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马到阳谷
原来,夏浔早料到转移罪证的可能了,他还知道北方的地主人家,尤其是小城小县的豪绅地主,一旦战乱或闹了匪患,最容易受到冲击,所以府宅建筑大多具有一部分军事防御功能,担心冲击未果,不能直捣腹心,也有意敲山震虎,迫使歹人转移罪证,以便在更方便的条件下一举擒获。
他在本地人生地不熟,官府又靠不住,这守在外围的人手,自然就要靠县学那群生员了。这些生员都是壮小伙子,而且都练过拳脚射御的功夫,紧要关头,是能派上用场的,高贤宁往县学拜访,与他们结交,正是预先埋下伏棋。
等到这边确定了凶手,夏浔和杜千户带人赶来,纪纲又马上停蹄地赶到了县学。那些读书人都是些热血青年,哪怕是其中有些夸夸其谈其实不干实事的,也都是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思,纪纲口才又好,他和高贤宁一唱一和地一阵忽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一喊,生员老爷们登时热血沸腾,立即鼓噪起来,摩拳擦掌地要随他二人赶来除贼。
本已睡下的两位老夫子不知出了什么事儿,连忙穿戴整齐赶到学生们的宿处,生员们七嘴八舌解释一番,也不等他们表态,便挽着二位老师脚不沾地的赶来了。半路上纪纲才向两位教谕老爷献计说,已经有人打入仇府,恐那仇府悄悄转移罪证,与其让各位生员入府同那庄丁护院们搏斗,不如守在外围,说不定能奏奇效。两位老夫子都是正义感超强的人,立即应允,不想被纪纲一言命中,仇府侧门果然逃出来几辆大车。
唐姚举第一次派罗历潜入仇府,林羽七并不知道,但是等到罗历被擒,其余诸人铩羽而归,唐姚举孤注一掷杀上门去,林羽七就已经知道了,可他只是派人暗中窥视动静,并不想派人相助,在他看来,唐姚举如此蛮干,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没必要把自己也搭进去。
紧跟着他就听说太白居几十条壮汉明火执仗杀向仇府的消息,这才觉得事有蹊跷,忙吩咐人打探仇府消息,自己更带了些心腹潜到近处就近窥伺动静。夏浔、杜千户等人杀进仇府,与仇秋隔窗对峙,县衙的弓手捕快纷纷赶到,双方僵持不下,这些消息他都一清二楚。
就在这时,县学的生员们堵住了从仇府逃出来的那几辆大车,双方大打出手,林羽七知道风向终于变了,于是当机立断,出手相助。
一俟擒住了那些歹徒,纪纲担心凭杜千户的官身压不住单县令,又想快些把消息告诉夏浔,便赶紧把常教谕、王训导两位老夫子给请了来,林羽七则协助生员们捆绑顽匪,解缚难女,耽搁了一会儿功夫,这时才刚刚赶到。
罗历遍体鳞伤,正是仇府私设公堂的罪证;唐家小娘子和丈夫相拥大哭,听说妻子因月事而幸保清白,唐姚举又是庆幸又是后怕。
那些被掳的民女有几个就是这几年蒲台县走失的人口,这些姑娘们哭倒在地,向恩人和官老爷们连连叩头,号啕大哭着自诉经历,听得民怨沸腾。
愤怒的百姓们随手抓起砖头瓦块土旮旯,打得仇秋和那些被绑起来的打手一个个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几位苦主儿当场揭发的罪行越来越多,听说有几位姑娘因不堪受辱自尽或因被仇秋淫辱玩弄致死,有的知道名姓,有的连身份来历也不知道,那些生员老爷们也是怒不可遏,冲上去就是一顿暴打,直打得仇秋和一众爪牙骨断筋折,捕快们怕出了人命这才罢手。
尽管此时人人都已知道单县令和仇秋是一丘之貉,但是仇秋被打晕了,还没有指证招认,再者单县令是本县最大的官儿,也没人能拘捕他,他是在众人仇视冷漠的目光下孤零零一个人走回县衙的。他前脚刚进县衙,热心百姓和林羽七的人就看住了县衙所有出入门户,巡检捕快也奉楚县丞之命,“加强了县衙的巡逻”。
