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①(《宪问》)
孔子说:“一个人贫困却不怨,很难;富贵而不骄纵,比较容易。”
子曰:“富而②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孔子说:“富贵如果是可以求得来的,那即便是执鞭赶车的贱差,我也做;如果是求不来的,那还是依我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述而》)
孔子说:“吃粗食、喝白水,手臂一弯就是枕头,[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不应当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那不是我所关心的。]”
前面我们提过孔子出身贫贱,一个人少年时代忍受贫苦的生活,其中苦况自然是记忆深刻的──少年时代生活较单纯,所以所经历的事物每每印象深刻;年纪大了,生活圈子大了,生活复杂了,可记得的反倒少了,不是吗?所以对孔子来说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贫贱?他是亲身经受过的,他深深了解一个人贫贱而不怨天尤人,要经过多少挣扎,才能战胜环境、战胜自己,而淡然处贫贱。这可能就是孔子在那么多弟子中特别赞赏颜渊的原因吧!一个贫困的人,自然希望脱离贫困──谁不希望富贵!但是孔子他还考虑到“义”──正当与否的问题。如果是可求的富贵,即便为贱役也可求,孔子绝不认为一个人非守贫不可,他绝不这么执著!事实上《泰伯》篇中记着: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有道,就当用世,如果落得个贫贱不堪,是可耻的!如果正当的方法不能求得富贵,比如说国家无道,就当安贫乐道,从己所好。《吕氏春秋·慎人》篇上说得好:“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这里的“为”是“若”、“好像”的意思。一个人能从其所好,穷达已经是次要问题了,人生有穷达,就好比自然有寒暑风雨一样,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我们也当坦然接受。拿爱迪生来说,别人的嘲笑对爱迪生并无意义,也不能构成烦恼或使他萌生退意,因为研究、发明是他所好的,是他的兴趣所在。
① 朱注:“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② 这里的“而”是“若”的意思。朱注:“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
③ 《说文》:“饭,食也。”段注:“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今人于本义读上声,于引申之义读去声。”这里的“饭”是动词,是“吃”的意思,读fàn。《诗·大雅·召旻》:“彼疏斯粺。”笺:“疏,麤也,谓粝米也。”麤,就是“粗”。食,音shí;周礼地官廪人:“治其粮与其食。”注:“谓米也。”疏食,就是粗米。《说文》:“厷,臂上也。厶,古文厷。肱,左,或从肉。臂,手上也。”现在我们通用“肱”字,不用厷和厶;而肱和臂也常混言通称。所以孔注:“肱,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