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偶尔交会的两片云

时间:2012-06-25 09:58   来源:中国台湾网

  有人说,徐志摩最好的一首诗是他的人生,是他那比诗歌还诗意的人生。他说过一句既诗情又悲情的话:“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他的唯一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

  徐志摩和林徽因第一次见面是偶然的,就像“ 偶尔交汇的两片云” 。但他却没有做到像他的诗里那样洒脱,他一辈子也不曾真正忘掉林徽因。

  1920年的11月16日,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是雾蒙蒙的天气,这是伦敦最常见的天气,但那一天却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日子。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的江苏籍学生陈通伯,把一个高高瘦瘦飘然长衫的青年带到了林徽因父女的公寓。陈通伯介绍说:“ 这位叫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正在经济学院读博士学位,一直敬重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艺术,特意慕名拜访。” 徐志摩见到林长民,两人很快就成了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朋友。他惊讶林长民“ 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 ,而林长民也很欣赏徐志摩的才情。那天,徐志摩也见到了林徽因,这一年她16岁,已经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乡音如水,他们很快就消解掉了初识的陌生。

  官场失意之后来伦敦讲学的林长民,刚刚摆脱了政坛的困扰,很喜欢和青年人交朋友。他的周围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学生。林徽因从父亲的表情已经看出,父亲很喜欢这个镜片后面闪动着迷离目光的青年。他们谈得很开心,更多的时候,林长民谈起徽因,甚至当着这个陌生青年的面喊她的乳名“徽徽”。

  从此,志摩便成了林家常客。每天下午四点,饮茶是林长民的功课,这是英国式的生活方式,志摩也很快入乡随俗。客人喝茶时,林徽因便端上几碟热腾腾的小点心。徽因莫名其妙地发现,志摩的目光里有一种异样的神情,她喜欢他的眼神和谈吐,她不时地去看他那长长的、柔柔的下巴,当那下巴总是恰如其分地收回他的微笑时,她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趣。

  随着与林长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和林徽因也熟了起来。林长民和徐志摩互为知己,而林长民与女儿相互间也互为知音。就好像一道数学公式,因为A=B 、B=C ,所以A=C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谈甚欢,颇多共同语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发现,这个女孩梳着两条垂到肩膀的细细的辫子,从外表看像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却是一个可以对话的朋友。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林长民,林长民不无骄傲地说:“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每一次林长民和徐志摩聊天的时候,她只是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男人有一天会走进自己的生活。

  徐志摩发现林徽因读过很多书,他们常常谈及一些作家的作品,有很多是外国的原著。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壁炉前,那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从伦敦冬季恼人的雨雾谈起,谈到英国诗歌中的景色描写。这些谈话让他更了解徽因,他感觉到,徽因的可爱不仅在她的外貌,更在于她活泼跳跃的思维、明澈清新的独到见解。她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超出了她的年龄。他告诉徽因,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拜伦、雪莱和济慈,徽因立即用英语背诵出来。徽因的表达能力极强,她的北京话略带一点儿福建方音,而她的英语则是地道的牛津音,发音吐字非常动听,听上去舒服极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徐志摩已深深地被林徽因所吸引。他们从一个话题过渡到另一个话题,是那样自然。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会在感情上如此迷恋这个姑娘,也许是因为只有他能从林徽因那谜一样的眼睛里读到她与生俱来的忧郁,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不管将来如何,她都是他的灵魂伴侣。

  他喜欢徽因淡淡春山般的双眉,他喜欢徽因盈盈秋水般的眼睛,他喜欢徽因脸颊上那一对时隐时现的笑涡,他喜欢徽因那动听的声音,他喜欢和徽因无拘无束地谈心…… 她那纤细的美丽让他心动。她的艺术气质跟她父亲一模一样,她的活泼、她敏锐的洞察力、她的文学爱好都使徐志摩倾倒。他坠入了爱河。徽因空灵的艺术灵感和谈吐见解,常常激发出他写诗的灵感和火花。他喜欢和她沟通,因为容易产生共鸣。林徽因打开了徐志摩内心的狂热和激情,触发了他的诗歌情思。

