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青少年时代
时间:2012-11-15 07:48 来源:
延香老屋香自延———少时的家世熏陶
中国向来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常将人杰和地灵并提,因此常有因人而著名的地方。东省南海县的银塘乡就是这样,因诞生了一位活跃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大改革家而被后世看做是灵山秀水的地方。
清咸丰八年二月初五,即1858年3月19日,银塘乡康姓的大家族喜得男婴。这是封建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事情,望孙心切的康赞修时任钦州学政,得此喜报,诗兴大发,援笔挥就《闻长孙有钦生》:“久切孙谋望眼穿,振雷未发巽风先。漫将璋瓦猜三索,忽报桑弧画一乾。画省孤灯官独冷,书香再世汝应延。可怜大母含朝露,空话含饴慰九泉。”能有诗兴记家事,非书香之家难为之。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康家不仅是南海书香世家,且居官者颇多。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经国济世主张的题中之意,也是读书人至高的荣耀。但是在康赞修的诗中,我们颇能读出几分官场寒凉,所以他在诗中给长孙最殷切的寄语是:书香再世汝应延。
老先生诗题中的有钦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变法领袖康有为。当时由于交通不便,祖父的书信尚未到达时,伯祖父就为他取了有为的名字。无论是有钦还是有为都寄托了祖辈们很高的期望。历史向后世证明康有为的确算得上是大有作为的人物。
在旧中国,津津乐道于圣人似乎是一个传统,但凡大人物的降生多多少少可以找到一些不同寻常的线索,以示天意如此。自汉代天人感应说深入人心之后,更是要有点异象才符合人们对伟人的心理期待。康有为出生时据说母亲劳氏已怀胎十一个月,这无疑为他增添了几分神秘
色彩。
生有异象的康有为在出生之日起,就肩负了家族的使命。虽然他有两个姐姐,但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男性才是传子嗣、旺香火、耀门楣的角色,是一家之希望所在。只是康家没有想到这个盼穿了眼的长孙不仅是为这个家族而来的,更是为一个时代而来的,为传新学、播火种、
兴邦国而来的。
儒家思想孕育下内有修为、外有功业的家族传统无疑会对他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据康有为《我史》中记载,康家自南宋时迁至南海县银塘乡,高祖康辉(号炳堂)是嘉庆甲子科的举人,曾荣任广西布政使,此后可以算得上是累世为官。曾祖康建昌(号云衢)受家学,严气正性,曾被封为资政大夫、福建按察使。祖父康赞修(号述之)是道光年间的举人,他纯德行、重器识、敦行谊、薄浮华,一生大多在从事和教育相关的事业,曾任钦州学政、连州训导等职,“为官师皆有惠教”,很受人们的爱戴,后人甚至在他任职的地方立祠祭祀。叔祖父康国器曾经跟随左宗棠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官至护理广州巡抚。父亲康达初(号少农)是岭南儒学大师朱次琦的学生,年轻时曾做过康国器的幕僚,在清军中担任出谋划策的文职工作,后来曾被任命为江西知县,但因为身体原因留在乡里从事教育事业。在累世为官和书香累世相延之间,康有为更愿意说“吾家实以教授世其家”,并有诗更确切地概括自己的家世:“十三世为士,青箱代有编。词应陈世德,传已入先贤。诗是吾家事,文能后世传。清芬犹可诵,惆怅百余年。”这委实体现出他对家族中的书香传统是最为认同、颇感自豪的。
在敦仁里老屋一出生就浸润在这样的书香世家中,早慧的康有为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伯祖父的教育下开始学习知识了。殷实的家业还使他能够观赏到洋人镜画,大门大户多见多识,家人觉得康有为非常聪明,愈发地爱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五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背诵百余首唐诗,长辈们都非常高兴,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六岁时康有为跟着简凤仪先生学习《大学》、《论语》、《中庸》和《孝经》,开始接触儒家经典。家庭濡染再加上良好的正统教育,康有为很早就显示出了他的不同寻常。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及:康有为“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由于熟读经书,言必称圣人,乡邻给这个少年老成的小大人起了一个有趣的绰号叫“圣人为”,而“圣人为”也确实有着圣人的才华
和志向。生在书香世家,学业是很受重视的,所以长辈们常常会出些问题来考查晚辈的才华。有一次叔伯们来检查康有为的学习情况时窗外正是柳絮纷飞,于是借景为文,以“柳成絮”试对,康有为不假思索地对道“鱼化龙”,小小年纪语出惊人,甚得家人欢心。伯父尤为赞叹,说“此子非池中之物”,并高兴地赏他纸笔。
