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导言

时间:2013-03-08 11:33   来源:中国台湾网

  蒋中正与冯玉祥

  蒋中正(介石)和冯玉祥(焕章),曾是左右民国政局、极一时风云际会的人物,分别代表中央军(黄埔)、国民军(西北)两军系的领袖。1949年后随国民党来台之西北军故旧,除少数几人留在政治舞台外,多数都过着退隐式的生活。有关西北军的史料,面临被扭曲或湮灭的危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55年成立之初,郭廷以所长别具慧眼,在进行“口述历史”计划时,首先搜集以冯玉祥为中心的西北军史实,对来台之西北军将领,如石敬亭(筱山)、熊斌(哲明)、秦德纯(绍文)、刘景健、孙连仲(仿鲁)等进行访谈,希望在他们的口述中,挖掘出过去未见诸文字的秘闻,抢救一些最珍贵的直接史料。可惜,由于当时政治禁忌太多,被访谈者,语多保留,未能畅所欲言。

  无独有偶,刘绍唐先生在1962年6月创办了《传记文学》杂志后,也有计划的在发掘与西北军有关的史料,对西北军名将的回忆录、传记等不断的刊布,在专书方面,已出版:《秦德纯回忆录》、《刘汝明回忆录》、《张上将自忠画传》、《宋哲元与七七抗战》、《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冯玉祥传》、《西北从军记》等;又发表了很多篇有关将领的传记,如:赵登禹(舜诚)、佟麟阁(捷三)、鹿钟麟(瑞伯)、韩复榘(向方)、石友三(汉章)、张之江(紫岷)等,保存下许多珍贵纪录。

  民国初年,军阀及政客结拜的风气甚盛,要皆基于本身一时之利害而订交,故反目成仇者,屡见不鲜,蒋介石、冯玉祥二人也未能例外。蒋介石拉拢冯玉祥为其消除异己,完成统一大业;冯玉祥则借重蒋介石的势力来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地盘;可以说是各有所图。他们自1928年2月18日在郑州换帖,到1948年8月31日(或作9月1日)冯玉祥在黑海敖德萨(Odessa)港附近俄轮“胜利(Pobeda)号”上,以放映电影起火而被焚死,二人“异姓兄弟”的关系,维持了二十年又六个多月。在这二十多年中,他们二人,时而兵戎相见,时而握手言和,反覆较量,可以说恩怨一直不断,最后终于分道扬镳,彻底决裂,盟兄成了反蒋的急先锋。

  绍唐社长深感蒋介石、冯玉祥二人之分分合合,影响民国政局至大,有意辑录两人公私来往函电,酌加注释,除将已搜存者先在《传记文学》发表,并吁请读者、专家就所藏所见者予以增补;俟搜集有相当篇幅后,再编为专书,当为民国史上一项重要史料。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奉邀参与此项工作。兹先就蒋介石、冯玉祥二人交往的大概情形,作一简要说明,供作参考。

  蒋冯的崛起

  孙中山先生为建立革命武力,于1924年6月成立黄埔军官学校,以蒋介石任校长。同年10月,军校学生平定广州商团事变,开始崭露头角。1925年2月,蒋介石率军校教导团及粤军第一次东征,连战皆捷;6月,讨平杨希闵、刘震寰之叛,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在广州既能控制局势,乃于7月1日取消大本营,成立国民政府,下设有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及汪兆铭(精卫)、谭延闿(祖安)、胡汉民(展堂)等八人为委员。为统一军政,各军改称国民革命军。8月,党军改为第一军,以蒋介石为军长。自此奠下其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地位。

  冯玉祥出身行伍,以治兵甚严而闻名;惟性多疑善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事爆发,冯玉祥以直系部将,率所部自古北口班师回京,与老同盟会员胡景翼(笠僧)、孙岳(禹行)两军会合,号国民一、二、三军,趁机倒戈,反吴佩孚(子玉),发动“首都革命”。从此,国民军则成为新兴崛起之独立军系。1925年1月,冯玉祥专任西北边防督办,将国民一军各部统辖于西北边防督办署,改称为暂编西北陆军,取消国民军名称,以后即称“西北军”。

  “首都革命”后,冯玉祥依照与胡、孙之约定,电请中山先生北上解决国是,并联合奉系拥段祺瑞再起为临时执政。未几,以争地盘故,又展开新的权力斗争:先是直系与国民二、三军联合讨奉,冯玉祥之国民一军则暗联郭松龄叛张作霖,激怒奉系,因演成直奉弃嫌修好,联合讨冯。冯玉祥一举树立直奉两大强敌,又因处置直隶地盘问题,内部也发生了意见,遂于1926年1月1日通电下野,只身经外蒙赴俄乞援,并与南方之国民政府互通款曲。1月25日,蒋介石与汪精卫曾联名电劝冯玉祥,谓“时事多艰,请消退隐。” 

  南北呼应 互蒙其利

  1926年初,由于奉直在华北夹击国民军,定要将其打倒;蒋介石认为国民军被打倒后,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国民革命军,乃于2月24日提议早定北伐大计、应援西北国民军案。3月31日及4月2日,冯玉祥之代表、前同盟会员马伯援到广州,分谒代理国府主席谭延闿及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谓国民军必与国民党合作、解决国事。翌日,蒋介石即上书国民党中央,请整军肃党,准备北伐。他认为:国民军退出京津、尚未被完全消灭前,英、日两国必协定以奉军对西北之国民军,以吴佩孚对南方之广东革命军;故应联络国民军,使其退守西北,保留固有之势力;并于三个月内出兵北伐,在吴之势力尚未充足之际,一举而占领武汉。4月10日,国民政府委员会致函冯玉祥,谓决积极筹备北伐,期会师中原,共定国难。4月15日,国民军由北京退往南口。4月30日,蒋介石又与中央执监委会商北伐计划,主联合冯、阎(锡山)以牵制奉军。6月3日,蒋介石电邀冯玉祥来粤共筹大计。6月11日,冯玉祥复电谓:“我救国军队非会师武汉,不能达救国之目的。”即派李鸣钟(晓东)、刘骥(菊村)全权赴粤会商。 此前,冯玉祥已与国民党人多有往来,但与蒋介石之互通函电,可能自此始。6月5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于7月9日就职,即誓师北伐。从此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北方的军阀混战之际,国民党在广东趁机发展。蒋介石誓师北伐时,国民军正与奉直联军酣战,尤以南口之役,至为酷烈,吴佩孚的大部分精锐,被吸引、牵制在北方,削弱了两湖的防御力量,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北伐军因得势如破竹向北推进。蒋介石心存感激,后在国民军联军南口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中致词时说:

  当革命军自粤出发,未几下桂趋湘。彼时正西北革命同志与反革命者激战南口。赖诸烈士之牺牲,直军不能南下守鄂,北伐军遂长驱北上,冲破长(沙)岳(阳)。后日西北同志,虽退绥(远)甘(肃),而北伐大军,已以破竹之势,消灭反动势力,建立政府于武汉。是北伐成功,多赖南口死难烈士;革命同志,幸勿忘之也。 

  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蒋介石如约于7月出师北伐,克湘、鄂,围武昌,迫吴于8月移兵南援,与北伐军相持于武胜关,因此得解国民军之难。冯玉祥也曾表达过感激之意:

  回想客岁蒋总司令介石同志,不避劳苦,决心北伐,故能得今日革命伟业,不但救军阀虐待下之民众,亦且救我西北军。 

  双方在战略上的密切配合,收到了互蒙其利的效果。 

编辑:杨旋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