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①(《宪问》)
子路在石门过了一夜。管城门的问道:“你从哪儿来的?”子路说:“从孔家。”管城门的说:“就是那位明知不可为却还要去做的先生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里仁》)
孔子说:“如果现在明白了道理,那么就是马上死也甘心。”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③(《述而》)
孔子说:“我真是衰老得厉害呀!好久了,我没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④(《子罕》)
孔子说:“凤鸟不来,河也不出图:我希望天下太平的心愿怕是完了!”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⑤”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子贡说:“在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摆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个好价钱卖了?”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在等着别人出好价钱!”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别乱的时代,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巧言令色、越分僭礼;一个“大道之行也”的国家或世界的实现,是孔子所期盼的。孔子在匡地遇到危难,他说:“文王死了以后,文化的传统不都在我身上吗?”(《子罕》)这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孔子发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而且由此更使我们领会到孔子忧世忧民的苦心!“太平盛世”是孔子所念念的,文武盛世,自然亦是孔子所念念的,所以孔子自不能不常常想到周公,既常常想到,便会常常梦到。到了暮年,壮心未已,既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对澄清天下的重担自然放不下,这真是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了。所以年纪大了,衰老了,但是还是不能忘怀于梦见周公。而孔子这一叹使我们领会孔子一生一世志在天下太平。春秋战国的时候,可能已流行着凤鸟河图是太平盛世的瑞兆的话了,孔子便随俗用以寄叹。从孔子的叹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生平最大的寄望就是天下太平;因为一心希望天下太平,所以成了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孔子既然希望天下太平,他个人自然就不会拒绝用世,事实上他周游各国,就是希望有机会施展抱负。所以孔子对子贡的问题,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重复“沽之哉”,像在说:“卖!卖!”话急而意决,承一句缓语“我待贾者也”,透着一种风趣,也写出孔子济世的热切衷肠。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⑥(《宪问》)
微生亩对孔子说:“丘,为什么那么栖栖遑遑的,莫非是要逞口舌去讨好人家?”孔子说:“我不敢逞口舌,我只是恨世人的固陋,想法要改变他们。”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⑦(《宪问》)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郑重地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把这事报告君上;君上却说‘告诉他们三位’!”孔子到三家那里去讲,三家都不赞成。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不敢不据实来告。”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⑧(《卫灵公》)
卫灵公向孔子问战阵征伐之事。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情,我曾学过;战阵方面的事情,我没学过。”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⑨(《微子》)
齐国送给鲁国一个女子歌舞团,季桓子接受了,结果他三天没上朝。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⑩(《阳货》)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送孔子一只小猪。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却在路上遇上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接着说:“一个人藏着本事让他的国家乱下去,可说是仁吗?当然不可以!愿意出来做事却每每错失机会,可说是聪明吗?当然不可以!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是,我是要出来做事的!”
孔子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担负多么沉重!路途多么遥远!他甚至受到别人的挖苦──栖栖遑遑无乃为佞!但是孔子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为所当为:邻国发生了政变──臣子竟杀了国君!真是“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朱注语】孔子郑重其事地向国君报告,国君──一国之长,却不能主事,只说“告夫三子!”三家专政,越主僭上,虽未弑君,君却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三家自然不可能同意讨伐弑君逆臣来自掌嘴脸,孔子对这种情势何尝不明白,但是他还是老老实实“之三子告”,孔子只是行所当行,至于事情行不通,则早在预料中了。孔子对人虽然风趣、幽默,但是他对事却是顶认真、不妥协的:卫灵公既问阵,可见此君无心文德,只想近功,孔子就走──第二天就走,毫不迟疑。鲁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他由中都宰,而司空,而大司寇。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盟会,孔子以大司寇随行,齐本想侵袭鲁君,由于孔子镇定,以礼责备景公,才化险为夷。定公十二年孔子为了消弭三家的势力,改善三家专政的局面,派弟子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这就是后人所谓“堕三都”,这个计划如果成功,鲁国政局可以一清,可惜孟懿子梗命。孟懿子还曾向孔子问孝!说起来他还是孔子的学生!由于学生抗命,老夫子失败了。如果(我们说“如果”是因为清人崔述对这事“存疑”)季桓子曾受齐女乐,我们想孔子这时一定很伤心,因为事情失败在自己弟子手上,同时也会很灰心。女乐使“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见孔安国注】虽然这里是父母国,虽然这里是扎根处,孔子还是走了。“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从这个记载可以想象阳货的嘴脸──他以为妙计得逞,不想孔夫子以其道治其身,你怎么来我怎么去──时其亡而往拜之!可是“遇诸涂”,真是狭道相逢,躲他不过!这一声“来!”不知透着多少得意、兴奋。看吧!那阳货自拉自唱、自问自答,都是道理,还真驳他不倒,大摆请君入瓮的姿态,可没想到孔夫子不过虚与委蛇,漫应一句,也就过去了。阳货兴奋雀跃、口沫横飞,满嘴大道理,孔子意态悠闲,好整以暇,只是一句话,前后对照,令人忍俊不禁。但一细想,孔夫子对阳货一流人也得应付,真真是无可奈何!
