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女人,她们的生活、经历、遭遇。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的安娜,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时期奥地利的汉娜和本世纪初红得发紫的好莱坞明星安妮,她们有过怎样的经历?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她们所处的时空不同,她们的生活肯定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作者显然要把她们揉合到一起,即从她们的名字就反映出了她们仿佛就是一个人:安娜、汉娜、安妮,一字之差,在法语中只是一个字母之差。当然,单凭这一点怎么可能把她们合在一起呢?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是欧洲怀疑和思考的时期,欧洲各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当然,安娜只是个纯洁无瑕的女孩,寄人篱下的孤儿,她的美丽善良为她赢得爱,也招致了妒恨。然而,她喜欢思索,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她不知道。第一次照镜子使她微微感到震惊,阳光给了她启迪,她趁镜子摔破造成的混乱逃跑了,躲进了森林,过起了与草木为伴、与野兽为伍的生活。幸得勃兰道尔修士的救助。她不知道,这正是她向独立自由跨出的第一步,是她对男性社会给女人划定的规矩进行的反抗。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修士从接触中了解她,给予她帮助和引导,也为她的真诚善良所感动。他使她越来越清楚地感到自己心中的明镜,她的真正的上帝。就是这个上帝,使安娜敢于去感化凶残的狼,赢得狼的信任和友谊,使狼从此不再侵扰人类。
狼被感化了,人却无法感化。伊达一次次伤害安娜,安娜却救了伊达,尽心尽力地看护她。伊达还恩将仇报。怪不得雨果在《笑面人》里让乌苏斯对他的狼奥姆说:“你可千万不能堕落成人啊。”
在勃兰道尔和院长嬷嬷的帮助下,安娜进了修道院。这个修道院实际上是当时希望得到自由,独立生活的妇女群体。安娜在那里感到心情舒畅。除了每天的工作,她喜欢一个人坐在椴树下遐想,想她心中的明镜,她的上帝,和她的上帝对话,接受上帝给予的启迪。修士常常来和她交流。她的思想渐渐成形,满心的喜悦流淌成诗句,在勃兰道尔的鼓励下,她把这些诗句写下来。
院长嬷嬷也很赞赏安娜。她和修士把安娜推荐给主教代理,希望得到这位高级教士的肯定。他们只看到这位高级教士是个清廉的苦行僧,怎料到他却是个宗教迫害狂。他不允许任何越出教会水准的思想冒头,加上伊达的诬陷,宗教裁判所认定安娜是女巫,判处安娜火刑。在芸芸众生的愚昧中,残暴的教会把她送上了火刑台。然而,是谁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五百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遇,奥地利的汉娜旅游途中来到安娜生活过的修道院,听说了安娜的故事,得到了安娜的资料,坐在安娜常坐的椴树下,受到安娜的遭遇的启发,浮想联翩。她决心写一部安娜的传记。因为她在安娜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姐妹,安娜就是她。
汉娜有令人羡慕的一切,尊荣的贵族地位,财富和美貌,非常爱她的丈夫,可是,她并不感到幸福。她和安娜一样,并不讨厌自己的丈夫或未婚夫,只是觉得自己仅仅是在尽职,自己只是个陪衬,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她需要什么?她需要独立、自由、尊严,需要她的真爱。
奥地利是弗洛伊德的故乡,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发轫地。有人认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标志着人类从蒙昧的儿童时代步入青年时代。至少也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一大解放,而妇女得不到解放,任何解放都是奢谈。
汉娜的假孕在她心中留下沉重的阴影,导致她去找心理分析师。心理分析师的谆谆善诱使汉娜从不理解到接受这种学说。她在这面镜子前看清楚了自己需要什么。她毅然抛下众星捧月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踏上了寻求真正的幸福的道路。
又过了一百年,好莱坞红极一时的大明星安妮在挑选剧本时被汉娜的后人根据汉娜的遗作撰写的安娜的故事所感动,决定出演安娜,因为她觉得安娜就是她。