  徐志摩的才华,他奔放的热情,还有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执着,仿若孩子般的天真,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林徽因。

  徐志摩住在沙士顿乡下。林家和徐家相距不远,这给两个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空间。徐志摩有时候会骑着自行车往返,有时候也会坐车,徽因经常陪他走上一段路。

  转眼已经是秋天了,伦敦渐渐有了萧瑟的味道,他们慢慢地走在石板小路上,雾气渐渐地笼罩了四周。志摩看到这秋景非常感伤,他对她说自己最害怕秋天,经历了这么多,而自己却仿佛是一片秋叶,不知道要飘到哪里去,不知道哪里是归宿。

  他对她讲了自己在美国求学时的曲折经历。在美国读经济学期间,徐志摩接触到了罗素的哲学,所以投奔到罗素门下,可是罗素却因为和学校意见不一致而被校方解聘。在绝望的时候,他考取了剑桥经济学院。半年之后,他认识了知名作家狄更生。经过一番周折,狄更生将他推荐到剑桥皇家学院,他成为了一名可以随便选课的特别生。

  难怪他的情绪会这么忧郁。林徽因默默地听着,她很想安慰一下他,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她只是听着,他娓娓地讲着这些,表情平静,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颂的诗句。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 

  “ 有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你去温源宁的校舍约他到桥上看虹去,有过这样的事吗?”徽因好奇地问。

  志摩点点头。

  “你在桥上等了多久,看到虹了吗?” 

  “看到了。” 

  “你怎么知道一定会有虹?” 

  “呵!那完全是诗意的信仰。” 

  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地看着河水,仿佛他的满腹心思已交付给荡漾在水波里的影子。又是这目光,初相识的时候,这目光就让她的心无可名状地颤动了一下。那个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听他说话,看着他镜片后面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笑的时候很忧郁,那笑容常常在中途就被那长长的、柔柔的下巴很吝啬地收了回去。一个24岁的青年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这种笑容。林徽因觉得世界不再那么空虚了,一个热情而浪漫的身影填补了她无聊的时间,一切都变得有激情起来。除了父亲,她从来没有和异性说过这么多话,也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徐志摩慢慢成为林家的常客,在这频繁的接触之中,徐志摩对林徽因“ 倾倒之极” 。平常即使不来登门,也是书信频频,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梦想中的伴侣,因而陷入了狂热的恋爱之中。沙士顿小镇的一家杂货铺是徐志摩的信件收发点,他每天一吃完早饭便奔向杂货铺。每隔一两天,徐志摩便寄出一封信,那些信全部是寄给林徽因的。“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诗人写下一首首这样热情洋溢的情诗。

  .那些日子,林徽因总是被徐志摩的信折磨得辗转难眠。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诗人的信是一种吸引,这种火一般的爱恋让林徽因感觉到激动、幸福而又困惑。她因为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包容、体贴的“ 大朋友”而庆幸。尽管徐志摩每隔一两天就到林家公寓喝茶、聊天,但他差不多每天都有信寄给林徽因,每一封信都有让她脸热心跳的句子。

  “ 也许,从现在开始,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 

  “当我的心为一个人燃烧的时候,我便是这天底下最幸运又是最苦痛的人了,你给予我从未经历过的一切,让我知道生命真是上帝了不起的杰作。”  

  除了林徽因,没有人知道徐志摩的心在那么热烈地燃烧着。他们初相识的时候,她只是把他当做“大朋友” ,可是,当这位比自己年长而且已婚的男子向她赤裸裸地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林徽因无所适从,她被这热情所灼伤。

