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执教东北大学

时间:2012-06-25 09:52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东北大学,这座白山黑水之间的学校,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开始实现梦想的地方。

  东北大学的前身是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公立沈阳文科专科学校,1923 年正式成立,张学良任校长,在文、法、理、工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其中,工学院创建了国内的第一个建筑系。此外,东北大学还大胆任用新人,在各个学院中都安排了奋发有为的青年人来担任教员。只是,在筹备建筑系选择教员时,东北大学有点犯难了,因为建筑系的创立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要启用什么样的人当教员才合适呢?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杨廷宝听说了这件事,马上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梁思成,于是,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就决定聘请梁思成。梁启超也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就鼓励自己的儿子利用这个机会回到国内,好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还在欧洲度蜜月,听到这个消息时,两人来不及走完剩下的行程,马上为回国作起了准备。

  1928 年,林徽因随梁思成前往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在那里,徽因即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她作为年轻的先生,要去为中国的建筑学添砖加瓦了。这时的徽因早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她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梦想…… 对,是梦想,和思成结婚后,徽因明白了自己梦想的价值所在,她要和思成一起去研究全世界的建筑史。

  在刚刚来到沈阳时,梁思成对林徽因说:“ 拉斯金的演讲词中说:‘ 真正的妻子,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家便围绕着她出现在什么地方……’ 对于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中心,你在哪里,我就要跟随着你去哪里,你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你就像是我的心灯,让我再也不是孤单一个人面对黑夜了。” 徽因羞涩地说:“你应该去做个诗人!” 徽因知道,自己的爱情和梦想,以后就和这个叫梁思成的男人紧紧拴在一起了。

  这一年秋天,东北大学校园内秋叶灿灿,到处是学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各个学院的招生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建筑系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教员却只有两个:梁思成是系主任,教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等课程;林徽因是教授,开设了美术装饰史和专业英文课。夫妇二人都是怀着激动而自豪的心情开始了教学,因为早在两人还在美国求学的时候,就下决心要透彻地研究一下中国建筑史,学成归来之后,一定要好好地实践一下,如今又有了机会培养建筑文化的接班人,可以边学边教,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梦想就像是一艘船,当你扬起帆起航时,就再也停不下前行的脚步了。因为梦想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词汇,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每个人都为了梦想执着地追求过、奋斗过。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徽因停不下脚步,她越来越坚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拥有什么,而这条路,因为有思成的陪伴,就有了温暖。

  爱情是梦想的翅膀,从来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

  因为建筑系是国内的新兴学科,国内并没有合适的教材可用,而且林徽因和梁思成也不想引进国外的教材,他们就把自己留学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分出绘图、设计、建筑学、美学等学科,细细地教授给学生。刚开始,建筑系的学生们还不懂得建筑是怎么一回事,梁思成和林徽因就引领学生们,让他们对建筑产生兴趣,他们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许多关于哲学、文艺、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梁思成常对学生们说:“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历史,要成为优秀的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和文学家的洞察力。” 同时,两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品和性格,希望学生们可以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艺术家。也正是因为这样,两个人的备课量越来越大了。但是林徽因根本不觉得辛苦,因为有思成陪着她,工作之余,她看着思成就会不知不觉地微笑,人生最美的事情莫过于可以时常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并且和心爱的人一起奋斗。徽因越发觉得和思成在一起是幸福和充实的,因为两个人有着相同的志向,两个人一起努力地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这大概是夫妻之间最好的磨合剂吧。

  学生们愿意听梁思成和林徽因讲课,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一种享受。感受着梁老师和林老师的文化学养,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古今中外的艺术殿堂,那里有建筑、音乐、佛教、中国古典美学、外国古典文艺、技术工程、构图技巧……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的旁征博引,让年轻的学生们钦佩不已,他们惊讶于两位老师年纪轻轻,却有着广博的胸襟和学问。这样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们为之叹服。也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之下,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建筑学,他们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常常到徽因的家中与两位老师探讨问题,几个人时常讨论到半夜,这让夫妇二人欣慰不已。课余时间,徽因与思成也总是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留学时的趣闻,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学生们越发喜欢这两位年轻的先生,也喜欢先生家中温暖的气氛,这里有一种味道,那就是家的味道。