单县令很有自知之明,他没等楚县丞和县学的两位老夫子向济南布政使司参劾他,也没等蒲台县的士绅们向济南府上万民书控诉他的罪行,回到县衙草草交待了一下后事,就解下衣带上吊自尽了。
单县令死了,仇秋依然活着。
他被百姓们暴打了一顿,又被生员学子们暴打了一顿,丢进监狱时已经奄奄一息,听说了他那些令人不耻的罪行之后,仇大老爷又被同监的犯人们狠狠地暴打了一顿,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希望在省城做官的哥哥能救他一命。
仇员外成了仇坚强,虽然生的希望是那么渺茫……
仇员外被阖府拘押,而单县令又上吊自尽,现在蒲台县是楚县丞暂时主理政务。
唐姚举的娘子黄吟荷被安然救出,暂时回了唐家,但是正式审理此案时还须她出堂作证的,其他那些被掳的姑娘也都问清了籍贯身份,一一登记,暂时安置在养济院,案情未审理完毕前,不得走散。这些姑娘清白已失,如今虽重获自由,若以残败之身回乡,乡里间的闲言碎语自不待言。
有鉴于此,楚县丞已向她们承喏,案情审理完毕后,若有不愿归乡的,可容其自择婚嫁,不愿婚嫁的,可以就此安置在养济院以此为家。大明的养济院是从洪武七年开始开设的,鳏寡孤独贫病无依者,乃至工匠、军人及其他老弱残者,都是收养对象,院中还有医官负责诊病。但是其中也有有意出家为尼的,这就涉及僧道管理官员了,还须案子了结之后再与勾通。
这件案子已成了山东府近年来最大的丑闻,却成就了杨旭、纪纲和高贤宁的名声,三个生员智救民女的事情已经通过蒲台县学诸位夫子、秀才们之口,通过蒲台的普通百姓们之口迅速传播开来,冒了最大风险的彭梓祺在这个故事中却只是以一名义士代之,连名字也没有。
这固然是彭梓祺不愿扬名,也是因为除了开始以她为饵钓出仇员外之外,那些文人士子和普通百姓亲眼所见那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中完全没有她的表现余地。
此间事了,夏浔就想上路,可他其实也算人证之一,好在他是生员,又向楚县丞私下说明是为齐王办事,耽搁不得,于是用了半天的功夫,详细做了笔录,签字画押之后,这才告辞离开。
楚县丞和蒲台士绅、县学学子将四位义士送出县城五里,奉过了饯行酒,又依依叙话一番,这才回城。而唐姚举和林羽七则陪同四人,一直送到渡口。四人方向唐、林二人告辞,牵马上了渡船。一过河,上了岸,夏浔便道:“兄弟要往阳谷县去办事,不知高兄和纪兄要往哪里去?”
纪纲笑道:“我和高兄正要往济南府一游,看一看那‘蛇不见,蛙不鸣;久雨不涨,久旱不涸’的大明湖。我们在济南府有一位好友叫刘玉玦,刘贤弟是济南府缙绅世家子弟,与我二人一向交好,许久不见,此去拜访会在他家多住些时日,正好投书济南府学,拉拉关系,借读学问,以备明年乡试。
“可惜杨兄另有要事,不然的话我们倒是可以结伴同行,往济南求学、游玩。我二人与杨兄一见如故,实在是不忍分手啊,我们打算在济南待到明年乡试结束的,如果杨兄近期有机会往济南去,咱们还可以再见的,来日杨兄与彭兄弟有机会去临邑时,一定要到我家去坐坐,容我和贤宁兄做个东道。”
夏浔微笑起来,自然也要邀二人到青州做客,双方言语一番,便拱手作别,扳鞍上马,各奔前程。
“彭公子,怎么了?咱们顺利把人救回来了,你该高兴才是,怎么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夏浔和彭梓祺策马西行,走了一段路,见彭梓祺话语不多,精神不振,一副落落寡欢的样子,夏浔忍不住问道。
彭梓祺轻轻摇头:“此番救人,全赖你等,我……很没用。”
夏浔讶然道:“这话怎么说?若非是你,我们如何能将那单狗官、仇恶霸绳之以法?这一次蒲台之行,彭公子功德无量,怎么能说没用?”
