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一章 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六)

时间:2013-03-28 15:1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①(《子罕》)

  孔子在匡地遇到危难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天如果要断绝这文化,就不应该让我有这个抱负;天如果不想断绝这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②(《卫灵公》)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断了粮食。随从的弟子都饿得慌,起都起不来了。子路很生气,见了孔子说:“君子也会穷吗!”孔子说:“君子固然也有穷困的时候,[不过,不像]小人穷了,就什么都做得出来!”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多灾多难,少年时贫贱,中老年时困厄。这么可敬的人,却遭到这般磨难,是上天所设的试炼吗?当然铁要通过煅烧才能成钢,人在穷困的时候才能显出他的气度。鲁国的阳虎,不知在匡做了几筐几篓的坏事,匡人对他恨极了。偏偏孔子和阳虎长得有几分像(造化弄人!),而给孔子赶车的颜刻又曾随阳虎到过匡地,这下误会是解释不清了,包围起来!法国大革命时的暴民,那股暴劲是要人命的!想想,孔子他们这批人处境多危险!可是孔子并没惊慌失措,看!他对自己多有自信,这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使他豪气干云,不忧不惧!在陈,连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粮食都断了,生命的延续也许马上就会成问题,孔子却并不曾怨天尤人,他只是告诉一腔怒火的子路:人要有格。

  ① 畏,受了危难。(见毛子水先生《论语今注今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卫。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去卫。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拘焉,五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寗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的记载崔述以为不足信,他在他的《洙泗考信录》卷三曾加论辩;《庄子·秋水》篇、《说苑·杂言》篇都有子畏于匡的记载,匡或以为是卫邑、或以为是宋邑、或以为是郑邑,众说纷纭,不过子畏于匡的说法倒是流传了很久──战国时人还在述说这件事情。文,指文化。

  ② 病,皇疏:“困也。”这个“病”可以泛称所有身体上的“困”,生病当然是其一;另外像本章的饿死了,《孟子》:“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病,朱注:“疲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累死了”。《左僖二十八年传》: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笺:病,伤重也。朱注:“兴,起也。何氏曰:滥,溢也。言君子固有穷时,不若小人,穷则放溢为非。”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