  沈阳的冬天夜晚总是来得格外早,他们送走学生之后,常常已是夜半时分了。思成心疼自己的妻子,就总是把还未批改的学生作业放到自己办公桌前,然后假装凶巴巴地对徽因说:“ 快去睡觉吧,熬夜长了皱纹,看你明天还有没有心情给学生讲课了?”这时的徽因总是甜甜一笑,给丈夫沏一杯清茶放在案头,然后带着丈夫满满的关爱去睡觉。她是一个小女人,需要丈夫的关爱,喜欢对丈夫撒娇。在繁忙的工作中,这样的温情,也许就是两个人最美好的时光了吧。寒冷寂静的冬夜,窗口亮着的灯总是让人心生温暖。这样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1928 年12 月,寒冬已至。忙碌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意外接到了任公突然病重的消息,二人心里一沉,妥当地安排了学校的事务之后,就匆匆赶往了任公所在的协和医院。见到任公时,徽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病床上的老人形容枯槁,瘦得不成样子—这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任公吗?看见思成与徽因,已经说不出话来的任公还是欣然地笑了。任公其他子女还在国外,不能及时赶回来,徽因就和思成日夜守候在病床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任公。只是,人间的亲情也不能挽回任公的生命,因为主刀手术的院长粗心大意,肾脏摘除手术发生失误,让任公的病情迅速恶化,他于1929 年1月19 日与世长辞,享年57 岁。

  任公去世带给思成与徽因巨大的伤痛,当时,徽因已经有孕在身,但她忍着巨大的伤痛和妊娠反应,与思成一起为任公操办丧事。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开始刊载任公去世的消息并追忆其生平事迹,美国史学期刊《美国历史评论》也刊发了文章:“…… 就是这个年轻人,以非凡的精神活力和自成一格的文风,赢得全中国知识界领袖的头衔,并保留它一直到去世。表现在他的文风和他的思想里的这种能够跟上时代变迁的才华,可以说是由于他严格执行自己常常对人引用的格言:切勿犹疑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 国内外的各界人士也纷纷悼念任公。一时之间,国内外各种悼念和祭奠任公的活动众多,而徽因和思成也铸成了他们回国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任公的墓碑。这座墓碑高2.8 米,宽1.7 米,正面刻着“先考任公府君暨李夫人墓” ,背面是九个子女的名字。整座墓碑庄严大气,古朴稳重,就像是任公一生的象征。这个老人一生著书无数,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给后人。

  3月,春寒料峭的沈阳,冰雪尚未融化,就像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心一样寒冷。悲痛万分的思成和徽因回到了学校,经历这场变故,两个人的身体状况都开始变差,尤其是徽因,她本来就不适应北方的寒冷天气,时常感冒,体质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一场失去亲人的变故更是让她身心俱疲,强烈的妊娠反应也开始折磨她,没有胃口吃饭,营养跟不上,徽因整个人迅速消瘦下去。这让思成心疼不已,恨不得自己能为妻子分担一些病痛。他极力劝阻徽因多在床上休息,但是,即使身体情况这样糟糕,徽因却还坚持要给学生们上课,她说:“ 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我的学生,我才能暂时忘掉身体的不适。”她是真的舍不得自己的学生,舍不得放弃自己一直追求的梦想。

  新学期开始,建筑系又迎来了三位留学归来的老师— 陈植、童寯和蔡芳荫,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他们都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同学,几个年轻人在学生时代就因为兴趣爱好成为知心的朋友,现在又在一起工作,每天都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每天都有新的教学方案提出来。建筑系的教学就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点一点地走向了正轨,这让所有的师生备感欣慰。不久,林徽因和梁思成同陈植、童寯和蔡芳荫又成立了“梁、陈、童、蔡建筑事务所” ,对外承接建筑设计的大小事务,这样既可以实践他们所学的知识理论,又可以为学生们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一举多得。徽因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地一展身手。果然,事务所一开张,就承接了一个大工程—为吉林大学设计校舍。

