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再思鲁迅(一)

时间:2013-04-16 15:0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中国,一个世纪以来鲁迅是惟一没有被中断阅读的作家。而这期间,许多作家的著作都从书架上消失过,他们的名字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都是陌生的。鲁迅的著作却一直被阅读着、强调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在中国内地,连通俗小说家统计在内,仅就印刷量而言,也没有一个作家超过鲁迅。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一样在教科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即便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鲁迅的书也是影响力最大、印刷量最大的书之一,超过他的大概只有红宝书了。而当时对于人的行为约束力最大的,除了红宝书之外,也就是鲁迅的书了。人们当年要背诵许多红宝书的篇章,对其中许多文字耳熟能详,并在行文中大量引用。对于鲁迅的书,许多中国人也能张口说出一些句子,也常常在行文中加以引用。“文革”时期能够印刷作品的作家虽然少而又少,但总还存在;特别是后期,总有十几种或更多一些的当代文学作品出现在书架上。不同的是,这些作品除了极个别的偶尔还会出现在记忆里之外,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快就将其淹没了。而在“文革”期间或后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如果有人指责鲁迅的著作,肯定会被当成荒唐或疯狂的举动,因为这在政治上或通常的意义上都是不被允许的。

  由此可见,鲁迅的书在当时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地位。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在海内外的各类文学评选中获得如此一致的崇高评价。无论是海峡两岸还是其他华语地区,在世纪末的文学大盘点中,鲁迅的书都是作为最出色的创作得到了首先肯定。仅就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说,经历了新时期的拨乱反正之后,许多因为政治禁锢而与读者久违的作家,包括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在内,都一度得到了出土文物般的待遇。他们的作品在内地风靡一时,影响空前。但所有这些作家和作品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热烈到安静的阶段,慢慢退回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与鲁迅和其作品相比,这些作家和作品没有确立一种超拔的地位,没有取得这样的不朽。毋庸讳言,鲁迅及其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难以超越的意味。

  鲁迅作为精神和艺术的双重象征,已经越来越不可动摇,尽管近百年来不断有人多方尝试,试图加以质疑和责难,甚至泼出了污水,结果最后总是无损于鲁迅。

  鲁迅的作品没有长篇巨制,这曾经使许多人引以为憾。但是后来人们还是发现,这并未影响一个伟大作家的声名。人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越来越多的读者最后还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和感受,一般意义上的量化分析已经没有了意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精神和艺术的巨人,他是高大和永远矗立的。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不可忽视的是鲁迅开创的杂文传统,因为在他以前中国多是闲适的小品文传统,与他同时期的作家也在沿袭这个传统。正因为有了鲁迅,从此杂文作为“匕首”和“投枪”才得到了肯定,并且延续下来,以至于成为新的传统。这个传统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中国的杂文开始有了自己独有的讽刺和批判性,尖锐而富于勇气。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