彭梓祺没精打彩地道:“就是没用。我做的这些事,若依着纪纲的主意,随便找个女孩儿家来,一样办得好。攻打仇府那样的高墙深院,若没有你借来卫所官兵,绝难做到。若不是你事先策划,鼓动县学诸生围住仇府四周,被他悄然转移的人证很难落网。还有常教谕和王训导两位夫子,若非他们和本县百姓纷纷赶来,那单狗官说不定会孤注一掷,拼个两败俱伤,到后来再也说不清楚,大家都要吃几天牢饭。
“我反复思量,似乎就连官府的反应,乃至百姓们的举动你都是早已想到了的,而且正是层层借势,这才逼得单狗官无计可施,比较起来,我就差得太远了,空负一身蛮力,自负一身武功,其实如果依着我的主意,只会惹事、坏事……”
夏浔认真地道:“彭公子,切不可妄自菲薄。如果不是你,我敢说,这些苦命的姑娘一定救不回来。尤其难得的是,这一场事端,有人为了名,有人为了利,有人为了权,唯独你彭公子,唯独你才是不折不扣、一心一意地为了救人,说起来,在你面前,我们都该感到惭愧才是。”
彭梓祺好奇地扭过头来问道:“唔,怎么说?”
夏浔道:“高贤宁、纪纲,声名大躁,被称为义士,我不否认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他们的出发点未必就是为了救人。纪纲生起救人之心,是因为和高贤宁起了意气之争,他想证明自己的高明;救人之后,观其在蒲台士绅、生员们面前的言行,不无好名之心,他总在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己,此人好名之心甚重。
“比起他来,他那位好友高贤宁倒是少了许多机心,却也不过是个读死书的愚腐之人罢了。在酒店时,你看他可有对那被掳的唐家嫂子有什么关切恻隐之心,他之所以肯配合我们,冒着失去生员功名的危险,只是为了证明他心中所坚持的道义和理想,只是为了证明受诗礼教化者必为正人君子、享朝廷俸禄者必一心为公。你没看事成之后,他也寡言少语的模样?其实他沮丧的很。
“还有那楚县丞,你看他刚刚带人赶到时,是何等凶横霸道,可是后来事情急转之下,他突然抗命,拒不服从单生龙的命令,何也?他与仇秋,肯定是没有牵连的,可是对仇秋这个假善人的所作所为,他未必就不知道,以前只是明哲保身而已。正因如此,我们还没有拿出证据,他就已经知道证据一定在那儿,等到风向大变,单县令已不可能一手遮天的时候,他才当机立断,立即反戈。
“你看,这一来,他不但摘清了自己,不致于受到此案牵连,还立了一桩大功,就算不能马上由县丞提拔为县令,考评簿上多了这么一条功绩,捱到年头够了,也是必然要升官的,这是一个很厉害的投机者。唐姚举是为了救出自己妻子,林羽七此人眼神飘忽、言不由衷,恐怕也是别有所图。
“说到底,真正事不关己,却不计利害、不计一己安危的大义之士,只有你和县学的那些生员们罢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彭公子颇具古豪侠风范,比起你来,该惭愧的是我们才对。”
被夏浔这么一夸,彭梓祺的嫩脸羞红起来,好像涂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煞是好看,她忸怩了一下,低声问道:“那你呢?”
“我?”夏浔笑道,“我是受你感召,这才甘冒风险呢。”
彭梓祺掠了掠鬓边发丝,低低嗔道:“油嘴滑舌,甜言蜜言,就会哄人。”
她全未注意,自己这个举动已是女人味儿十足。夏浔看在眼里,也不由得一呆。彭梓祺睨他一眼,浑未察觉地道:“你看什么?”
夏浔连忙移开目光,说道:“没甚么,对了,一直还未问过你家的情形,只听说彭家家大业大,人口众多,说说你的情形好么?”
