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二、脱离传统的原因

时间:2013-04-16 15: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当代文学对于传统的脱离,速度之快出人意料。其就近背景是经过几十年的文化与经济的禁锢封闭之后,艺术和思想领域急于冲出积蓄日久的愤懑,进而却在反拨中失去了冷静;更重要的还在于西方商业流行文化的全境压进,使中国作家丢掉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作家被技术和商业时代的规则、喧哗和繁荣剥夺了一切。在前所未有的快乐磨损中,没有了审美理想,没有了个性,当然也没有了想象力。以往那种散发着强烈原生气息的独自创作消失殆尽。

  作为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是现世与享受、发泄与纵欲的文化。飞速发展的科技与精神的萎缩,全面走向现代与彻底扬弃道德,二者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失衡。而中国当代文学在这种世纪末紊乱的文化版图中放弃了判断,盲从了时髦。

  实际上禁锢和封闭下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最终的后果都会一样。欲望如水,满溢流泄就会冲决原来的河床;水息了,也并非要落定在原来的河床中。没有亲身经历长期封建和极“左”的精神轭制,必不会理解那种窒息的痛苦。冲毁迟早都要发生,这是一种必然;但水不仅要漫流,还要开掘自己的河道,灾难性的淹没不应该是水的归宿。

  现在则是不问归宿的时代。放纵欲望和尽情享受既可以是现实生活,又可以包含未来的承诺。其实这不过是一场欺骗,是社会肌体走向空虚腐败的一个过程。

  禁锢与纵泄是事物的两极。两种状态下都有自己生存的艺术和艺术的生存。我们不会忘记,即便在“文革”时期也有紧随时势的所谓“艺术”。那么现在呢?现在我们不过是处于了另一极,不过是有了现在的“艺术”而已。可惜我们没能及时追问,追随“政治”和追随“商品”的艺术,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到底在哪里?它们当然有差异,可它们的距离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吗?

  至此,倒不如度量一下它们的共同点:比如都在迎合一个时期的主流话语,比如都在循着社会生活的同一流向,比如都在丧失独立的姿态。

  西方流行文化,所谓的全球一体化,给予禁锢初开的中国文化界以致命的影响。中国作家几乎在全无意料的境况下面临了一个数字时代。对于相当一部分作家而言,他们无意或无力摆脱另一种窒息,挣脱数字与商品之网,而是直接去亲昵这张网。

  于是我们走进了一个最现代最蛮荒的世界。诗意的蛮荒,技术的现代。悟想之树开始枯萎,我们不得不去操练另一种语言。

  结果是,中国文学距离自己最辉煌的先秦文学的传统越来越远。它不再是自由和自为的,而且越来越虚脱,不再具有强大的孕育功能。

  文学的自主和自为,表明的是一个民族的资质、体量、蕴含,她的精神和文化的厚度及其贮备。经济的一度贫瘠,并不一定要表现为精神的萎靡;相反,只有此刻,她的孕育功能才开始进一步显现。由于其本土性所决定的再生的倔犟,更由于其独立自守的个性品格,她必会在获取自身尊严的同时,引领一个更好的明天。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