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前往吐鲁番

时间:2013-01-29 08: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前往吐鲁番

  早晨,我们搭上了前往吐鲁番的汽车,去会见指挥火焰山考古现场发掘的刘彦国博士。昨晚睡得太晚,我原以为大家会没精打采,没想到因为今天要去寻找“面条之路”的重要线索,摄制组反倒比平常还要神清气爽,就连我们乘坐汽车的噪音听起来也是那么的快活。

  昨晚,我整理并打印了今天的拍摄行程准备在车上发给工作人员。为工作人员讲解拍摄行程是一天都不能落下的“必修课”,让同行的工作人员了解我们在做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大家交流起来才会更通畅,也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意义重大。说实话,遇到忙碌的日子,要为后继的拍摄做准备,又要开会,每个人都又烦又累,但为了能够制作出高水平的纪录片,这项工作的确不能少。

  和工作人员一同进入了新的一天的拍摄行程,车窗外出现了一个和乌鲁木齐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仿佛一下子来到美国德克萨斯州,到处是荒凉的沙漠和山丘,大漠戈壁绵延没有尽头。工作人员都沉醉在这难得的风景里,舍不得移开视线。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些规模大得惊人的风力发电站。笔直向前的高速公路两旁是广阔的大地,沿路有数百个风力发电站的风车在转动,蔚为壮观。

  令我惊讶的是,在车辆飞驰的大马路上,竟然有维吾尔族人牵着马车在应急车道上慢慢行走,这画面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抹去。戈壁滩上笔直的高速公路、风力发电站与马车的并置,仿佛正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大概过了两个半小时,黑白色的模糊风景电影变成了绿荫遍野的彩色电影。当地向导指着绿叶茂盛的地方说:

  “那里是葡萄农场。”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特别甜,享誉全世界。之所以好吃,要“感谢”吐鲁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吐鲁番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四周高山环绕,其海拔却比海平面还要低,最低的地方比海平面还要低154米,被称为“亚洲最低地”。吐鲁番盛夏最高温达49.6度,极其炎热,到了晚上,温度又会一下子降下来,一天之内经历“冰火两重天”,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

  不仅如此,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加上四周高山阻隔,海拔又低,所以气候又干又热。这使得吐鲁番变成了一个接近沙漠的荒地,可是,中国最甜最好吃的葡萄却产于这里,因为气温高而干燥的地方恰恰最适宜葡萄、哈密瓜等水果的生长。但就算葡萄再怎么耐热,再怎么适宜干燥的土地,严重缺水的吐鲁番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或动植物生长。吐鲁番地区能像今天这样适宜人居、草木旺盛,全仰赖于拥有无限创作力的人类,特别是吐鲁番地区的新疆人民,他们因地制宜地发明了“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 积水潭) 四部分组成。极其缺水的吐鲁番地区的人民,为了获取天山山脉万年积雪溶化后的水,从天山山脚下开始,沿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吐鲁番人通过这个办法,在地下,而不是地上,开出了一条水路。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天气太热、太干燥,在地上修水渠的话,水分容易被蒸发。坎儿井总长度为5 000公里,毫不夸张地说,绝对称得上是“地底下的万里长城”。如果没有坎儿井,吐鲁番这座沙漠中的城市肯定也不会存在,那我们也品尝不到甜美的吐鲁番葡萄和葡萄酒。可以说,坎儿井是吐鲁番盆地生命的源泉。看着青绿的葡萄园,我思绪万千。

  不知何时,汽车已慢慢减速,大概已经到了目的地。我一看表,比和刘彦国博士约定的时间还早了一个小时,所以决定在吐鲁番市区内先转一转。虽然这里无法和高楼耸立的乌鲁木齐市相比,但也有不少现代建筑,街上大多是维吾尔族人。有趣的是这里也能看见驴子拉的板车,理直气壮地走在大马路上,路上的板车和汽车一样多。板车上又坐人又载东西,看来,对于维吾尔族人来说,驴板车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在市区转了一圈,我们提前十来分钟,来到和刘彦国博士见面的地方。没多久,刘彦国博士现身了。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