彭梓祺挽着马缰,柔柔地道:“也没甚么啊,其实就是人口多了些,光是堂兄弟,我就有二十多个,兄弟姊妹大排行的话,我应该排在……嗯,算到我们这一房却少了些,我娘亲生的只有两个。”
“哦?你是哥哥,还是……”
“我是……”彭梓祺忽然省起现在的身份,忙道,“我当然是哥哥,我还有个孪生妹妹。”
“哦?你……和妹妹是龙凤胎?你妹妹长什么样子,性情脾气如何?”
彭梓祺立刻警觉地看向他:“干吗?”
“路上无聊,随便问问嘛。”
“哦,她呀,她……”彭梓祺眼神闪烁了几下,慢慢说道,“龙凤胎不一定长得很像的,不过……不过我妹妹和我长得非常……像……”
“她也喜欢舞刀弄棒吗?”
“才没有,她……嗯,针织女红,烹饪家务,样样精通。性子……也温柔的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别看我家比不得你那样的士绅府第规矩大,可我家的女孩儿也都是知书达礼,性情贤淑的……”她一面大言不惭地夸着自己,一面有些心虚地瞟几眼夏浔。
夏浔强忍着笑出声来的冲动,一本正经地道:“唔,这样的好姑娘,媒人一定把你家门槛儿都踏破了吧,许了人么?”
彭梓祺支吾道:“还……还没有……”
“怎么会?不会是因为你家这个年轻貌美、温柔娴淑的大姑娘整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弄得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家还有这么一个待嫁的闺女吧?”
“当然不是!”彭梓祺气极败坏地道:“因为……因为我做哥哥的还没娶,她……她做妹妹的当然不好议及婚嫁。走啦走啦,赶路要紧!”说着狠狠一鞭,催马急去。
二人打马如飞,这一日到了黄河岸边,站在堤坝上望过去,河对面那座小城就是阳谷县了。夏浔一马当先,提缰上堤,纵目远眺,耳畔涛声如雷,波涛汹涌东去,惊涛拍岸,气势磅礴,不由笑道:“这一路奔波,总算是到了,等过了渡口……”说到这儿,扭过头来,不由吃惊地住口,只见彭梓祺有些虚弱地坐在马上,两眼无神,额头都是细汗,脸色灰扑扑的十分难看,不禁惊道:“你怎么了?”
彭梓祺这几天一直有点不适,可是仗着身子骨儿结实,她一直强自支撑着,不愿在夏浔面前示弱。上一次她去救人,却满身石灰地跑出来,还要夏浔抱着她去讨菜油洗眼睛,只觉已经丢尽了颜面,一向要强的她自然不愿在夏浔面前再露出软弱姿态。
可是几天苦撑,既不服药,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她的病情越来越重,到了此时终于支撑不住了,她勉强登上河堤,被风一吹,再一看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顿时天旋地转,心中欲呕,要不是以绝大毅力挟紧了双腿,支撑着身子不倒,此刻她已从马上滑下来了。
夏浔慌忙翻身下马,赶过去扶住她道:“彭公子,你怎么样了?”
“我……我没……”彭梓祺两眼发黑,身上一阵一阵地发冷,本来还在强自支撑,忽然一只有力的大手扶上来,她最后一丝力气也消失了,一句话没说完,便身形一晃,从马上摔下来,昏厥过去。
彭梓祺悠悠醒来时,只一睁眼,便看见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清新的风吹在脸上,令她精神微微一振。随即她便发觉,自己整个身子都偎在夏浔的怀里,而身子下边正轻轻颠簸着,旁边传来一阵阵的“哗哗”摇橹声。奔跑了一天,夏浔的身上有很浓重的汗味儿,本来彭大小姐最烦男人身上的汗味儿,可是她此刻酥软无力的身子靠在那温暧而结实的怀抱里,汗味儿裹着一股男人特有的阳刚之气,直冲她的口鼻,令她晕陶陶的,竟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觉。
彭梓祺还从来没和一个男人靠得这么近,不禁为之大羞,赶紧又闭上了眼睛,生怕被他发觉自己醒来。夏浔根本没有发觉她张开眼睛,他正抬头跟那艄公说话儿:“大爷,请问这阳谷县里谁的医术最好?”
