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蛮夷”饮食
西安的胡食离开交河故城,我们跟随小麦和面食文化传播到中原的途径,来到了中国陕西省的省会西安。西安旧称“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小麦和面食文化从边疆“正式”传播到中原的起始地,同时还是多朝古都,自然不能错过。我对西安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是一个“巨大文明的中心”、“东方的纽约”。
周、秦、汉、隋、唐等多个朝代都定都于此。虽然几个朝代之间并不连贯,但加起来有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西安有近千年是中原首府。曾经绽放灿烂文明之花的古都西安,现在看来也有着国际大都市的气派。
目前,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也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正当我陶醉于西安的繁华时,我们的车停在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门口,这是我们在西安的第一站。之所以将这里作为第一站,是因为博物馆里陈列着丰富的文物藏品,通过这些文物就能找到从西域传播过来的小麦和面食文化的痕迹。
今天请到的专家是西北农业大学的樊志民教授。从吐鲁番出发来西安之前,我们就和樊教授约好在这里见面,他比我们稍晚一点来到了博物馆。简单打了个招呼后,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由宋徽宗时期建造的孔庙改建而成,绝对是我见过的中国博物馆中展示水平最高的。馆内大约有3000多件的文物藏品,分成3个展厅,按照年代顺序,井然有序地摆放着,藏品水平也相当高。我和樊志民教授在诸多藏品中主要关注与小麦或面食文化相关的文物,以及能够证明西安当时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文物。博物馆内陈列着古代农具、磨石等,还有波斯、东罗马、高昌国、日本等外国硬币。这里的土俑及民族特色文物等,对纪录片制作都相当有帮助。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些“西域风”着装的彩色女人土俑,它们再现了当时制作某种面食的过程。做的是一种又圆又扁的面包,有点类似于烧饼,即一种在火上烤的小麦食物。她们有的舂面粉,有的用磨石磨小麦,有的和面,有的手拿擀面杖将小麦粉面团摊成面饼,有的揉小麦粉面团,形态举止各异。但都身着西域服饰,做的也是西方典型的食物—面包,似乎证明了面食文化应该是从西域传播到中原的。走出陕西历史博物馆,樊志民教授和我们搭上三轮车,前往西安市的回民一条街。
我想,少数民族集市上应该有不少活生生的证据,证明西安是一个曾经汇集西域文化的国际都市,所以决定去回民街一探究竟。回族是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西安生活着近8万的回族民众,虽与占西安人口99.5%的汉族的人口相比非常少,却是西安46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坐上三轮车,让我觉得很新鲜,没走多远,看见市中心有尊张骞的铜像,似乎宣告着西安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再往前走,看到两栋三层楼高的传统楼阁。当地向导告诉我,这是“钟楼”和“鼓楼”,以晨钟暮鼓的方式报时,也就是早晨城门开放到晚上城门关闭之间,每小时敲一次钟,晚上城门关闭到第二天早晨城门开放之间,每小时则会敲一次鼓。换句话说,钟楼和鼓楼就是超大型的时钟。鼓楼后面就是回民街。
这里果然是名符其实的旅游景点,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游客,琳琅满目的商店一字排开,卖什么的都有,其中最吸引我的自然是用小麦粉做成的食物。放点肉末,用热油一炸的油饼、做成圆形或方形的小麦面片;烤熟后单面撒上黑芝麻的胡饼;将小麦面团切成几条细长条,卷起来油炸的麻花;还有在小麦面团内放入红豆和水果干的月饼、没馅儿的馒头、填满红豆馅儿的包子,还有韩国人也爱吃的饺子,更有数十种面条……多得让我数不清。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美食天堂”! 我问樊教授,回民街上多得数不清的中国面食是否受到“胡风“的影响。生活在西北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也称为“胡人”。“胡风”就是胡人的风俗,受到“胡风”影响的食物被称为“胡食”。韩国人喜欢吃的“胡糕(韩国的一种点心,内含蜜糖浆的面饼)“也是来源于此。
“我研究过隋朝和唐朝的面食,发现胡人对中国面食有巨大贡献,名字里带‘胡’字的食物几乎都是在胡人的帮助下做成的。‘胡’字代表蛮夷,最典型的胡食就是刚才看到的胡饼。胡饼是用小麦面团烤成的饼,单面撒有芝麻,这是非常典型的唐代胡食。这两天你们应该还会拍到更多胡食,胡人习惯在食物上撒芝麻,带芝麻的食物几乎都可以说受了胡风的影响。“樊教授回答说。
在北京遇到的中国社科院王仁湘博士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胡人的食物对中国古代饮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引进胡食,中国饮食文化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丰富。“胡食对中国的古代饮食影响这么大,间接说明当时的人们肯定都很喜欢吃胡食吧?于是我问樊教授当时汉人是否喜欢胡食。教授回答道:“唐朝时,胡食就像现在的西餐,身份高的人流行吃胡食,就像现在人们吃西餐一样。新颖的胡食受到唐朝人的喜爱,华丽多样的西域面食在当时非常流行。”
许多文献资料上也提到,汉朝和唐朝长安都有胡人开的餐厅。可见汉人,尤其是汉人贵族的确爱吃胡食,而且他们会盛装打扮去吃胡食,像现在我们去高档意大利餐厅或法国餐厅一样。
唐朝还有个很有趣的跟胡食有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出了名的崇尚胡风,不仅喜欢胡食,还对蒙古高原突厥族的风俗感兴趣,把自己的房间布置成突厥风格,据说这也是他后来被废立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那么喜欢胡食呢?樊志民教授的解释是:“胡食对汉人来说很新奇,人都喜欢尝鲜。”对于喜欢在食物中寻找乐趣的中国人来说,胡食的诱惑的确难以抗拒。那么,受到汉人欢迎的胡食是如何来到长安的呢?樊志民教授的回答很简短:“少数民族从丝绸之路带过来的。”
不仅樊志民教授这么说,研究胡风的大部分学者都这么回答,在甘肃省兰州遇到的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所长解释得非常具体,他告诉我们:“胡人擅长经商,带着各种各样的食物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胡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胡饼不需要其他工具,只要用火烤,非常简单,适合长期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人吃。它做起来容易,因为干燥又容易保存,便于携带,吃起来也很方便,配水吃就很美味。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胡饼的制作方法和特征得知,这是丝绸之路上来往的西域商人留下的食物。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胡饼、胡桃、胡床(一种折叠椅)等,带‘胡’字的东西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我们从郑炳林所长等学者的答案中得知,面食文化的确是从西域传播到中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