  几个年轻人从设计到施工,都倾注了自己的精力与热情。1931 年,工程如期完工。当林徽因看见一张张图纸变成了矗立在阳光下的大楼时,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抱住了身边的思成。这是他们的心血,他们的梦想。当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无需语言,那紧紧的相拥就是最好的表达。梁思成明白妻子的心情,紧紧地抱着徽因,幸福地微笑着。初夏时节,徽因与思成在参照了沈阳的古建筑风格之后,又设计了沈阳郊区的一座公园— 肖何园,这座园子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与好评。事务所更是为许多的官宦人家设计了宅院和亭台,这些工程使事务所的名气越来越大。

  1929 年,张学良悬赏800 个银元征集东北大学校徽的设计方案,徽因的白山黑水图案设计夺得了头奖。这枚校徽配合着赵元任创作的校歌“ 白山高高,黑水滚滚,由此山川之危利,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在东北大学的学子心中深深打下了烙印。

  悲伤的岁月就这样悄悄地走掉了。本来以为悲伤的日子会很漫长,但是,当一个人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就会暂时忘记了曾经的伤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快乐的满足感。时间就这样不经意中带走了所有的不快乐,这就是岁月的魔力。当梁思成牵着林徽因的手,到郊外对古建筑进行考察和测量时,他一边工作,一边看着山水之间的徽因清秀的容颜,她显出一种独有的宁静与美丽。思成深情地看着妻子,觉得幸福就是这样的。

  1929 年8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第一个宝宝出生了。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小名就叫做宝宝,夫妇二人为宝宝取名为梁再冰,就是为了纪念刚刚故去的老人— 饮冰室主人。“ 养儿方知父母恩” ,以前,年轻的夫妻俩不能深切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有了宝宝,两个人才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与辛劳。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徽因的心,每一次宝宝有了动静,年轻的母亲都要忙上好一阵,她看着怀里小小的人儿,嘴角上扬,幸福犹如春风般洋溢在她年轻的脸上。初为人母的她似乎已经懂得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情。就像那首诗说的:“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徽因变成了一棵美丽的树,荫蔽着襁褓中的婴孩慢慢成长。正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操劳,徽因的肺病再次复发,医生说北方的气候已经不能让她好好地休养身体了,加上东北的战争局势动荡,东北大学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思成考虑再三,尽管舍不得自己亲手创办起来的建筑系,但是以妻子和宝宝为重,在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之后,他于1931 年偕妻子、女儿回到了北京。

  “ 九一八” 事变之后,东北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东北大学被迫关闭。学校的学生或者流亡,或者被迫转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短暂的建筑系,经过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努力,建筑系的学生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建筑人才,如刘志平、林宣、赵正等人,他们都是国内卓有成就的建筑师和教授。对于徽因和思成来说,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是他们心血的结晶,这三年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为他们以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他们初为人师最欣慰的成果了。梁思成在给建筑系的学生写信时,言语里透出了满满的关爱:“…… 现在你们毕业了,你们是东北大学第一班建筑学生,是‘ 国产’ 建筑师的始祖,如一艘新舰行下水典礼,你们的责任是何等重要,你们的前程是何等远大!林先生与我俩人,在此一同为你们道喜,遥祝你们努力,为中国建筑开一个新纪元!”事实证明,这批学生没有让他们失望。

  回到北京的梁思成接受了“ 中国营造学社” 社长朱启钤的邀请,成为了法式部主任,林徽因担任了学校的校理。“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民间学术机构。

  他们在靠近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这里环境僻静,徽因很是喜欢。就这样,在这个胡同里,徽因开始了他们相对平和稳定的生活。比邻而居的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金岳霖。朋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 老金” 。这一年的徽因,在这个简单宁静的小院中,确定了自己的事业和目标,和思成一起,诗意地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