一个老者摇着橹,慢吞吞地道:“这位客官,一看你说的就是外行话,哪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神医呐,大方脉、小方脉、妇科、疮疡、针灸、接骨……一十三科,耗上一辈子功夫,但凡精通一科,那就是了不得的本事,够吃一辈子的啦。”
“什么?还有妇人科么?我想看的就是妇人科,这阳谷县里谁看妇人科医术最好?”
“呵呵,这位小哥儿,你们两个大男人去看妇人科么?”
“谁说我们是两个男人啦,你看清楚,她可是个女的,只是在外行走,扮了男装方便一些罢了。”
“啊!他果然认出我是女儿身了。”彭梓祺又羞又恨,牙根痒痒的,可惜病来如山倒,这时候额头滚烫,浑身酥软,迷迷糊糊的,连咬牙切齿的力气都没有了。
“女人?我说这位小哥儿咋就俊俏得不像话呢,她是你的……”
“她……咳!她是我的媳妇儿。”
彭梓祺脑袋里“轰”的一下,好像烈火上浇了油,脸上火辣辣的,心中只是乱骂:“混蛋!大混蛋!鬼才做你这花花公子的媳妇儿。”
摇橹的稍公果然再无怀疑,呵呵笑道:“我就说呢,看你这么疼她,生怕她颠簸了,两只手臂一直这么托着消卸摇来晃去的劲道,又恐她被日光晒着了,一直挺着胸脯替她遮挡阳光。小哥儿,你比我老汉可强多啦,老汉我可是等儿子娶了媳妇儿,又给我生了个大孙子,才突然开了窍,开始疼老婆。”
船尾传来一个年轻人的声音:“爹,你和人家说这些干什么。”
彭梓祺这才感觉到夏浔的双臂果然是虚空悬着的,并没垫在他的腿上,船行于黄河浪上时,颠簸得非常厉害,他双臂悬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卸掉颠簸摇晃的力道,而阳光是从他背后照过来的,难怪方才一睁眼没看到刺目的阳光,原来是……
彭梓祺悄悄张开一只眼睛,偷偷瞟了夏浔一眼,只见他坐在那儿,顶着火辣辣的日头,双臂探出去,尽最大可能抱得自己舒服一些,他的额头已有黄豆大的汗水一颗颗地淌下来,彭梓祺赶紧又闭上眼睛,心底最柔软处忽然涌起一阵幸福甜蜜的感觉:“如果……如果他不是那个悖天伦、纵人欲,坏了人家母女两人名节的无耻之徒,那该多好啊……”
夏浔苦笑道:“大爷,疼不疼老婆,有病也得治啊,你还没告诉我呢,这阳谷县里谁看妇人科看的好啊?”
摇橹的老汉道:“看妇人科,那自然是‘维生堂’生药铺的西门大老爷了。”
夏浔呆了一呆,失声叫道:“西门庆?”
西门庆在阳谷县很有名,如果一个开着生药铺、盐铺、当铺、绸缎庄,自家产业能占半条街的大富翁在阳谷县还不算名人,那么替别人诉讼打官司,身为阳谷县第一“金牌律师”,每打一场官司都是给他扬一次名,不知道他的人可就没几个了。
西门大官人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手段圆滑做事老成,本人还是一个妇科名医,在阳谷县里名声并不赖,至少没人听说过他干过什么欺男霸女、作奸犯科的坏事儿。
因为西门庆名气大,所以夏浔进了城一打听,马上就有人给他指明了道路。彭梓祺伏在马上,仍是虚弱无力,腹痛如绞。她过河不久就“醒了”,执意不肯再让夏浔抱着,夏浔只好把她扶上了马背,牵着马儿缓缓而行。夏浔问着路,过了十字大街,来到一条巷间,就见一间生药铺端端正正立在那儿,黑瓦白墙,堂堂皇皇,门楣上黑底儿金漆三个斗大的字“维生堂”。
夏浔把马拴在门口的拴马桩上,又将彭梓祺扶下来,搀她走进店去,一进大厅,只见迎面一排药匣柜儿,直贴到房顶上去,一个个小柜儿上都贴着药签,漆得黑亮的柜台后面有一个掌柜的正用小秤秤着药材,柜台前面贴墙角坐着一个小伙计,双脚踩着辘辘儿卖力地辗着药材。
左右墙壁上则挂着许多牌匾,匆匆一看,只见什么“妙手回春”、“杏林国手”、“德医双馨”、“华陀再世”、“仁心仁术”一类的锦旗牌匾,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再往左看,两根厅柱之间摆着两椅一桌,桌右坐着一个半老徐娘,桌左坐着一个二十七八岁的男子,穿一袭青色圆领大袖衫,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身材修长,神态清雅,面如冠玉,五官俊朗,一双狭长的丹凤眼流光溢彩。夏浔心道:“此人莫非就是西门庆么?”
