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购买萨斯曼昂贵珠宝的“工薪阶层女孩”正成为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在这个持续通胀的年代里,“先买东西、后付钱”的思想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智慧——在日益贬值的美元面前,人们会在涨价前预先购买,甚至不惜现在借钱、日后还债。大多数美国人不会停留太久去仔细品味卡特总统发出的有关精神空虚的警告,因为他们太忙:忙着购物、忙着尽早购物。
在位于洛杉矶郊区的太阳谷,一位名叫罗兰墨菲(Roland Murphy)的美国机械师和妻子借贷1万美元重新改装厨房,另外他们还要偿还一年前用于购买小型道奇白羊轿车的贷款;当草价开始飙升后,墨菲又卖掉了他们的马。在芝加哥,一位名叫戴罗莎罗杰斯(Derotha Rogers)的英语教师和她担任水管维修工的丈夫贝弗购买了一辆价值1.9万美元的凯迪拉克——尽管当时贝弗已经暂时失业。在小镇的另一端,一位名叫史蒂芬C米切尔(Stephen C. Mitchell)的工程师主管和他的妻子由于通货膨胀,暂时推迟了装修别墅的计划,但因为购买了一幅价值2000美元的油画,他们不得不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装修了家里的走廊。在休斯敦,一位名叫杰克韦斯特(Jack West)的年轻计算机程序分析师和他的妻子罗丝安用信用卡支付了他们和女儿在迪斯尼乐园度假的1500美元。
韦斯特太太解释道:“父母那一代是将全部都给了孩子,从没为自己留下什么。但我认为我们这些在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孩子并不想像他们那样生活。我们也想得到一些能够带来乐趣的东西。”罗兰墨菲认为自己2.5万美元的年薪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我的信贷要比现金多。我能买到的东西永远都大大超出我所拥有的现金购买能力范围。当我想到西尔斯 说我可以用贷款购物时,我就觉得可怕,我们可以用车拉走那里价值7000美元的商品。”
美国消费者已经与持续的通货膨胀共同“生活”了10年以上,他们渐渐接受了这个崭新的真理——这个如今被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普遍认同的真理。物价的持续上涨被看做是美国生活中恒久不变的“固定装置”,是每一笔交易中必须被考虑的因素。多年来,坐镇华盛顿的许多政治领导人都曾许诺抑制通货膨胀,而美国民众却变得越来越不相信这种许诺。每届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打击都会以失败告终,每次物价都会重新不紧不慢地增长,每次通胀率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更加“灿烂”的高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美国公民已经懂得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实战中吸取教训。他们不仅认为尽早购物是明智的,并且坚信应该为现在购物提前借钱。即使银行利率较高,他们认为用明天发生通货膨胀的钱来偿还今天用于购买汽车、电视和房屋的贷款是正确的做法。只要工资能够持续随物价上涨而上升,那么工资就永远比借贷有优势。在美国人看来,如果通胀持续存在,债务人就会受益,而储户就会受损。盖洛普经济调查公司研究主管杰伊施米德斯坎普(Jay Schmiedeskamp)认为,这种新的行为模式可以在对消费者态度的一系列调查之中有所反映。“刹车已经失灵,”他说道,“通货膨胀并没有减缓人们过度消费的步伐,这算得上是一个历史性转变。通胀曾经是一个刹车装置,只要它一发挥作用,人们就会停止消费。可如今这不会再发生。”
一脉相承的“谨慎消费”理念,即祖辈们“今日存钱、明日无债”的旧式警告,已经被完全颠覆,聪明的年轻消费者如今恰恰与其背道而驰。这种理念的影响力并不是失去理性或违反公益,祖辈们其实并不理解,正是“贷款”和“购物”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在动摇市场上某些经济假设的同时,也造成了政治舞台的不稳定。作为消费者,美国人要被迫更多地关注当下和短期决定,而非为长远未来做打算。尽管卡特执政期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但几乎每个美国人都为物价上涨感到焦虑,超市购物变成了每天例行的生活琐事,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在跑步机上越跑越快的紧迫感。
作为选民,美国人表达的是同样的不安感。他们每天的生活或许富裕丰足,但却发现自己对未来越来越不确定,也越来越不相信对那些遥远的政治许诺。尽管美国人一直在不停地借钱、购物,可他们却感觉这样的美好时光一定会马上结束。盖洛普调查发现,62%的美国人认为1979年的某一时刻很可能会发生经济衰退,从而为自己在当下的盛世里继续疯狂消费找到更多的理由。和经济影响一样,通货膨胀带来的政治影响也迫使美国民众在自己的视角中鼠目寸光,而一位敦促全国人民应为长远目标奉献自己的总统正着手挽回这些迷失方向的听众,让他们放弃“明天不可依赖、一切都只图眼前痛快”的错误观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