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不再迷迷糊糊过日子

时间:2013-04-01 10:43   来源:中国台湾网

  母亲带着一身病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给我交两块钱的学费,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要懂事,要努力扛起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的重担,更不能辜负母亲为自己取的名字。

  我上学的第一个学名叫姚启动,是母亲取的,母亲说:“姚启动这个名字靠山能打动,靠山能发家!”我上三年级那年,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姚启中。我希望自己将来时来运转娶个媳妇,我姚启中的孩子能启发整个中国。母亲给我取的小名叫“扛事”,这个名字寄托着她的无限希望,她希望我未来有天大的诱惑和不幸都扛得住,遇到的所有苦难,在我面前都能像个小玩具似的被我拂之而去,摆脱姚家以往苦难贫困的标签!

  1988年初冬,我16岁。一个星期天早上,我和同学借了个河虾网,想捞点河鱼小虾回家晒干留着过年。这样既能让一家人过上个肥年,又能显出自己能干。我高高兴兴地走到3里路开外的小宋营庄南地的一条小河边,那天中午十一点左右,我捞到了不少小鱼小虾。这时天暖和些了,河水化开点了,我想不如趁着这个时候多干一点。突然一不小心左脚踩在化开了的烂泥上,一下子滑倒了。我的右手正好按在苇茬子上,一下子就被穿透了,如果当时是身子硬刮在苇茬子上,或许这时的我早已变成一堆白骨了。

  虽然我是在无数人的脸色中成长起来的,小时候不知挨了别人多少打骂,可是在上学时,没有老师和同学看不起我。我在杨庙中心小学上学时,没有因为我家穷就嫌弃我、欺负我的同学。我在路上看到了老师,一定会大声和老师问好。

  我小时候爱听戏看电影,这时我的那位光棍三叔就会给我一毛钱、两毛钱买一大碗面条吃,有时候还会多给五分钱吃碗肉丝面。有一次我们去8里路外的高塘集赶会听戏,三叔给我买了一斤锅盔馍吃,每到过年他还给我掏两毛、五毛钱,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我小时候经常受欺负,为这他和别人打了好几次架。

  我家后院有一位热心肠的姚贺启大爹。他开了家染坊,在街面上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他曾对我说了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他鼓励我说:“扛事呀,你好好干,将来一定能娶上媳妇,你的长相不是寡汉相。”姚贺启大爹去世后,我没有能力摆宴对他表示无限的感激,空手在他的坟前泪如雨下。我把他的恩情记在心里,每到过年时,都会给大娘送去祝福。

  1990年, 18岁的我辍学了,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那年冬天,我和哥哥从邻村陈庄赊了点生姜,我们俩拉着这些生姜走了240里路来到了北乡的亳县去卖。这两百多里路我反反复复地走,并不觉得累,我知道想要做成一件事光靠想是想不来的,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做!那年我第一次吃上了纯小麦的挂面条,我和哥哥每天早晨三点钟起床,每人拿着一杆秤拉着两个轱辘的架子车,去大洋集、三闸集、三堂集、古城集……去占位置、抢地盘,每天早晨吃的饭都不搁盐,那也比家里的红薯面不搁小苏打好吃!

  那一整个寒冬磨炼了我的意志,虽说我的两只耳朵和手脚都冻坏了,留下了病根,但我不后悔,因为那一个月我们赚了100多块钱,别人也许会不屑一顾,但这100多块钱在当时我们一贫如洗的姚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在这一个月里,我领悟了刀不磨不锋利、人不磨不成器的道理,更坚定了我继续奋斗的决心!

  我之所以可以坦然地把这些童年的苦难写出来,是因为我深信苦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就像在我家最困难每天只吃一顿饭的时候,我也坚信总会有吃上三顿饱饭的一天!我们姚家几代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奔波劳碌的人,这些苦难为日后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