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此番,已是第三次来日本了。
前两次,都是自己主动来的,此次却是迫不得已。前两次,是为了出人头地,决心忍受一切的清苦乃至屈辱;此次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使命,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实际上就是流亡,所以轻易不敢抛头露面。
好在,陈其美给了他一笔巨款,花钱倒是不再发愁。身边又有姚冶诚陪伴,正可利用这个时机,好好读读书,研究些问题。
最大的遗憾是,国内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自己却无能身临其境,只能通过报章和亲友的来信,密切关注着这一切。
蒋介石刚到日本,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清廷的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看到这份预示着延续几千年的帝制正式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的诏书,蒋介石和所有的革命党人一样,很是兴奋。
随之,又看到了袁世凯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要求,宣布的政见。他称赞“共和为最良政体”,发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就在清帝退位的次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人选。
袁世凯是中外公认的中国此时所需要的强人。3天后,临时参议院以全票选举袁世凯为统一后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共和国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国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内阁承担行政责任,对国会负责,总统乃虚权元首。
4月初,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大家都畅出了口气:革命,终于成功了!革命党的历史使命,终于完成了!
黄兴这些党内先进,也不过30多岁的年纪,都在谈论“功成身退”之事。
不满25岁的蒋介石,也蓄了胡须,深居简出中,继续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
蒋介石也很关注同盟会领袖人物的去向。
孙中山辞职后,移居上海。
黄兴为南京留守,负责遣散南方的军队。
胡汉民辞去总统府秘书长之职,回任广东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