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漫游欧洲的爱情鸟

时间:2012-06-25 09: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宾大的学生生活期间,林徽因遭受了亲爱的父亲猝然去世的伤痛。他是为躲避北京的一次政变到东北去时被流弹击中丧命的,时年49 岁。他的挚友梁启超担起了通知林徽因的责任,他写了一系列的信,开始报告了一些谣言和担心,最后则证实了林长民去世的消息。在信中,他对梁思成和林徽因说,他们现在必定已经意识到,他们今后的一切计划都将受到影响。林长民的第二个妾将带着她的孩子回福建老家,而徽因的生母将在她今后的有生之年依靠思成过活,因此思成必须尽快找到工作。从这时起,梁启超更多考虑的是思成的未来,特别是在他回国后给他找一个好的职位。

  年轻的梁思成对自己前途的关切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宾大已经给了他建筑师的资格,但他还想在美国再待上几个月,以便学会怎样教书。当时他可能已经知道,父亲试图让他进清华,尽管清华那时还没有建筑系。不管怎样,梁思成明白,要教书就得对学术文献有更广泛的了解。他尤其想了解的是,关于他特别感兴趣的中国建筑,西方都出版过什么图书。因此,他在1927 年8月向哈佛的科学和艺术研究生院提出了入学申请,说他的目的是“ 研究东方建筑。对于那些大厦的研究及其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促使我作此选择” 。他的申请通过了,1927 年9月他将离开费城到剑桥去。早已向往演艺界的林徽因,则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去读舞美设计。

  在耶鲁大学,聪明美丽的林徽因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她是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设计的中国学生,宾夕法尼亚大学三年的学习使她打下了良好的美术功底,再加上她喜爱戏剧,也演过戏剧,因此她对舞台的灯光、空间、视觉效果,都有独到的见解,帕克教授对她十分赞赏。同学们也时常找林徽因帮忙做作业,善良的徽因都会妥善地帮他们做好。年龄最小的斯蒂华特?切尼总是与别的同学发生争吵,与同学和不来,她就喜欢林徽因。徽因也像姐姐一样宠着切尼,开导切尼,跟她一起做作业,听她讲述自己的烦心事。直到十年后,徽因偶然翻开《戏剧月报》,斯蒂华特?切尼的名字跃入她的眼帘,她惊喜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说:“…… 她成为了百老汇一名有名的设计师!想想看,那个同谁都和不来、老是需要我的母亲般保护的小淘气鬼,现在成为了百老汇有名的设计师,一次就有四部剧目同时上演……” 

  梁思成在哈佛的研究似乎没有了头绪。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建筑非常不了解,关于中国建筑的资料也十分稀少,梁思成的研究一度进入了死胡同。他找到自己的导师,要求回国收集资料并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导师同意了梁思成的请求,此时,林徽因也即将结束自己的舞美设计专业了。

  学业既已完成,一直拖延着的正式订婚的时刻来临了。梁思成的父亲从天津来的信里说得很清楚,他要求严格遵守所有的传统习俗。他请了一位朋友来给两个人对“ 八字” ,找出两人的出生地点和时间以及上三代的名字。作为订婚典礼的信物,他买了两块名贵的玉佩和一对玉英。尽管当事人远在地球的另一面,但这丝毫不减礼仪的隆重。“ 因婚礼十有八九是在美举行,” 父亲写道,“ 所以此次文定礼特别庄严慎重些。晨起谒祖告聘,男女两家皆用全帖遍拜长亲,午间宴大宾,晚间家族欢宴。” 父亲将一份祭告祖先的帖子寄给了梁思成,让他保管。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又是梁启超所钟爱的孩子,因此,梁启超为他们的婚事作了详细的安排:因为徽因和思成在国外,所以婚礼按照国外的规矩进行,在教堂举行婚礼,婚后去欧洲度蜜月,同时对外国的建筑进行考察,然后回国,婚事由大女儿思顺和女婿周希哲为他们操办。两人的定亲仪式按照中国的老规矩进行,由国内的亲人为他们操办。

  1927 年12 月18 日,梁启超在为两个人办完订婚仪式后,提笔写信给徽因和思成,商议两个人举办婚礼的大小事务。

  这几天为你们聘礼,我精神上十分愉快……婚礼只要庄严不要侈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够,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补办,宁可从中节省点钱作行旅费。你们由欧洲归国行程,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住。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替我)。关于这一点,最好能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英文的)回来讲给我听听。

