引诱,他竟率领手下的八百残兵奔降单于。右将军苏建军侥幸突围逃回营地之后,众将领对如何处决他颇有异议,有人声称要立斩之以立军威,也有人则认为其能够侥幸突围已属不易,应该从宽处理。

  卫青本就是仁爱善良、谦和忍让、奉法守职之人,所以在处理此事的时候,他沉思了半晌之后,慎重地说:“我受到皇上宠信并非完全是因为皇亲的身份,所以我在军中任职也不怕没有威严。我绝无必要以此事来建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严,否则就失了人臣应有的本分了。而且即便是我有权力可以处斩部将,也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或者受宠信而擅自于境外诛杀将领。所以还是将苏将军送至皇上面前,让圣上亲自裁夺吧!“于是,苏建被送回长安,由汉武帝亲自处理。最终,汉武帝念其曾有战功而赦免了他的死罪,只贬为平民。这样卫青不仅没有因未斩杀苏建而失了军中威严,反而是众多将士对他的爱戴之情更胜从前。他所带领的部队对他的尊敬和拥戴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后来,因为卫青所带领的队伍上下团结一致,他们又多次在出征讨伐匈奴的战斗中大获全胜。而性格谦和、体恤士卒、从不居功自傲的卫青,在升迁之路上,除了因为自己本身的人品与才华俱佳之外,也与他礼贤下士,能使部下团结一致,多次立下显赫战功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成功永远都离不开他人的扶持和帮助,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上述故事中,卫青从一个无权无势、饱受欺凌的私生子,最终成为战功赫赫,受将士爱戴的大将军,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能够铸就的辉煌。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他能够放下身段礼贤下士,从而才赢得将士们的真心拥护。他将自己和部下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从而使下属在自己的感召下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一个集体或团队的团结,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如果上下无法达成一致,齐心协力地做事,那么注定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团队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互相帮助,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对一个团队来说,无论其他人做得有多么好,只要有一个人出现纰漏和瑕疵,损害的就是整个团队以及领导者的形象和声誉。领导者只有充分地重视团队的力量,及时打破组织藩篱,克服团体中存在的不团结的智障,拆除团队成员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隐形墙,才能得到团队的拥护,并使团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为自己将来的升迁之路扫清障碍。

  其实,将此道理延伸至现在社会的企业之中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的人不够团结,那么企业只会如一盘散沙难成大器,从而错失许多发展壮大的机会。这就需要管理者懂得用礼贤下士的姿态赢得下属的拥护,使下属和自己达成共识。如果只一味地用强制的管理方式对待下属,只会让团队中的人才逐渐流失。

  在这个讲究协作的社会里,人力资源已跃居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虽然大部分的员工在晋升方面无法给你直接的帮助,然而他们所能形成的合力却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放眼古今中外,但凡能成大事者,也无一不是能团结众人力量的人。如果你在企业中和大众有着良好的关系,那么不仅有助于你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更大的成绩,更有助于你增加在组织内部的分量。当然,团结众人力量对于你的升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就职场这一特殊环境而言,一个人如果不能放低姿态和下属打成一片,无疑就是表明其缺乏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能力恰好就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倘若你连这些最基本的领导能力都不具备的话,那么你的晋升之路可能就会艰难万分了。

  在如今的公司企业中,个人英雄主义应该被抛弃,依靠个人力量克服所有困难和独自享受成功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了。一个人想要获得升迁的机会,首先就要学会放下身段、礼贤下士,团结自己的下属,尊重他人的人格、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不随意指责他人,更不以势压人、以强凌弱。而那些能够善待自己下属,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才堪称是真正的智者。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