祖父康赞修在钦州任职期满后,迁升知县,但是他没有就职,而是归乡候缺,改为教授,在广府学宫孝弟祠招徒授学。不久康有为的父亲从福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回来,他的几个叔父也陆续回到家中,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在祖父回乡教授的这段时间,康有为不仅跟着他学习经书,也开始学着写文章了。祖父到南海学宫志局中编修《南海县志》时,康有为跟随左右,在那里跟随陈鹤侨和梁建修先生学习。
康有为幼年时家族中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朝廷为平定农民运动,论军功行赏。康有为的叔祖父康国器就因军功从江西赣县桂源司巡检募兵升至广西布政使,为康家增添了无限的荣耀。叔祖父在家中建宗祠、修园林,置下了很大一笔产业,还在园中建了两座藏书楼。这些使得康家的生活更加优渥。康有为在他的年谱中提到这给整个大家族带来的欢乐,这似乎可以成为康有为后来在政治上不敢走群众路线的一个理由。对群众运动的惧怕和敌对情绪恐怕早在那时就已经在思想深处潜滋暗长了。
此外,大自然中的清新之气和书卷中的陈年墨香同样重要,祖父不仅是饱学之士还是一位深得山水之趣的飘逸之士。家中万般和顺,祖父就时常在春秋佳日带康有为扶杖出游,康有为第一次游览了西樵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深吸引。继之登镇海楼、五羊观、蒲涧寺,祖父一边带他游玩,一边教以诗文和道义,使他知识日开。
可是不久祖父就离家赴连州任职了,康有为因为太小不方便随去,便仍跟随简凤仪先生学习。这一年康家又喜得一子,就是后来戊戌六君子之中的康有溥(字广仁)。可是父亲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时值壮年却老病缠身,这不能不让这个家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
同治七年,父亲病重,十一岁的康有为在延香老屋侍奉左右。父亲弥留之际,他长跪病榻之前,垂泪聆听父亲的遗言训嘱。康达初病咳殊甚,断续其言,嘱咐康有为要胸怀大志,谨行孝悌。年幼丧父对康有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也未尝不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砥砺。人亡情变最是催人成长,在料理父亲的丧事时,他已经表现出了成人般的责任感和行事能力,这让乡党邻里都吃惊不已。
父亲离世三个月以后,康有为跟随时任连州训导的祖父到他的官府生活。祖父不仅对早年丧父的康有为怜爱有加,更对这个久盼始得的长孙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日夜教导他读书习文。就是在这一年中,年少的康有为“始览《纲鉴》而知古今,次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而知
掌故,遂读《明史》、《三国志》”。心若有所得,笔始如神操,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已经能属诗作文。聪敏好学的康有为此时大有神锋豁开之感,在书籍中获得了别有洞天的快慰,读书大约到了废寝忘食、如痴如狂的境界。白日里屋舍之中光线昏暗,他便执卷倚檐柱,就光而读。日暮将至,仍手不释卷,掌灯夜读。祖父怜爱他,喝令就寝,康有为就把灯焰调小,移至帐中,偷偷读书。
在那些发愤为学的日子里,康有为还常常阅读祖父官邸中的报纸,览知朝事,了解到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业绩,遂心向往之,不知不觉心中已有慷慨宏远的志向。
随祖父在官舍学习的日子,不仅对康有为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使他在当时就成为众人眼里早慧的神童。他到连州的第二年五月,跟随祖父观看龙舟赛,竟能信手拈来,当场赋诗。一时间在连州惹人瞩目。
祖父康赞修深知,能够奠定一个人人生格局的除了学问还有见识,所以他常常带康有为游览名胜,访迹先贤遗址。每遇到先世大儒贤或寺观祖师以及碑帖诗文中的名士,总是会随时指告。这使康有为能够领略到自然的灵气和奥妙,濡染圣贤遗风。年少轻狂的康有为因此常以古人自喻,大有霸视之气,实在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连州祖父官舍旁有宋张南轩先生濯缨堂、敬一厅遗迹,内有树茂花香的园子两处,那实在是康有为读书的好去处,那段时光也是康有为读书的好时光。然而在遍览群书、意气风发的背后,康有为也有一份对家人深重的忧思和挂念。父亲去世之后,家里的日子很快变得捉襟见肘,不得已辞退家仆,仅留了一位婢女,帮助姐姐和寡母操持家务,抚养年幼的弟弟。这是她们平生未有的劳苦,身为长子的康有为每每想及都心酸无比。
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