只见这位公子用三根手指搭在中年妇人腕上,摇头晃脑地道:“唔,大姐颈上这病是因风湿之邪阻滞肌肤,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无妨,无妨,待我开个方子,大姐吃上几服便好,到那时大姐你依然是肤润如玉、肌滑如油,啧啧啧,娇嫩无比呀。”
那妇人被他赞得眉开眼笑,却抬起手来拍了他一记,笑骂道:“小兔崽子,少拍老娘的马屁,什么大姐大姐的,连你刘家婶子都不认识了?我和你娘论姐们的时候,你小子还穿开裆裤呢。”
那青年郎中作大吃一惊状,失声道:“哎呀,竟是刘家婶子么,我说瞧着这么面熟呢,还以为是刘婶儿家的大闺女,你要是自己不说,我还真就不敢认。”
这人嘴里说着,手头也不闲着,提起笔来刷刷刷写下个方子来:“香油一两,全蝎七个,巴都二十枚,斑蝥十个,同熬至黑色,滤去渣,入黄蜡一钱,候溶收起,朝擦暮好。”写完了拿起方子来吹了吹墨迹,递与那妇人,笑道,“大姐……,哎哟,你瞧我这张嘴,应该叫婶儿,婶子,去抓药吧,街里街坊的,诊资嘛就算了,药钱我也打你个九八折。”
那妇人被他赞得心花怒放,抓起药方,像个小姑娘似的扭扭捏捏直奔柜台。夏浔立即扶着彭梓祺坐到椅上,那人瞧了彭梓祺一眼,立即双眼放光,张开油嘴便赞:“哎呀呀,小生阅人多矣,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姑娘,柳眉杏眼,粉面桃腮,当真是貌比西子,艳赛貂蝉……”
“谁说我是姑娘,咳!咳咳……”彭梓祺怒气冲冲,刚说了半句话,便咳嗽起来。
那郎中奇道:“这就怪了,不是姑娘,难道你是妇人?”
眼见彭梓祺又要发作,夏浔赶紧喝道:“你这人怎么罗里啰嗦的,赶紧给她看病呀!”
那人不满地瞪了夏浔一眼,转头看见彭梓祺,登时又换上一脸阿谀的神情,凑过去摸着彭姑娘的手腕,谗媚地笑道:“小娘子,不要着急……”
彭梓祺气得俏脸飞红,一反手便扼住了他的手腕,怒道:“你胡说八道甚么,谁说……咳咳……我是女人了?”
那人奇道:“你不是女人难道还是男人不成?这不可能!我见过的女人,下至八个月,上至八十岁,也不知看过了多少,别看你穿了一身男人衣裳,我都不用看,鼻子一嗅就知道是公是母了,你要不是女人,我西门庆三个字倒着写!”
夏浔动容道:“你果然是西门庆?”
彭梓祺被他当场揭穿,气得一跃而起,只是眼前一黑,双膝一软,不禁又坐了回去。彭梓祺气得头昏脑胀,抬手就要赏西门庆一耳光,却被夏浔一把拦住。夏浔望着西门庆,沉声说道:“请教,听说阁下是金陵人氏?”
西门庆摇头道:“怎么可能,我自出生……”说到这儿,他忽然省起了什么,声音戛然而止,上下看看夏浔,慢慢露出惊疑神色,迟疑道:“我家祖上……祖上住在金陵栖霞山。”
夏浔目光灼灼地道:“哦,就是那出金陵北上第一站,南下金陵最后一站的栖霞山么?”
西门庆的脸皮子狠狠地抽搐了几下,眼睛慢慢地眯了起来:“不错,兄台也听说过栖霞山?那么你可知道它因何名为栖霞山?”
