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火焰山的面条和拉条子

时间:2013-01-29 08:52   来源:中国台湾网

  火焰山的面条和拉条子

  拍摄结束后,走下火焰山,时针正好指向正午。还没过午餐时间 ,我们早已饿了,于是来到附近一家小店,和刘彦国博士一起吃午饭。市场里就像是在开“万国博览会”,圆脸、短鼻子的蒙古人、一看就是白人的哈萨克斯坦人、拥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深肤色的印度人,来这里旅游的日本、韩国游客,还有偶尔出现的欧洲人……这么多人种聚集在一起,让市场看起来充满了活力,似乎也在宣告着新疆是个多么吸引人的地方。

  据统计调查显示,新疆生活着39个民族,换句话说,这里共存着多样的民族和文化,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和秩序。有了这么多样的民族和文化,市场内的摊贩和店面销售的商品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色彩鲜艳的饰品,这是勤劳而又智慧的少数民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走进小吃街,饮食店一字排开,一个挨一个。食物的香味逗得我鼻子发痒,叫卖自制面包的小铺子、烟熏火燎卖着烤羊肉串的路边摊、榨石榴汁的饮品店、把西瓜切片卖的小摊、卖炸鱼和炸鸡腿的简易餐厅等,凌乱地占满着路两旁。能够看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聚在一起,实在是有趣的经历,我顿时心花怒放起来。一路奋力摆脱各种食物的诱惑,我们终于来到这家市场最有名的面馆。既然是在拍摄与面条相关的纪录片,在拍摄地吃面条的场景对我们来说自然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刘彦国博士刚才提到过“火焰山面条文物与现在新疆的面条非常相似”,我想要亲自确认一下。面馆的主人是个维吾尔族老奶奶,整个头用白布包着,看起来上了年纪,却仍然站在硕大的灶台前亲自做面条。我们进门的时候,老奶奶正在做一种叫做“拉条子(laghman,维吾尔族语)”的面条,拉条子是新疆地区非常受欢迎的具有代表性的面条。

  我们全都点了拉条子,然后在一旁观看拉条子的制作过程。老奶奶首先将水和盐放进面团里,开始和面,然后把面团切成合适的大小,用两手搓成2厘米粗细的长条状,之后,把条状物放在大搪瓷器皿底部绕成团,看起来像条盘着身子的蛇。盘好后在上面抹上油,过了十分钟,等面团发酵好后再把面条一点一点地拉出来。发酵让面条变得更粘,也更有弹性了,这时就算再怎么拉扯,也不容易断。老奶奶把拉出来的面条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拉成6毫米左右的细面条,然后再拉一次,拉成直径4毫米左右的面条。之后,她像在玩翻绳一样,把长长的面条绕在两个手腕上,绕成“8”字形,一边绕一边在灶台上捶打,让面条变得更细。老奶奶拿着做好的面条,走到室外的厨房—吐鲁番地区的餐厅大多数厨房都在外面,正好让我们清楚地看见煮面的过程。老奶奶在一大锅滚水里放了点盐后,把面条放进去。

  接着,在一边候着的老奶奶的媳妇拿出准备好的大勺子,搅拌面条,煮好后盛到碗里,又在上面码上在棉籽油里爆炒过的羊肉、韭菜、辣椒等。刘彦国博士告诉我们,由于拉条子做起来非常麻烦,还很费时,所以新疆人家里一般不经常吃,只在特殊的日子里才做来吃。看着拉条子的制作过程,我大概明白为什么刘彦国博士会说,新疆的面条与火焰山的面条文物相似,只不过是火焰山面条的表面更粗糙,也更粗短一些,但两者都是长条形,而且都不需要任何工具,只要用手拉扯就能做出来,制作方法也非常类似。那么火焰山地区的面条是不是拉条子的原型呢?这点我无法肯定,只是一种猜测,我压根不知道拉条子的起源。

