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建树“软实力”,赢得人心认同?
柔软胜刚强
“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名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小约瑟夫?奈(Joseph Samuel Nye, Jr. 1937-)教授提出。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都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2004年,针对“9?11”后美国保守主义者实行的“单边主义”战略遭受重创,美国国际声望和影响力日趋下降,美国安全与和平研究所苏珊尼?诺瑟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巧实力》的文章,提出并阐释了“巧实力”(Smart Power)。文章认为,“9?11”事件之后,保守主义者打着自由国际主义的旗号,实行侵略性的单边主义战略,宣称要扩展人权和民主,但是布什政府采取的军事危险政策同他们声称的理念根本不相符。“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外交政策,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击恐怖主义,而且能走得更远,通过灵巧地运用各种力量,在一个稳定的盟友、机构和框架中促进美国的利益”。苏珊尼认为“巧实力”战略是威尔逊、罗斯福、杜鲁门和肯尼迪奉行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延伸。
2006年1月,约瑟夫?奈在发表在《外交》杂志上题为《重新思考软实力》的文章中指出:“单独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可称做‘巧实力’。”
可见,“巧实力”并非一种新的实力,而是整合运用“硬实力”“软实力”,要旨在于综合运用软、硬实力的灵活性,亦即软硬兼施的一种整体策略。
“软实力”者,应是一种不必强迫他人,而是通过影响他人、吸引他人,而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约瑟夫?奈的理论侧重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成就与教训,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离不开美国软实力的“功效”,其中好莱坞电影等关于美国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对美国文化形象的大损,严重削弱美国软实力的事实,则令人神伤。围绕“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媒体曾经热谈“一个好莱坞等于几个第一机械化步兵师”的题目。
英文维基百科解释“软实力”这个名词时提到,中国2000多年前的老子其实是首创“软实力”概念的哲学家。老子说:“柔软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最后一句“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可见“软实力”知易行难至极。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恰似有形的影响力。不同于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的威慑利诱作用;“软实力”的核心资源,在于它所蕴涵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或价值观。
社会性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不同于权谋术数,不是一时一事的刻意之举,而是导引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取向、攸关社会发展进步成败前景的深层原因。
“软实力”之所以能够发生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在于其价值观激发的激情、渴望和梦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深度感召力量。
抽掉了核心价值的文化,只能流为肤浅的、软而无力的文化商品,只能留下其经济意义,支撑硬实力的发展,不足以成其为“软实力”。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居于制高点上的先进文化才能够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才能够从之者众、服之者广,感人至深,成为真正的“软实力”。
当然“硬实力”是物质实力基础,也是“软实力”必要的后盾支持力量;但“软实力”本质上是以德取胜,而非以力服人。使用“软实力”需要智能,即便智胜也要以德胜为根本。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只局限于“术”的范畴,就够不上“软实力”的境界了。
软实力的认同效应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好莱坞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功反过来也让美国一些人士担忧。20世纪90年代就有国会议员提问:“如果德国购买了福克斯电影公司,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片又将做怎样的修改?”美国电影协会也为全球性的多元化策略担心:“如果海外市场的比例不断加大,那么美国故事又将变成什么样的呢?”美国政界和文化界的这类忧虑,再次说明“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而“好莱坞”也不再代表狭义上的“美国电影”,不再象征纯粹的“美国”文化,美国既不再是脚本唯一来源,甚至不再是它唯一的价值来源。
那么为什么世人仍然公认好莱坞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呢?
好莱坞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贯穿着“美国精神”为代表的价值观、牟利经营之道,以及创新高科技的支持。
“美国精神”并非唯有美国可以独享。“美国精神”是普适的优化的“为人之道”同美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即便一部全然无关美国情节,不同文化背景的好莱坞外国大片,不难在广阔天地寻找灵犀共通的价值观,寻求精彩故事,呈现感召魅力,挂钩“美国精神”,为美国“软实力”增光添彩。
“摇滚乐响起来,柏林墙倒下去”!美国的文化产品就是搭载软实力武器的航母!好莱坞的音像产品、迪士尼的游乐产品、国家篮球协会(NBA)联赛直播、李维牛仔裤、耐克球鞋、星巴克咖啡、麦当劳、肯德基和可口可乐等,都是。这些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冷战时期全部开动的官方宣传机器。
历史证明了流行文化的“软实力”效应。至于深层次的“高雅文化”的作用,自然毋庸置疑。政治观察家普遍相信一个国家的“高雅文化”能够为国家创造巨大的软实力。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L. Powell,1937-)就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如下观点:“对我们国家来说,与那些曾在这里接受过教育的未来世界的领导人们的友谊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想不出比这更有价值的东西了。”从英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历史来看,的确国际学生通常会怀着对曾游学过的国家的价值观和制度欣赏和认同的态度回国。
“冷战”期间,“高雅文化”领域的艺术交流,如美国的剧院、歌剧公司、博物馆等众多的非政府机构曾在苏联表演或展出。这种演出的成果正如约瑟夫?奈形容的:“一位苏联音乐家意识到,他们所受的培训曾让他们深信西方的堕落,但年复一年都有来自波士顿、费城、纽约、克里夫兰和圣弗朗西斯科的优秀交响乐团:‘堕落的西方怎么会有这么出色的乐团?’”
软实力带动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因素。软实力一旦形成,外力很难加以颠覆,但本国的政策错失,却非常容易自我败坏。
2009年1月13日,美国候任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说:“美国经历了8年不可思议的自我毁灭。”她抨击布什政府用了许多“蠢实力”(Dumb Power)。
《纽约时报》次日社论点明,布什政府8年期间,对美国的友邦或者仗势欺人或者疏远离间,而令美国的敌人日渐势众。
“蠢实力”破坏了“软实力”。布什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偏离“美国精神”,过度倚仗硬实力的错误外交决策,人们反感、失望的结果,动摇了“软实力”造就的认同效应,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为什么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会偏离了这个国家奉为圭臬的“美国精神”?这不应该看做某届总统或国会的偶发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晋身世界唯一超级强国之后,在国际事务领域长处于“无制衡”的强权地位,难逃“原罪”诱惑下“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的宿命。美国不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实行危险的“单边主义”,而且在货币和经济领域,滥用美元霸权,转嫁财政赤字,制造金融泡沫,已为全世界带来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并且继续酝酿着更大的全球性经济和货币危机。
无论国内或国际政治,“权力制衡”机制是“美国精神”的忠实守护神。一旦“权力制衡”失效或阙如,强大的“软实力”阻止不了任谁“不可思议的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