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海豹”中的后援力量——褐水海军(2)

时间:2013-04-15 09: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老式的突击艇采用金属材料制造,艇身十分坚固除了PBR自身的火力配备,船员们还随身携带M79榴弹发射器、M16A1自动步枪、手雷、冲锋枪、火箭筒、狙击步枪、火焰喷射器。

  PBR在作战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了缺陷与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玻璃纤维的外壳与喷水推进系统上。由玻璃纤维制造的船体外壳固然能使船身吃水浅,但是不耐磨损,坚固性较差。喷水推进系统的水泵的进水口很容易被泥沙堵塞,水泵因此磨损得很快。

  1967年年初,新型PBR投入使用,这种改进后的内河巡逻艇被称为“马克II”型PBR。其在武器装备上与“马克I”型PBR完全相同,不同的地方是船艇的外壳与喷水推进器。“马克II”型PBR的外壳用金属铝做了加固,使得PBR在稍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坚固性和耐磨度;对喷水推进系统也做了改进,使得水泵既耐磨又不易堵塞。改进后的PBR最高时速可达55千米,很快就成为褐水海军执行任务的主力。

  巡逻舰队是按巡逻艇编制的,两艘PBR为一个巡逻组,五个巡逻组为一个巡逻舰队。巡逻舰队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各个河流、湖泊、运河都有活动,有的舰队还依据需要进行长期驻扎,比如驻扎在芹苴与平水、美荻、沙沥、永隆、岘港等地区。

  后来,在河流的出海口附近也可以看见PBR的身影。之后,又出现了由一些坦克登陆舰改装的大型巡逻艇组成的内河巡防大队。

  褐水海军除了大量利用PBR来进行巡逻以及进行后援支持之外,还采用“雨燕”艇来进行沿海近岸水域的巡逻与作战。“雨燕”艇和PBR一样,也是通过民船改造而成的。

  “雨燕”艇的外壳是铝,长50英尺,宽13.5英尺。相对PBR来说,“雨燕”艇的艇身较为宽大,吃水深度也比PBR大,排水量为22吨,采用两台475马力柴油发动机,时速为50千米左右。艇上的武器系统比PBR强大许多,上层装有一挺双联装50口径重机枪,后甲板装有一门81毫米的马克迫击炮和一挺50口径的重机枪。

  一般情况下,“雨燕”艇由少尉军官指挥,配备6名士兵。

  “雨燕”艇一般被用做拦截艇,当较大的海军舰艇无法行驶到沿海近岸水域进行拦截的时候,“雨燕”艇便可以出动进行拦截。

  在必要时,海豹突击队直接驾驶“雨燕”艇来执行任务。由于该艇的火力较强,适合用于火力支援以及直接参与遭遇战。为了能够让“雨燕”艇上的火力得到充分发挥,褐水海军还为艇上的81毫米迫击炮设计了一种箭形弹,每发箭形弹一次可发射1300支带翼的钢矛,形成巨大的杀伤力。

  海豹突击队的直接后援部队是船艇支援一队与机动支援一队。船艇支援一队成立于1964年2月,它与海豹突击队一队归属于同一指挥体系,都由海豹突击队总指挥官调遣。当海豹突击队执行任务的时候,这支队伍也即刻进入后援支持状态。

  船艇支援一队的任务有两个:第一,对河流以及受限水域行动的船只进行研究测试,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以便为海豹突击队需要乘船的行动任务提供最佳船艇以及最佳乘船方案;第二,保养和维护船只,并为支援海豹突击队的军事行动进行水手分配。

  船艇支援一队的成员全部是海军官兵,他们所用的船艇是“麦克Ⅵ”中型登陆艇,通常被称为“麦克”艇,它是用大“马克IV”型登陆艇改造的。

  “麦克”艇不仅能够为“海豹”们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还能够充当海豹小分队战场通信联络基站,并能够实现长距离运输、接应。其船体的钢板装甲,可以抵挡百米之内50口径的穿甲弹,还可有效削弱无后坐力炮以及轻型反坦克武器的打击效能。

  虽然“麦克”艇艇身较大,吃水较深,但其运行时的噪声在百米以外就听不见了,其两台具有水下排气系统的225马力的柴油发动机运转十分安静。

  重装甲、较大艇身、静噪发动机使得“麦克”艇的航速很慢,在顺流航行的时候,时速最高也只能达到15千米左右。虽然航速很慢,但是火力非常强大,艇上配备的都是重武器。艇台甲板上方装置了一门106毫米M40无后坐力炮,这种炮可以将一个中小型建筑物炸毁。艇台甲板前方装置了一门81毫米马克Ⅱ直瞄式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瞄准率很高。艇的两舷可以装置多挺重机枪,最初,这些位置装置四挺50口径的M2重机枪和两挺M21机枪。后来,换成了马克18型40毫米速射榴弹发射器,使火力更为强大。有的“麦克”艇甚至还装备了备弹4000发的M134急射轻机枪。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