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质疑“ 最古老的面条”

时间:2013-01-29 08:54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质疑“ 最古老的面条”

  “尊敬的各位旅客,我们的飞机正在下降,五分钟后将抵达中国北京国际机场。请您系好安全带,在飞机完全停稳之前,请不要离开座位。“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一上飞机,我倒头就睡,一觉睡到被机舱内的广播惊醒,感觉自己好像才刚上飞机,怎么就已经到了北京,恍若梦境。接连几天通宵达旦地准备实地调查的资料,困得我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仍然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北京,为我们的“面条之路大探险”打前站,先“踩踩点”。

  中国是面条之路的首站,我当然有必要来看看,亲自考查一番。本次踩点调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和中国地质地理学研究所的王仁湘博士见面。地质地理学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科院。王博士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最高权威,同时也是发现“人类最古老面条实物遗存“的现场成员之一。喇家遗址是我们“面条之路“的起点,所以与王博士会面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当然,与他约见颇费周折。我早做好了“三顾茅庐”的心理准备,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如愿约到了王博士。我相信王博士一定能给《面条之路》的拍摄提供很大的帮助,再加上见一次面不容易,所以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尽可能提出各方面的问题,以获取制作《面条之路》所需的全部信息。另外,我还暗自奢望能在他的帮助下,到发现面条的第一现场—喇家遗址采风。但能否成功,我也不敢打包票。中国实施“东北工程”①1以后,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历史都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具有较高考古价值的遗迹更是限制外国摄制组采访。如果我们能打动像王博士这样在中国考古学界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这个计划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

  “在那儿呢。”同行的摄影导演指着站在机场入境口的一个男人说道,那男人手里举着一张写着“KBS《面条之路》摄制组”的纸板,他是我们此次中国踩点的当地向导,负责我们在中国的交通和翻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

  “你好!”简短地打了个招呼后,我们马上跟着他前往住处,因为夜色已深,而且明天还要和王仁湘博士见面。巴士从机场开往市区,沿路是北京早春三月的景色,但夜里的凉风却飕飕地刺骨,这里的春天好像脚步太慢,还没赶到。第二天,我和摄影导演、向导一起去拜访王仁湘博士。毫不夸张地说,王博士长得颇像达摩大师,慈眉善目的样子顿时缩短了我与他之间的距离。但他一开口,略带威严的口气和举止,又让人肃然起敬。我原本期望王博士是个性格随和的人,但这种期望显然落空了,心中不免生出一丝不安的预感,担心事情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可“万事开头难”嘛,我又暗暗给自己喊了一声“加油”。王博士认真严谨地回答了我们几个问题后气氛也有了缓解。我顺其自然地提起了“最古老的面条”这个话题:

  “请教博士,中国最古老的面条是什么面条呢?”透过BBC的新闻,我已经有所了解,但还是想从博士的口中直接证实答案,所以装作完全不知情的样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在青海省黄河流域喇家地区发现的4000多年前遗留下的面条,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历史最悠久的面条。“王博士回答。“40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时期呢?”“夏朝之前。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时期。”在中国文明的初期,中国人就已经做出面条吃,的确令人震惊。“那么,是如何得知那个面条是4000多年前的东西呢?”我又问。

  “用碳14年代测定法测出来的,根据测定结果,喇家地区出现在4000年前,盛面条的碗也是4000年前的,所以我们可以判定碗里的面条也是4000年前的。“是博士您亲自测定的吗?”

  “不是我们做的,是由中国社科院专门研究机构测定的,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啊,原来是这样,您亲自去过遗址现场吗?”“去过。”“能不能请您给我们详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呢?”“好的,在发掘现场,我们看到一个碗倒扣在地面上,拿起碗后,发现碗里盛着面条。面条形态十分明显,颜色都没变,是还没发黑的浅黄。面条直径为0.3厘米左右,长达50厘米左右,和现在的面条十分类似。“4000年前的面条能以这么完好的形式保存下来,简直难以置信,有这种可能性吗?”我问。

  “事后我们才得知,该地区是由于洪水或地震之类的突发灾难而毁灭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大灾难,面条才能在瞬间以真空状态被埋在地下,历经4000年仍然保持原样。“王博士说。我一副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实心中有些泄气,他的回答与BBC的报道中提到的内容一模一样。不过,只要继续说下去,总会说出什么关键点吧?所以我继续提问:

  “博士,面条是用什么做的呢?”

  “主材料是小米,还拌了肉末。”

  “如何得知主材料是小米呢?”

  “这也是中国社科院专门研究机构测定出的结果。”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仍然没有太大的收获。王博士只是重复着BBC报道中的内容。我问摄制组能否直接去喇家看一看呢?王博士一脸不悦,告诉我恐怕比较困难。“那我们是否能拍摄发掘出来的面条呢?”我继续追问。“也不行。”虽然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听到王博士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时候,还是非常失望。但这并不是光靠我们坚持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退一步问道:

  “那我们不拍照,只是看看都不行吗?”我看着王博士,心想,总不会连这个请求都拒绝吧。结果王博士竟然说出一句让我们非常意外的话:

  “事实上,没有面条,只有照片。”没有面条?我们就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是由于保管失误,丢了吗?”

  “不,是消失了。”

  消失?开什么玩笑!我尽量压制情绪,请求王博士详细说明。

  “我刚说过,我们不是拍照了嘛,一拍完,面条就以极快的速度被腐蚀,变成了一堆土。”

  “有多快?”我追问。

  “非常快,在几小时内全变成了灰。”

  我故作镇静,但心中相当无奈,好半天说不出话来。任谁听了都难以相信,最重要的证据都不存在,又怎么证明它是4000年前的东西?但对于这一点王博士非常笃定,他说:

  “喇家挖出来的面条绝对是4000年前的东西,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遗址和碗都是4000年前的东西,面条肯定也一样,虽然面条的‘形态’消失了,但我们对面条化成的灰进行了年代测定,也确认是4000年前的东西。“尽管王博士的态度十分坚定,我却仍然无法摆脱心中的疑惑,甚至怀疑王博士是否真的亲眼看到了变成灰前的面条,但我没在王博士面前流露出这种怀疑,因为稍微一点闪失都有可能失去对纪录片有极大帮助的人。虽然王博士对“最古老的面条”的回答不是那么让人信服,但他告诉了我们许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信息,特别是面食文化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确定下一步的方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