夏浔道:“此山本名摄山,后有山东名士明僧绍隐居于此,自号栖霞居士,又建栖霞精舍、栖霞寺,栖霞山因而得名,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栖霞山虽然热闹繁华,却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啊。”
彭梓祺听他二人对话,怎么听怎么像是黑道上的切口,不禁有些警觉起来。西门庆失魂落魄地站起来,向夏浔拱手道:“这位兄台,请里边说话。”
夏浔一把按住他道:“且慢,先看病。”
西门庆怔道:“你真是来看病的?”
夏浔苦笑道:“本来只是来寻你的,不过现在么,还请阁下先给我……我……”他一看彭梓祺,彭梓祺把俏眼一瞪,夏浔立即说道:“给我这位好友看看病。”
“哦哦,好好。”西门庆忙又撩袍坐下,规规矩矩地伸出手,以三指搭在彭梓祺腕上,这回他也不贫嘴了,眼观鼻鼻观心,正经得很。认认真真地切完了脉,忙又提起笔来,匆匆写下一个药方,对那正在墙角辗药的小伙计喊道:“小林子,把方子拿去,照方抓药,三碗煎成一碗,送到西跨院儿来。”说着站起身来,又向夏浔肃手一揖道,“请跟我来,阁下的好友便安顿到舍下西跨院里歇息吧。”
夏浔扶着彭梓祺进了西跨院儿,西门庆挑了一间窗明几亮的房间,里边陈设床铺一应俱全,夏浔把彭梓祺扶进去,脱鞋上炕躺好,又给她盖了一条薄被,轻声嘱咐两句,这才返身走出门去。彭梓祺一直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直等夏浔掀帘出了房门,胸膛才急剧地起伏了几下,呼地喘了一口大气。
“他……他竟为我脱鞋。”彭梓祺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难言的滋味,虽然她还穿着袜子,没有被他直接碰触到自己的肌肤,可女人家的脚,哪能是男人随便摸的。
窗外的阳光映得房间里亮堂堂的,那双脚被他碰触过的地方,依然有种麻酥酥的感觉,一股热力从那脚底一直传到她的心里面去,让她整个身子都暖洋洋的,愈发无力起来……
西门庆一脸紧张地等在院里,一见夏浔出来,立即摆手道:“请,书房说话。”
刚一转身,就见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子提着一支鸡毛掸子,凶巴巴地从月亮门儿里走出来,这女子穿一件织锦官绿的湖丝袄,外罩一件织金绣牡丹的背子,腰系一条印花缠枝莲的马面裙,乌鸦鸦一头秀发梳个堕马髻,脸蛋白皙秀丽,颇具妩眉,只是一双细眉微微吊着,透出几分精明和厉害的味道。
“西门庆,你又油嘴滑舌地招惹什么人来了?怎么诊费不收、药费不收,还把人安顿到咱们家里来了?你是开善堂的不成!”那女人一手插腰,一手举着鸡毛掸子恶狠狠说道。
西门庆脖子一缩,胆怯地道:“娘子不要误会,这位……这位乃是我多年好友,久别重逢,所以请入府中一叙。”
那女人一伸手便揪住了西门庆的耳朵,咬牙切齿地道:“放屁!还敢骗我,你那些狐朋狗友,有哪个是我不认识的,这又是从哪儿蹦出来的酒肉朋友?我只问你,住进厢房的那个女人,是怎么回事?”
“嗳嗳嗳,娘子放手,放手,当着外人,多不好意思。小东啊,你给为夫多少留点面子。”西门庆打躬作揖地道,“那个女子,那个女子乃是这位仁兄的娘子,哦?”
西门庆可怜兮兮地向夏浔递个眼神儿,夏浔无奈,硬着头皮点点头,作揖道:“在下杨旭,青州人氏,见过西门大嫂。房中那个女子,确是……确是拙荆,在下此来,本是有一桩大生意要与西门兄商议,不想拙荆路上生了病,所以请西门兄为之诊治,暂且在此养病。”
西门夫人两眼一亮,急忙问道:“大生意?很赚钱么?”