安妮是个有才华的演员,她一上摄影台拍戏便令人感到她浑身上下都是戏,表演才是她真正的生活。一旦离开摄影台,她就感到无限的空虚。于是,她便疯狂地酗酒、飚车、吸毒、滥交,以此来填补空白。她总觉得自己缺少什么,而这个什么绝不是韦东包毕生的追求:在名人挤挤的公墓里争取一席之地。
安娜的故事像一面镜子,使她看清楚了自己之所欲,她毅然摆脱了名誉地位和财富,这个成天和化妆台前的镜子打交道的女人终于在一面无形的明镜前看清了真正的自我。
在表演安娜上火刑台的那场戏里,她提出了修改意见,使安娜在烈火中涅槃,使安娜的形象升华,使安娜永生了。这是导演和编剧都想不到的,因为安妮表演的是她自己。
三个不同时空、不同生活经历的女人就这样被作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了。
从安娜的遭遇到汉娜写下传记,然后汉娜的后人根据这个传记编写剧本,到安妮出演安娜,这只是她们外部的联系。而更丰满、更充实、更血肉相连的是她们的精神内蕴。那就是妇女的解放。
妇女解放始终是人类进步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甚至是最重大的问题,比战争、经济更根本。试试让世界各国的总理都由女性担任,战争就会少多了,而目前由女性担任总理的国家多是福利国家。
所以,妇女解放首先是妇女自身的解放,女性首先要认识自我,要自尊、自强、自立。这部小说里的三个女人就是从自尊、自强、自立做起的。她们摆脱了社会的、历史的、世俗的羁绊,精彩的外面世界使她们更精彩了,她们也使精彩的外面世界更精彩了。
不要以为安妮的生活就是解放,这是个误区。安妮的解放是在她出演安娜的时候。那时她才勇敢地摆脱了身上的桎梏。
这里,我要为我们的东方女性唱一首赞歌:从我所接触的东方女性说起。我的母亲,她们姐妹四人,她们四十岁前都丧失了丈夫,她们一生的好时光都在为抚养我们默默地奉献,贫困使她们在衣食住行上一直都十分节俭,她们没念过多少书,可有一条最基本的信念,也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那就是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们不要我们回报,只要我们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现在她们都走了,在我们好起来的时候她们走了,也没有享受到我们的回报。然而,我常常想起她们的教诲,不是言教,是身教。她们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的魂。每每想起她们,我就有愧疚,而这种愧疚只会激起我更加努力,为我们的中华民族奋斗。
愿全世界的母亲幸福,愿我们的姐妹幸福。
回到我们的这部小说上来吧。
作者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1960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作品颇丰,获奖甚多。他出版过小说、剧本,当过电影导演。他的音乐戏剧学院和高等师范学院博士的学历为他的作品着上了基本色调:既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又有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有一个主题:这部《镜子中的女人》提出的是妇女问题,《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讲的是移民问题,《诺亚的孩子》则抨击了纳粹的民族灭绝政策。所有这些作品的核心是人道和人性。所以他有如此广泛的读者群,这便是原由之一。
原由之二是他特到的艺术手法。全书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却又不失清晰的条理。三个女人来自三个不同的方位,最后殊途归一。她们的故事互相穿插,却又默默地交相辉映,让人不忍释卷。整部小说结构严谨,语言通俗而不俗。作者不愧是语言艺术的高手。
汉娜的故事部分全部用的信函表述,利于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因为在她的经历中,内心世界太重要了。
施密特先生的作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神秘感。在这部《镜子中的女人》中,安娜和狼的交流;在《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中,父亲被胆怯的美国兵误伤后出现的幽灵,这个幽灵一直陪伴着主人公,表现出两代人不同的意识形态。朦胧的美和神秘感相得益彰,形成了一股不可忽略的吸引力。
小说2011年6月在法国出版,至今已不仅在法国十分畅销,而且,已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畅销书。这里,要感谢出版社慧眼识好书,迅速引进,使我们得以饱餐精神的佳肴。
周国强
2013-1-30 于武昌东湖名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