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①(《宪问》)
孔子在卫国,有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走过孔子门前,说:“有心呀!敲磬的!”隔了一会儿又说:“太陋了!硁硁的!没有人了解我们,自顾自也就是了。[《诗》上不是告诉我们:]水深淌过去,水浅褰裳过。”孔子说:“可真果决呀!如果能这样,也就没什么难处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②(《微子》)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门前,说:“凤呀凤呀,你的运命为什么那么坏!过去的没法挽回,将来的还可努力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实在是危险呀!”孔子下堂出门,想和接舆谈谈。他却赶快走避,孔子也没法跟他谈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③(《微子》)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儿。长沮说:“那执辔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向桀溺打听。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说:“天下乱糟糟的,到处都是一样的,却跟谁一起来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这种避开整个乱世的人呢!”说完又开始不停地干农活。子路只好向孔子据实以告。孔子怅然说道,“我们没法和鸟兽在一起,我们不和人类在一块儿却和什么在一块儿!天下如果太平,我是不会想要改变它的。”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④(《微子》)
子路跟随孔子出去,却被落在后边了,遇见一位老人,用杖挑着田器。子路问道:“你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身体不勤劳,也不种五谷粮食:谁是老师!”把杖竖了就耘起田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着。老人留子路过夜,杀了鸡做了黍饭请他吃。为他引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第二天,子路[见了孔子]把昨日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是位隐者!”
如果我们说孔子是积极用世的实行家,那么接舆、长沮、桀溺等人就是消极避世的隐退者,由于他们在人生观上有很大差异,所以行为上就大不相同了。隐者对孔子,或惋惜、或讽谏,在隐者的心目中,天下滔滔,既无法兼善天下,倒不如独善其身,所以他对孔子周游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径,感到不解。孔子以为生为人类,就得与人相接,就当为人尽力,这是一个人的责任,不容逃避。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精神,那就是照现实来看世界,并且爱它。是的!世界也许太乱,人生也常不如意,可是逃避,只显示内心的怯懦──连面对问题、困难的勇气都没有!无法使问题化解、困难去除──如果我们不尝试,那么我们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孔子愿意忍受别人的挖苦和误解,为所当为,也只在图一个心安,至于事情的成败,倒在其次。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最能把握孔子这种精神,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公孙丑下》)。春秋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战国时代的混乱,比起春秋时,犹有过之!“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铁器的普遍利用,使战争惨烈,而战争的结果,是土地的掠夺──春秋时有一百余国,到战国时却只有七雄了!面对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孟子发挥了他救世的狂情,慨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我们想这是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最重要的原因!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⑤(《子张》)
叔孙武叔在朝上对大夫说:“子贡比仲尼高明。”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好比是围墙吧!我的围墙不过及肩高,从外面可以望见房子的美好;老师的围墙却有好几仞高,如果没法从门户进去,那么,就见不到那美好、富丽的一切。能够得其门户的可能很少。武叔这样说,也是难怪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⑥(《子张》)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能毁谤的。别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越过;仲尼,好比日月,是没法子越过的。人虽想要自取毁灭,这对日月又有什么妨害!只不过显得不自量力罢了。”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⑦(《子张》)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客气呀!仲尼难道比你高明!”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就可以显出是不是聪明,说话,是不能不谨慎的。老师的不可及,好比天是不能爬梯子而登上去的。老师如果能在一国当政,那么扶植百姓,百姓们就能站稳;诱导百姓,百姓们就能遵行;安抚百姓,百姓们就能归来;鼓动百姓,百姓们就能响应。他活着受人尊敬,死了受人哀悼,这种人我们怎么能比得上!”
钟鼎山林,人各有志。退隐乡野的田夫野老,看不惯孔子那仆仆风尘、奔波于列国的傻劲,所以不免批评几句,这还有得说;叔孙武叔、陈子禽一类人就真有些莫名其妙,居然诋毁仲尼!汉朝的学者郑玄以为子禽是孔子弟子。【见《学而》篇“子禽问于子贡”章注疏引郑注】不过在论语里,弟子当面称孔子“子”,背后呼“夫子”,而陈子禽直呼“仲尼”,非弟子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没有列载陈亢(子禽),想来太史公是有他的理由的。何况背后批评老师,在孔门中是没有的。叔孙武叔和陈子禽他们抬举的对象都是子贡。子贡是孔门中很出色的一个学生,他语言方面的天分和通达的政治手腕⑧,使他成为了孔门中的巨富。“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在各国舞台上是个翻云覆雨的厉害角色。他喜欢批评别人⑨,不过,好在子贡还颇有自知之明,至少子贡自己承认他不如颜回那么好⑩──一个人能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就是不断努力求进步的原动力!不是有句话说:知不足,然后足吗!子贡这一种“喜扬人之美”【见《史记·弟子列传》】的德行,使他没有沉醉在叔孙武叔和陈子禽的掌声中,倒是冷静地指出孔子的伟大和叔孙武叔、陈子禽言语上的过失。
① 磬,音qìng,古代用石制成的乐器。荷,音hè,担也。《说文》:“蒉,艸器也。”屮,是草木初生;艸,是百草,现在写成“草”。硁,音kēng,硁硁,是击磬声。刘疏:“斯己者,言但当为己,不必为人;即孟子所云‘独善其身’者也。”“深则厉、浅则揭”,见《诗·邶风·匏有苦叶》。《诗传》:“以衣涉水为厉。揭,褰衣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矣!”朱注:“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② 朱注:接舆,楚人,佯狂辟世。已,止也。而,语气助词。殆,危也。郑注:“下,下堂出门也。”(皇本、正平本,章首“过孔子”下有“之门”二字。)
③ 郑云:“长沮,桀溺,隐者也。”朱注:“耦,并耕也。时孔子自楚反乎蔡。津,济渡处。执舆,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以,犹与也。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而,汝也。辟人,谓孔子。辟世,桀溺自谓。耰,覆种也。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己意也。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耰,音yōu。怃,音wǔ。
④ 包曰:“丈人,老人也。”《说文》:“莜,芸田器。《论语》曰:以杖荷蓧。”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耶?”包以“分植”训“分”,这个说法和《礼记·王制》“百亩之分”相同,就是种植、粪种的意思。朱注:“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植,立之也。芸,去草也。”芸,《汉石经》作“耘”。芸,原来的意思是香草,这里假“芸”为“耘”。“见其二子”的“见”音jiàn。《左昭二十年传》:“乃见鱄设诸焉。”疏:“谓为之绍介。”现在我们说“引见”。
⑤ 叔孙武叔,马曰:“鲁大夫叔孙州仇。武,谥也。”语,音yù,意思是把话告诉别人。宫墙,刘疏:“室四周有墙,凡寝庙皆居其中,墙南面有门以通出入。”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围墙”。仞,音rèn,包曰:“七尺曰仞。”
⑥ 毁,毁谤也。朱注: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日月,喻其至高。自绝,谓以谤毁自绝于孔子。多,与“祇”同,适也。不知量,谓不自知其分量。
⑦ 为,伪也。《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杨倞注:“伪,为也。”是“作为”的意思。道,音义同“导”。绥,安也。
⑧ 《先进》篇:德行:颜渊……言语:宰我、子贡……《雍也》篇:[季康子]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⑨ 《宪问》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释文:方人,郑本作谤人,谓言人之过恶。
⑩ 《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女,音义同“汝”。愈,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