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布鲁门塔尔,司法部长格里芬贝尔(Griffin Bell)、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长约瑟夫卡利法诺(Joseph Califano)也必须离开白宫。第二天,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James Schlesinger)、交通部长布罗克亚当(Brock Adams)也相继被开除。每次人员变动都有其特殊理由,有些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原因。这些人事任免激起了美国国会的怨声载道,许多民主党领导人和委员会主席纷纷为各位遭到解雇的内阁官员辩护,同时表达了对卡特行为的新一轮质疑。这场迅速且惊天动地的大换血令新闻界的许多政治评论员更加确信,总统的行为只能更加恶化他所面临的困境。3
然而无论是评论员还是白宫工作人员,谁都没有将焦点放在其中最具意义的一次人事变动上,即华尔街最关心的变动。卡特辞退了时任美联储主席G.威廉米勒(G. William Miller),当时距离这位主席在1978年初被卡特总统任命为继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之后出任美联储主席的时间仅仅17个月。如今,白宫宣布米勒即将离开美联储,接替布鲁门塔尔出任美国财政部长。那么谁来接管美联储呢?白宫也没有给出答案。
米勒曾是一名企业主管,并不是银行家,也不是经济学家,在就任美联储主席之前,曾在美国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工作,其表现备受华尔街内行的诟病。他曾是德事隆集团 的CEO,委婉保守的民主党人,1976年支持吉米卡特成为美国总统,深受卡特及其经济幕僚的青睐。在他们看来,米勒是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是一个可以与总统的经济目标密切合作的美联储主席,尽管严格说来,美联储独立于美国行政部门,不受总统办公室下达的任何法律文件的约束。华尔街的分析学家们曾抱怨米勒对政府过于配合,自身又胆小如鼠,从而导致高利率的出现,且没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米勒的忠诚正是白宫为何会选择由他来取代布鲁门塔尔的原因之一,后者已经遭到白宫内部人士普遍的不信任。但选择由米勒继任财政部长还是偶然性多于计划性,也没有更多的暗示意义,只是总统无暇过多考虑之下的产物。埃森斯塔特解释了导致这个结果发生的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
总统先是“接受”了布鲁门塔尔的辞职。要想解决通货膨胀,布鲁门塔尔是众所周知的“障碍物”,因此其存在只会增添骚乱和不安。那么现在我们没有了财政部长,于是总统开始打电话: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雷吉琼斯(Reg Jones)、杜邦(Du Pont) 的厄维夏皮罗(Irv Shapiro)、大通曼哈顿(Chase Manhattan) 的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可所有人都婉言谢绝了总统的好意。
事情陷入了僵局。此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了这样一个主意:让比尔米勒担任财政部长。比尔欣然接受。接下来就是美联储主席一职出现空缺,这更加让美国的金融市场陷入“神经”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