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一章 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

时间:2013-03-28 15:4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子曰:“十室之邑⑤,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说:“就算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也必有生来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如果他不及我,那是因为]他不像我那么好学。”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⑥(《述而》)

  孔子说:“德行不能修明,学问不能讲习,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过不能改,这都是我最担忧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⑦(《述而》)

  叶公向子路问起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何不对他说:他的为人,发愤向学几乎忘食,乐道忘忧,[他沉醉在这一切中,以至]不知岁月悠悠、老之将至!”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⑧(《述而》)

  孔子说:“说到仁、圣,那我怎么敢当。我不过是学不厌,教不倦,只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⑨(《宪问》)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不怪人,我讲求很普通的道理、事物,却能从这些普通的道理、事物中体会很高的境界。了解我的恐怕只有老天爷吧!”

  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改善为人处世的态度,学,是唯一的途径。孔子一生重视学──无论是他个人方面的学习还是帮助有心向学的人──对这种态度的坚持,是后人崇敬孔子最重要的理由。孔子一生以教、学为职志,但是他从不自满自夸,这种自我鞭策的精神,正是一个人学不厌、教不倦的原动力。

  子曰:“默而识【zhì,记也】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默记所听见看见的,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哪一样是我做到了的!”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⑩(《子罕》)

  孔子说:“我无所不知吗?并不是的。一个见识浅薄的人向我请教,诚恳极了,我从他所问事情的始末尽量地回答他。

  《述而》篇另外载有孔子的话:“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虽不是生而知之,但笃志向学、努力不懈,开科授徒、有教无类。记诵之学,本不是圣的极致,孔子都不敢当,真是谦而又谦了。所谓“有容乃大”,江海能受百川水,是因为江海处卑下,谦卑是学而有成的重要因素。下面记载在《述而》篇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体会孔子接受批评的雅量、认过改过的态度:

  陈国的司败(《左文十年传》杜注:“陈楚名司寇为司败。”)有一回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退下后,陈司败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了一揖,并且很不以为然地说:“我听说君子不党,君子也有私心吗?依礼,同姓是不婚的。鲁国国君从吴国迎娶一位女子,鲁国和吴国都是姬姓的,同姓通婚,这是违犯礼的,为了隐讳这违礼的行为,只好称这位女子为‘吴孟子’。如果鲁昭公都可以算是知礼,那谁不知礼!”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一一转告了孔子。孔子并不曾恼怒,相反,他却说:“我真幸运,如果我犯了过失,一定有人看得出来。”

  ① 孔子父叔梁纥、母颜氏,乃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礼记·檀弓下》:“夫子之母名征在。”

  ② 《孔子家语》:“生三岁而梁纥死。”而《史记·孔子世家》只说“丘生而叔梁纥死”,没说何年,大概都是说孔子年幼时失去父亲。

  ③ 《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者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注:“我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

  ④ 《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又说:“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⑤ 朱注:“十室,小邑也。”

  ⑥ 邢疏:此章言孔子忧在修身也。德在修行,学须讲习,闻义事当徙意从之,有不善当追悔改之。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忧己恐有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之事,故云是吾忧也。

  ⑦ 叶,地名,音shè。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也。食采于叶,僭称公。”奚,何也。刘疏:“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倦,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

  ⑧ 抑,语助词。皇疏:为,犹学也。为之不厌,谓虽不敢云自有仁圣,而学仁圣之道不厌也。

  ⑨ 莫我知也夫,夫,音fú,句末语助词。马曰: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孔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⑩ 《庄子·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朴鄙,是同义复词。朴,通“樸”。所以译“鄙”为朴实。空空如,是空空然的意思。刘疏《释文》:空空,郑或作‘悾悾’。郑彼注云,‘悾悾,诚悫也。’此鄙夫来问夫子,其意甚诚恳,故曰‘空空如’。叩者,反问之也。因鄙夫力不能问,故反问而详告之也。”朱注:“两端,犹言两头。”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