① 郑注:“石门,鲁城外门也。晨门,主晨夜开闭也。”朱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朱子认为这个守城门的人,是一位贤能的隐者。朱子的这个看法自然是从下面晨门“知其不可而为之”来的。实在,《论语》所以录这章,恐怕也是为了这句话吧!
② 集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这个解释最合经意!《雍也》篇“鲁一变、至于道”,《里仁》篇“士志于道”,还有《微子》篇“天下有道”的“道”,都以这个讲法为合。这些“道”字,和“吾道一以贯之”、“古之道也”的“道”,意义完全不同!自汉以来,除二三学者外,注释《论语》的人,都把孔子“朝闻道”的话讲错了。《汉书·夏侯胜传》:“[夏侯]胜、[黄]霸既系,霸欲从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这是最早的误解孔子这句话的事例。(以上见毛子水先生《论语今注今译》。)朱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以“道”为道理,是对这章“道”字的普通讲法。朱注:“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朝夕,是表示马上、立刻的意思。
③ 朱注引程子曰:“孔子盛时,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及其老也,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而行道者身,老则衰也。”
④ 《国语·周语上》:“内史过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说文》:“凤,神鸟也。”《墨子·非攻下》:“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
⑤ 马曰:“韫,藏也。椟,柜也。谓藏诸柜中。韫,音yùn。”椟,音dú。“韫椟而藏诸”,虽然犯了言词重复的毛病,不过古人自有复语,比如《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硕已含大的意思。(《诗·唐风·椒聊》:“硕大无朋。”)颀,也是形容身材高大的样子。(颀,音qí,长貌。)贾,音义同“价”。善贾,就是高价。沽,音gū,卖也。这里的“诸”是“之乎”的合音。(《王引之经传释词》:“急言之曰诸,徐言之曰之乎。”)
⑥ 朱注:“微生,姓。亩,名也。亩,名呼夫子而辞甚倨,盖有齿德而隐者。”栖,音qī(又音xī)。栖栖,是不安的样子。朱注:“为佞,言其务为口给以悦人也。疾,恶也。”包曰:“病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
⑦ 朱注:“成子,齐大夫,名恒。简公,齐君,名壬。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沐,洗头;浴,洗身。刘疏:“礼于常朝不齐,此重其事,故先齐也。”按:刘疏的“齐”即“斋”,凡斋必沐浴。三子指仲孙、叔孙、季孙三卿,当时鲁国的政权都在三家手中。
⑧ 陈,音义同“阵”。问陈,就是问战阵之事。俎豆,是古代的礼器,是用来朝聘和祭祀的。
⑨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齐人闻而惧。……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清·崔述《洙泗考信录二》列本章于“存疑”,说:“按《孟子》但言‘不用、从而祭、不税冕而行’,未尝言‘归女乐'一事。”
⑩ 赵注:“阳货,鲁大夫也。”归,有一本作“馈”,是赠送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广雅·释言》:“时,伺也。”这里的“诸”等于“之于”。涂,同“途”,道途也。“来!予与尔言”下的“曰”字,似不应有,因为“怀其宝”以下的话,还是阳货讲的。不过古书里记语气更换时,偶尔也加个“曰”字。“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这个“曰”字乃是一个人自为问答时用的。(《经传释词二》:“有一人之言而自为问答者,则加‘曰’字以别之。”亟,音qì,是频频、屡次的意思。《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注:“唯:速而恭;诺,缓而慢。”孔子对阳货的话只是漫答虚应,所以用“诺”,从“诺”字,可以体会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