  这一封信,体现出梁启超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他既像传统父母那样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的想法,但是又平等、民主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他在生活和事业上给予孩子们引导,又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他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默默影响着下一代要走的路。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者,高瞻远瞩、志向深远;他也是个平凡的父亲,会为孩子们的生活操心,会为孩子的前途作细细的打算。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梁启超真实、生活化的一面。

  1928 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徽因不愿穿西式婚纱,但是当时的加拿大根本买不到中式婚服,美丽的徽因就自己设计了一套婚服:长长的裙摆曳地,领口和袖口都绣有中国古典盘花纹样,特别是婚服的头饰,洁白的绢纱配着秀气的冠冕一样的帽子,帽子中间的红璎珞美得摄人心魄。徽因就穿着这件别致的婚服,在美妙的婚礼进行曲中走向了思成,思成在徽因脸颊上轻轻一吻,爱情便在这吻中如春风拂过一般,开出了摇曳生姿的花。婚后,梁思成与林徽因踏上了欧洲的蜜月之旅。这次欧洲之行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仲春的伦敦像一幅色彩明艳的风景画。

  泰晤士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的建筑有一种明快的色彩,这里的阳光似乎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变得新绿盎然、春风拂面,尽管有些许凉意,徽因还是忍不住扬起嘴角,在阳光如画的春天里,任由发丝飘扬,感受清新的美好。

  圣保罗大教堂是他们瞻仰的第一座圣殿。这是一座比较成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非常具有欧洲特色。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十字交叉的上方矗立着两层圆形柱廊构成的高鼓座。教堂正门上方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画,墙顶上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整个建筑显得雄伟而不失对称之美。梁思成拿着相机不断地变换角度拍摄着圣保罗,徽因仔细地欣赏着圣保罗的风格,她转过头对梁思成说:“ 我想起了歌德的一首诗:它像一棵崇高浓荫广覆的上帝之树,腾空而起,它有成千枝干,万百细梢,叶片像海洋中的沙,它把上帝— 它的主人的光荣向周围的人述说。直到细枝末节,都经过剪裁,一切于整体适合。我觉得这首诗就是为圣保罗教堂而写的,这座建筑直指天空,就像是想要和天空对话一样。” 思成也笑着说:“ 不知为什么,我第一眼看见这座教堂就觉得它很与众不同。它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有着《圣经》的智慧和包容,来教化芸芸众生。” 

  告别了圣保罗教堂,梁思成和林徽因又去参观了带有东方情调的布莱顿皇家别墅以及别具古典内涵的英国议会大厦。最使他们倾心的还是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它摒弃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构造,通体都是用铁架和玻璃制成,在夜晚,月光和灯光互相映衬,晶莹剔透,就像是真正的海底水晶宫一样。看着这座美丽的建筑,他们同周围的人一样,发自内心地赞叹和欣赏它。尤其是徽因,她对这座建筑喜欢得不得了,她在日记里写道:“ 从这座建筑,我看到了引发起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初的心理原因,这个时代里存在着一种新的精神。新的建筑,必须具有共生的美学基础。水晶宫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标志……” 

  英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建筑风格就像是春天的原野,各种各样的花草争奇斗艳。在伦敦,多样的建筑风格并存,或典雅,或华美,或庄严,那些美丽的建筑,就像永远不会褪色的梦,深深地烙印在两个人的心底。

  他们来到了巴黎。

  巴黎的春天明媚而又轻扬。香榭丽舍大街上,阳光在树木之间投下了斑驳的影子,像一段又一段的情诗,拨动着心头的一点温柔,在春光明媚之中,尽情地舒展。街头的露天酒吧和咖啡馆里,人们三三两两随意地坐着,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飘荡着,林徽因挽着梁思成,看着巴黎街头的悠然风情,都深深沉浸在这异国他乡的幸福之中。梁思成情不自禁地在林徽因的耳畔轻轻说:“我觉得幸福,因为有你,在这一刻。” 