夏浔说道:“那是自然,非常赚钱。”
西门夫人眉开眼笑,马上松开丈夫的耳朵,温柔体贴地道:“相公,你还傻站着干什么,还不请杨兄弟去书房……谈生意。奴家马上叫人给你们送两杯好茶去,再叫厨下整治一席可口的酒菜为杨兄弟接风洗尘。对了,还得宰一只老母鸡,给弟妹炖碗鸡汤补一补身子。”
西门夫人又向夏浔温柔贤淑地一笑,穿花拂柳地去了,西门庆揉着耳朵走到夏浔身边,讪讪地道:“小东与我青梅竹马,从小儿就在一起,所以……见笑,见笑了。”
夏浔忍着笑道:“这有什么好笑,贤伉俪夫妻情深,令人羡慕呢,不笑,不笑,呵呵,哈哈……”
西门庆的书房里满满一架子都是线装本的医书,许多书的页边都翻起毛了,看得出来西门庆对医术还真的下过一番苦功。“没想到西门兄竟然是我锦衣卫中人。”夏浔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这位很可能就是《水浒传》中西门庆原形的阳谷县郎中,微笑着道。
西门庆摇摇头,肃然道:“我与阁下不同,你是真正的锦衣卫,而我……或许算是吧。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是什么人。”
夏浔诧异地道:“此话怎讲?”
西庆门奇怪地道:“你竟然不知道?啊,是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杨兄只是奉命来此,这些事你未必知道。”西门庆在椅上缓缓坐下,说道,“家父才是真正的锦衣卫,那时候……锦衣卫应该还叫御前拱卫司吧。家父被派到地方搜集情报,从那时起就一直以郎中身份示人,再也不曾改变过。按我大明律例,军民匠灶,世代相传,不得更易,这么算的话,我也该是锦衣卫的,不过……我从来没去锦衣卫衙门当过差,也没有见过锦衣卫的上官,就算是我的官袍、腰刀和腰牌,也都是从家父那里继承来的。
“我从来没有接到过锦衣卫衙门下达的命令,就连方才那接头暗号,也是家父交待给我的,家父说,他是锦衣卫的人,我家世世代代,长子长孙都得继承这个身份。家父还说,当年有许多和他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同僚、兄弟,曾并肩沙场的战友,都和他一样,隐姓埋名,潜伏于地方。
“家父说,也许有一天,会有一个人用你方才那样的暗语和我联络,那时我就要全力配合,奉迎差事。我本以为,这一辈子我也等不到那个人来,说不定会等到有一天我垂垂老矣,把这个使命再交待给我的儿子……没想到,竟然真的被我等到了……”
这一瞬间,夏浔忽然想到了许多事,他想起从一些史料中看到过的记载,那上面说明朝初年的时候,曾有大批锦衣卫奉命分赴地方或者潜伏到文武大臣府中做特务,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扮的只是最普通的小民甚至是奴仆,而且一扮就是一辈子,只要没有得到召回的命令,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重新穿上飞鱼袍,直到死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们的真正身份。
如今遣派于天下各地,像西门庆这样的锦衣卫秘谍还有多少?他们有些自己就是当年遣派出来的锦衣卫,有些已经过世,把这件使命又传给了他们的儿子,开枝散叶,更形茁壮。如果这股力量能够整合起来,将是多么庞大的一股能量?掌握着这支秘密间谍名单的人,如果有机会运用这股力量,他简直就是暗夜中的皇帝!
夏浔被自己的发现震惊了,西门庆也被他提出的要求震惊了:“皮毛、兽筋、生熟铁?这些可都是受到朝廷限制的交易物品啊。”
夏浔道:“我知道,我只是依命行事而已,我不想问为什么,你也不必问,你应该有办法的,对不对?”
西门庆犹豫了一下,点头道:“不错,早年间……家父利用锦衣卫的权势,是在暗中做过这方面的生意,很是赚了些钱。渐渐的,我家便有了自己的门路,也结识了不少这方面的人脉关系。不过这些年锦衣卫已经很难帮得上忙,家父还健在的时候就已很少做这方面的生意了,所以我得找些人,才能确定货源、货物的数量乃至交易时间、交易地点。”
夏浔颔首道:“成,但是要快,越快越好,因为我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