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二章(4)先下手为强

时间:2013-03-21 12:5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一夜未眠的蒋介石,没有来得及洗去征尘,便随王金发匆匆赶往上海。

  蒋介石知道,嵊县人王金发是徐锡麟、秋瑾的好友,曾经是光复会员。但是,自从徐、秋就义后王金发遭到通缉,英士兄设法将其接到上海以后,他就成为英士兄手下的得力干将。英士兄得以在上海建立同盟会秘密联络机关天保客栈,靠的就是王金发变卖家产所得钱财。几年来,王金发奉命奔走各地,惩戒叛徒,联络同志,募集捐款,深得英士兄的赞赏。此人追随英士兄左右,对上海的形势和团体内幕,也了如指掌。自己刚从日本回国,与英士兄匆匆相见,来不及了解上海的具体情况,就赶赴杭州了,听王金发说到上海情况复杂,蒋介石一路上忙向他了解详情。

  王金发知道英士兄对蒋介石很是信任,也就毫不隐讳地把近期发生的事情,说给蒋介石听:“事情还得从今年夏季说起。自广州黄花岗之役失败,陶成章便与同盟会分道扬镳了。但是,他又急于想知道同盟会的下步计划,便派时任光复会南洋支部执行员的李燮和找英士兄打听动向。”

  “这李燮和到底是何许人?”蒋介石问。

  “此人早年加入过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随黄兴参加策划萍醴浏起义失败后亡命南洋,以教书为业,在华侨中威望很高。陶成章重组光复会,曾得到他的大力帮助,遂成为光复会主要领袖之一。”王金发说,“李燮和奉陶成章之命到了上海,一天,在一家粤菜馆宴请英士兄,当时我也在场。言谈之中,英士兄谈到了‘革命三策’。李燮和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了陶成章。之后,陶成章继续去南洋筹款,李燮和则到了上海,筹建光复会上海支部,扩展力量,大有与同盟会分庭抗礼之势。”

  “陶成章可恶!”蒋介石骂了一声。

  “李燮和到上海后,在吴淞、阐北一带进行活动。一次,他召集光复会骨干会议,提出要设法争取吴淞炮台总台长姜国梁归附光复会,这样光复会就可在在军事上抑制同盟会。因为吴淞口是上海的咽喉,占了吴淞口,有利于与同盟会分庭抗礼。”王金发继续说。

  “此计划必是绝顶机密,我兄何以知之?”蒋介石有些疑惑,便问。

  王金发诡秘一笑,说:“光复会里,有一个人,名叫王竹卿,原为太湖强盗,枪法精湛,且可飞檐走壁。此人颇是贪财,常以会内机密换取钱财,便偷偷地将这个计划透给了英士兄。”

  蒋介石记住了王竹卿这个人,隐隐觉得,此人会有用处。

  “介石兄,你知道英士兄有个‘四捷’的称号吗?”王金发莫明其妙问了一句。

  “英士兄行动果断、敏捷,以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动捷著称。”蒋介石笑答。

  “是啊,”王金发说,“英士兄的行动,贵在一个捷字。当时,英士兄听到王竹卿透露的光复会机密,吃惊之余,迅即只身独闯吴淞炮台军营,总台长姜国梁终于为英士兄的胆识和志向说服,决心投向革命。这样,英士兄一举把姜国梁争取到了同盟会一边。这步棋,光复会输给了英士兄。”

  “英士兄的胆识、勇气,谁不钦佩?”蒋介石赞叹说。

  “可是,陶成章对英士兄有成见。”王金发又诡秘一笑,问:“介石兄,知道筱翠云其人吗?”

  “筱翠云?”蒋介石也笑了,“不是五马路群玉坊的那名‘先生’吗?我兄怎么突然提到她了?”

  “筱翠云和英士兄双宿双飞的事,也传到陶成章的耳朵里,差一点闹出人命来!”王金发说。

  “怎么回事?”蒋介石问。

  “就在英士兄独闯吴淞炮台,把总台长姜国梁争取到同盟会一边之际,陶成章从南洋筹款回到上海。”王金发说,“同盟会在上海重整旗鼓很有成就,惟独缺乏经费。上海组织起义,更需要一笔经费,陶成章带来的巨款无疑可解燃眉之急。英士兄得知这一消息,欲从中分取一部分,遂以商议两会合作举事的名义,邀请陶成章在于右任的《民立报》开会。?或许,陶成章此时也自知光复会在上海虽有些力量,但如果不与同盟会联合,光复会也难成气候,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成大事,所以,英士兄和陶成章见面开始还是很融洽的。会议议定,两会同时发起起义,同盟会负责攻打上海县城,光复会负责闸北、吴淞,分进合击,一举光复上海。”

  “这是好事啊!”蒋介石说,“毕竟,同盟会和光复会,推倒满清的目标是一致的。”

  “问题就出在经费上。那天的会议,一切都商议妥当了,英士兄于是就提到谈到经费问题。”

  听了王金发的讲述,当时的场景,浮现在蒋介石眼前。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