  后来我到处查找拉条子的资料,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火焰山地区的古代面条传到中亚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变成了拉条子。我们多次目睹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 、吉尔吉斯族等许多中亚民族制作拉条子的方法,与火焰山面条的制作方法相似。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从伊朗前住新疆的少数民族塔吉克族制作拉条子的场面,和维吾尔族老奶奶的方法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接受采访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门手艺是妈妈教的,而妈妈的手艺又是奶奶教的。中亚民族向来过着游牧生活,不善于记录历史,所以没能留下什么线索来证实我的猜测,只能从他们的回答中推测,这个民族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做面条吃,而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则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持反对意见的代表学者就是摄制组在青海喇家面条陷入困境时曾给予决定性帮助的石毛直道教授。

  他认为,拉条子最初来源于中国汉族的拉面文化,然后向西传到中亚后落脚。他提出两个证据,一个是拉条子的语源来自于汉语“拉面”,另一个则是拉条子的制作方法与中国拉面的制作方法相似。石毛直道教授会得出这种结论也不难理解,他向来认为面条由汉族起源,因此如果他说拉条子起源于中亚的话就与他一向的主张相悖。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有他自己的道理,而不是固执己见,只是我不太能赞同。

  在我看来,拉条子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拉面时让人眼花缭乱的技巧比起来,显得太过原始,单从面条形态来看,拉条子也比拉面要粗得多。能够证明拉条子起源的历史文献和史料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很难做出判断,只是我个人觉得拉条子应该不是来源于中原,而是采用了来自中亚的独特方式做成的面条。这种方式做成的拉条子比想象中的要好吃,面条非常耐嚼,面条调料本身非常清淡,但配菜香气四溢。不过,对于那些喜欢边吃面条边大口喝汤的人来说,我不太推荐他们去吃拉条子,因为里面几乎没有汤汁。

  专家对火焰山面条文物的意见

  拍摄完火焰山遗址后,我们在吐鲁番又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看到了许多文物和遗址,这对我们探寻吐鲁番面条的轨迹有很大帮助。又干又热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葡萄和哈密瓜等水果的生长,推动了坎儿井等大型地下水道的问世,同时,也让文物的保存成为可能。 

  从目前得到确认的情况来看,吐鲁番市内已发现178个遗址,平均每28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遗址,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发现的遗址像这里这么密集。就在我们往返于吐鲁番的各个角落拍摄时,我们收到了世界各地专家对火焰山面条遗存照片的回信,他们大部分表示火焰山面条完美呈现了面条的模样,特别是《面—全球面文化现场报导》一书的作者克里斯托福? 纳哈特(Christoph Neidhart),似乎对这个面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这么答复我:“这个遗存竟然藏在中亚的沙漠,着实非常有趣,面条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事实上也称得上)是‘面条之路’从中亚传播到中国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线索。“而主张面条起源于汉族的日本石毛直道教授则持另一种意见。他表示:“这是制面技术发展之前的面条的祖先,是一种充满了谜一般的食物。“他还认为火焰山遗迹出土的到底是不是面条要看这个东西是不是能煮了吃。

  但对于这个问题,其他学者则认为,火焰山遗址出土的面条细细长长的,最适合煮了吃,几乎不太可能使用其他的烹调法。他们与刘彦国博士形成一个共识,都推测这是用两手搓揉小麦面团至长条状制成的。虽然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但大多数学者都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摄制组精神为之一振,深深庆幸我们的幸运。

  在确定“面条之路”的起点的过程中,为了寻找足以替代青海喇家遗存的面条,我们仅仅是冲着新疆出土过很多古代食物遗存,就毫无计划地来到了这里。虽然火焰山面条的价值没能得到专家百分百的认可,但能找到这个被扔在文物仓库里、来自2500年前的现存的人类最古老的面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

  现在回头想来,能遇到2500年前的面条,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个天大的机缘巧合,我们真是无比的幸运。经历了诸多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火焰山的面条,对摄制组来说,它不仅是发掘面条起源的关键性证物,也是纪录片制作的一个“拐点”,让我们停滞不前的脚步有了极大的跨越。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