  他们来到巴黎圣母院,这座代表着早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大气恢弘,它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庄严和谐。进门后中厅和左右侧廊围成半圆形。立面分为三层,上层是楼塔,下层是三座拱门,中层是一块块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玫瑰花窗。横壁上是法国历史上二十八位国王的雕像,大厅上部交织的尖拱,建筑多样而不杂乱。梁思成默默地品读这座建筑,他对林徽因说:“ 这座建筑高直的风格,不正是体现了对崇高目标的渴望吗?尤其是这里的光线,顶层的窗户很多,而下部却是阴暗的,这座教堂直接体现了宗教中关于光明和黑暗、天国和地狱的思想。” 徽因连连点头,她说:“人们都把巴黎圣母院比做祈祷的少女—双膝跪地,手臂向天。依我看,她也许就是在向上苍诉说人生是多么渺小而短暂,但人类又多么渴望永恒的情愫吧!” 

  他们去了卢浮宫,这是世界上最华美的宫殿,装满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达?芬奇的画作、古希腊古罗马的馆藏、东方的古董、法国及意大利的远古遗物…… 各个国家的艺术珍品,在卢浮宫里静静地安放着,供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徽因被伦勃朗的画作迷住了,她看着画作上的色彩和线条,光影交错中,她似乎感受到了伦勃朗创作时的心情。她对梁思成说:“ 卢浮宫里这么多圣经题材的画作,只有伦勃朗的基督让人难忘,他的眼睛里充满了仁慈和悲悯,就像是基督站到了我的面前,对我讲着《圣经》。” 

  离开法国前往意大利,他们坐在火车上,看着沿途的风光,回想起巴黎的别样风情,就像是一杯葡萄酒,单单看那鲜艳的色泽,便融化在无边无尽的温柔中不能自拔。火车渐行渐远,塞纳河畔的琴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 

  出了罗马车站,已然是黄昏时分。古老的罗马城,在夕阳西下的暮霭中,温柔地注视着这对夫妇。在去往旅馆的路上,因为早年与父亲曾在这里逗留,林徽因成了梁思成的小向导:这里是美丽的尼亚迪斯喷泉,这里是马尔斯广场的方碑,那里是格雷教授演讲过的地方…… 林徽因像小孩子一样兴奋,梁思成宠溺地揽住她的肩膀,同自己的妻子一起看着这座美丽的古城。它太美了,真叫人舍不得眨眼睛。梁思成问徽因:“小向导,明天我们第一站去哪里呢?” 徽因说:“ 先去西斯廷教堂,然后晚上再随意看看罗马的夜景怎么样?”思成笑着说:“一切都听你的!” 

  西斯廷教堂是一座风格比较简单的建筑,主要用途在于举行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教堂里的每一幅画作都是珍品,但最让它闻名于世的是米开朗琪罗的穹顶画。尽管徽因不只一次从画册或者教科书上看见过,但是当她真正站在穹顶之下,仰视画作的全貌时,她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1508 年5月,米开朗琪罗开始作画,直到1512 年10 月31 日,那幅全长40 米宽14 米的巨画终于完成,整幅画面覆盖在天花板上。这是以《旧约?创世纪》的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一组天顶壁画,这么庞大的工程仅由米开朗琪罗一个人完成,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当米

  开朗琪罗完成画作之后,他的眼睛就毁了,后来,他一直保持弓着腰、仰着头走路的奇怪姿势,那一年,他才37 岁,但是繁重的工作量让他看上去俨然是一副老者的模样。

  梁思成和林徽因手挽手仰着头慢慢地走着,看着壁画中那些精致的多姿多彩的人物,雄浑的画面中有一种和谐的英雄气质和力量。米开朗琪罗的忧伤、愤慨、怜悯…… 似乎所有的情感都在人物的脸上重现。这就是米开朗琪罗的画作,经过几百年的时光,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让面对它的人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震撼。仰头的时间长了,林徽因的脖子开始酸痛,视线也开始模糊,但是她依然不想转移视线,因为,她已经完全被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氛围吸引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怎样的状态。梁思成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文艺复兴会起源于意大利,因为这里的艺术氛围和人文思想太根深蒂固了!” 徽因说:“ 这里古典文化的土壤太深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建筑、雕像都有着古典文化的渗透和恰当的比例,表现出对人性的肯定和赞美。这就是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梁思成赞同地说:“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因为它的文艺领域的革命并不是盲目地破坏和否定,而是充满自信地复兴古代文化中被认为不可放弃和不可转让的东西。” 

