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面条的记录是在什么时候呢?

时间:2013-01-29 08:5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面条的记录是在什么时候呢?目前看来,最明确记载的中国面条的鼻祖是“水引饼”。 

  14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中提到一种“水引饽饨法”,做成的面条就是“水引饼”。古代中国人称“在水中拉扯的小麦面食”为“水引饼”。《齐民要术》是一部记录了农业技术、烹调方式、酿造技术等的农业书,对研究中国饮食历史来说非常珍贵。

  古代饮食专家日本的奥村彪生博士帮助我们重现了《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水引饽饨法”这一做法,我们来到博士位于日本京都附近的研究工作室,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

  首先,奥村博士将小麦粉均匀摊开,放入肉汤,开始和面团,接着把圆圆的小麦面团切成适当大小,放到料理台上,用手搓成圆柱条状;然后把柱状面粉团在料理台上边敲打边拉,拉到像木筷子般粗细;然后,把面团切成30至40cm长,在水中浸泡3、4分钟。

  奥村博士说,泡水能够加速小麦面团发酵,黏性和弹性也会增加。筷子般粗细的面粉团发酵好后,从水中捞出来,放在一个沸水锅上,利用水蒸汽,把面团捏成又宽又扁的形状,有点像韭菜叶。

  我问奥村彪生博士:“为什么要在水蒸汽上捏面条?“他回答道:“在蒸汽中捏面团不会干,还能让决定面条弹性和黏性的面筋更活跃。“博士把面条煮好,装在碗里,淋上滚烫的鸡汤,一碗利用中国最早有文献记录的面条制作方法做成的中国最古老的面条就做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水引饼”的味道如何,奥村博士摇头晃脑地说:“嗯……面条像韭菜叶子一样扁扁的,所以吃的时候会顺着喉咙滑下去,当时的人们应该很喜欢这种口感。“说着,博士边吃水引饼,边继续说道:水引饼又薄又扁,吃起来很顺滑,面条有弹性,也有黏性。”我也吃了几口水引饼,正如奥村博士所说,吃起来有点弹牙,面条滑过喉咙的感觉也很棒,比我想象的要好吃。

  看着水引饼的制作过程,我不禁想起火焰山附近市场面食店里的维吾尔族拉条子,显然几乎没有汤的拉条子与又宽又扁汤又多的水引饼大相径庭。但两种面条都不需要工具加工,仅凭一双手捏成面团,再一点一点拉成面条即可。它们的制作过程非常相似。

  我小心地猜测,这两种看起来虽然互不相关、来历不同的食物,其中也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真有关联,我们觉得应该是以中亚独特方式做成的“拉条子”促成了水引饼的诞生。也就是说,根据我们调查“认为”最古老面条的主人—火焰山古代人可能是最早提出面条这个想法的始祖。

  对于拉条子的起源,有的学说认为,拉条子是汉族的拉面文化传到中亚而产生的;也有的学说认为,是火焰山的面条传到中亚民族的,到底哪个正确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恰恰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也不能排除其中任何一种学说的可能性。

  但是,就算火焰山古代人最早提出了面条这个创意,却是汉人把小麦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转换成我们今天吃的面条,并让面条变成全亚洲的代表食物。就算汉人不是最早做出面条吃的人,在完成“面条之路”地图中他们绝对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冲着这个理由,很有必要仔细调查历代汉族建立的王朝。在“面条王国”的中国,仍以面条种类多而著称的山西省成为我们下一个不可不去的目的地。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