  为了爱,徐志摩可以牺牲一切。此时,他和他的妻子张幼仪住在沙士顿,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有着英格兰古老的韵味。到处都是树,覆盖着高高低低的农舍,这里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别致而古老的街道和建筑、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是一年中最生动的季节,这里古朴、恬静、美丽、自然,风景比画还美。靠村边一所低矮的农舍,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家。

  张幼仪15 岁嫁给了徐志摩,那时她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如果不是这桩婚姻,天资聪颖的张幼仪也是一个新式女学生。她从小受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公权的影响,求知欲很强,后来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5 年10 月29 日,15 岁的张幼仪被迫退学,披上嫁衣,成为徐家的少奶奶。熟识她的人回忆说:“ 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 

  有一天,邮差送来了一封徐志摩的信,张幼仪无意中拆开,读了一半,便觉得天旋地转。林徽因在这封信中说道:“ 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真正的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 

  张幼仪明白了这一切,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她恨自己糊涂,徐志摩足足有半年时间言必称林徽因,她见过他们在一起时徐志摩那魂不守舍的目光,这是命运对她最大的打击,因为她肚子里正怀着徐志摩的孩子。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张幼仪的二哥从中撮合的,他也是志摩的好友。从1915 年结婚至今,他们已有了一个孩子,志摩也非常喜爱她,难道这一切他都忍心抛下?她把信交给了徐志摩,平静地看着徐志摩读信,志摩怔怔地发着呆。

  在徐志摩看来,解除了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就解除了他的痛苦。假如没有这种勇气,怎么能谈得上改良社会、造福人类?他决心“ 勇决智断” ,去争取自己真正的恋爱、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命。8月初,张幼仪将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他时,他要求立即把孩子打掉。他对张幼仪已没有耐心,在没有对张幼仪的生活作任何安排的情况下便离家出走,把她一个人丢在了沙士顿。

  他在写给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中说:“ 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他们终于分开了,徐志摩做了离婚第一人。离婚后,徐志摩在报上刊登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还有一首诗《笑解烦恼结— 送幼仪》。但是,张幼仪并不买账。她说,如果他真是那种彻底的反封建战士,她会佩服他,但他不是!张幼仪坚持认为,徐志摩离婚是因为爱上林徽因在先,所以这诗打动不了她。

  在张幼仪动身去德国之前,徐志摩频繁收到老父亲徐申如言辞激烈的家书。老父亲一再申明,如果儿子真的抛弃结发妻子,他将登报同他断绝父子关系,并把家政大权交给张幼仪,收她为干女儿,支持她到德国留学。但警告似乎没有一点作用,徐志摩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位性格倔强的老人至死也没有原谅儿子。被遗弃的张幼仪仔细思考后,放弃了以死了结的想法,而选择了离开沙士顿。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张幼仪将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结在她心上的茧子却再也抽不出丝来。

  面对徐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最后冷静了下来。十六七岁的林徽因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听从了理性的召唤,她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人生沉静而完满。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放弃,大概就发生在徐逼着怀孕的张幼仪签字离婚的一瞬吧。他离婚的想法更加坚定了林徽因拒绝他的决心。少年时代的家庭阴影就像一个梦魇,一直紧紧地追随着林徽因,她忘不了“ 家庭战争”,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徐志摩的爱情,离婚便会让张幼仪痛苦不堪,这不是她想看到的结局。

  她郑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对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远报以深情的凝视。所以当徐志摩要求林徽因“ 许他一个未来” 时,林徽因乖巧地回绝了,她并非对徐志摩没有感情,但却明白此人终非佳偶:“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 她委婉地说出了对张幼仪的同情和对志摩的不满。但是徐依然不甘心,追问:“ 就为了成就那虚无缥缈的道德?”林徽因巧妙地答道:“ 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最后加上一句:“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他的洒脱、他浪漫不羁的天性,这些是她所欣赏的,可是也是她无法把握的。徐志摩的热情让她着迷,可是她却无法用同样的热情去应和。因为她不知道,徐志摩的热情到底能维持多久。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情谊,林徽因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