  第一场春雨落在了德国波茨坦的街道上,细细密密的雨丝犹如薄纱,抚摸着田野里刚刚发出新芽的蔓草,轻轻地落在泥土的怀抱里。一把油纸伞明亮了本来有些灰暗的天空,梁思成牵着林徽因,慢慢地走在异国他乡的春色中。

  雨中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像是一只酣眠的天鹅,优雅地静卧着。

  爱因斯坦天文台是德国著名建筑师门德尔松的表现主义代表作。这座以著名科学家命名的建筑,并未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建造,塔体大部分用砖砌筑,但其流线型的造型却对后来尤其是美国工业建筑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也对它赞叹不已,说它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和造型艺术上的纪念碑。

  梁思成轻轻按动快门,将林徽因和天文台完美地定格在这一场绵绵细雨中。

  德邵市的包豪斯学院以培养建筑学家而闻名于世,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梁思成和林徽因都被这所对世界现代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学校所折服。梁思成忙着按动快门,从各个角度记录下整座建筑的设计风格,林徽因拿出素描本,很认真地描摹着校舍,她忽然觉得落在纸上的每一笔线条都有一种灵动的美丽。当时,人们还没有发现这所建筑的美丽,但是林徽因却断言:“终有一天它会蜚声世界。” 

  在遍游欧洲期间,因为两个人行踪不定、来去匆匆,很久没有给家里写信,也很久没有收到家里的来信了。随着行程的增加,钱花得越来越快。他们已经开始考虑缩短行程,尽快回北京了。

  在中国驻西班牙使馆,他们收到了任公的两封信,任公一直在北京养病,给儿女们写信是他排解寂寞的方式。

  我将近两个月没有写给孩子们的信了。今最可告慰你们的,是我的体子静养极有进步,半月前入协和灌血并检查,灌血后红血球竟增至四百二十万,和平常健康人一样了。你们远游中得此消息,一定高兴百倍。思成和你们姊姊报告结婚情形的信,都收到了,一家的冢嗣,成此大礼,老人欣悦情怀可想而知。尤其令我欢喜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你们结婚以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

  第二封信,任公写得很匆忙,他告诉梁思成和林徽因:“…… 思成的工作定下来了,现已接到了东北大学的聘书,月薪265 元,这是初任教教员的最高薪金了,暑假一结束就要开始上课…… 那边的建筑事业将来大有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看到工作落实了,梁思成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这时已经是七月份,还有一个月学校就要开学了,他们决定放弃接下来要考察的国家,马上回国,又因为时间紧迫,不得不把水路改成旱路,他们便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经伊尔库什克回国。

  这是他们唯一一次的漫游,这一场别样的蜜月旅行,让他们终生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年轻的心紧紧地靠在一起,共同面对以后岁月中的风风雨雨。

  即使一路荆棘,即使会面对战乱和困境,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会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诗意的情怀,宠辱不惊,从容面对。

  归国的途中,一切的经历对徽因来说都是有趣的,她甚至觉得这也是行程的一部分,看见车窗外西伯利亚的草原、森林、湖泊,她的心情仿佛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安宁而清新。

  游子归乡了。

  不管国外的生活多么惬意,他们还是喜欢北京城内特有的中国式的安逸。不管国外的建筑多么新奇,他们魂牵梦绕的始终是中国的亭台楼阁、屏风瓦当。北京的夕阳慵懒地挂在西山那边,皇家庭院的屋顶显出古老的色泽,小巷两边的爬山虎青葱依然,洋车夫按着铃铛飞快地跑过,街坊邻里之间的寒暄京味儿十足…… 这就是北京,自己的家。回到了家,漂泊的心就有了依靠。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归来,让家人很是高兴,尤其是给病中的任公带来莫大的慰藉。吃腻了国外的乳酪和咸肉,家里的清淡小菜和白粥很合林徽因的胃口。徽因觉得,这就是回家的感觉,没有拘束没有漂泊,只有家人的疼爱和关心,每天和思成整理着在国外的资料和照片,空闲之余再为大家讲讲一路上的趣事见闻,这就是乱世中的幸福吧!

  时光总是在幸福和快乐中悄悄流逝,在家中的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国内的混乱场面让刚刚归国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很不适应,但是他们还是相互鼓励,希望自己的学识能早日派上用场。八月底,东北大学马上就要开学了。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