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四、李培基落选案

时间:2012-10-23 16:12   来源:济南时报

  四、李培基落选案

  蒋先生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日上午就任“总统”的,次日,即五月二十一日清晨,当陈立夫面报蒋先生在当天下午的党籍“立委”假投票中张群将要落榜时,蒋先生大怒,声称若然他将要“下野”。在他就任后的第二天,他就说要“下野”了,当是气话。

  五月二十四日翁文灏出线后,政争结束,蒋先生的日记里就暂时不再提起“下野”了,到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月间蒋先生又在日记里常常提起“下野”起来的。

  这前后六个月的差别甚大,在一九四八年五月间,国共尚在东北交战,可是到了十一、十二月间,东北、山东已为中国共产党所占领,华北已告不稳,而且此时“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接近尾声,国民党军队败相已露。更有进者,翁内阁的金圆券币制改革已全面失败,造成了金融及经济的大崩溃。

  因之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孙科即将“组阁”之际,蒋先生又在考虑“下野”,而此时发生了两件大事,促成了他之毅然求去:一件是由“华中剿匪总司令”,桂系的白崇禧将军领头的逼宫,此是为了拥戴桂系首领、“副总统”李宗仁将军之继位。另一件则是国民党中央所提名的新任“立法院长”李培基之意外落选。

  “白案”为世所众知,至于“李案”则甚少人注意及此,而在细查蒋先生日记之后,我发觉此事实为促成蒋先生决心“下野”的原因之一。

  当孙科由“立法院长”改任“行政院长”时,因之而起的人事变动有三,即:

  (一)新任的“立法院长”人选。

  (二)原任“立法院副院长”陈立夫的职位是否因之更动?

  (三)新任的“行政院副院长”人选。

  孙科最初属意的“行政院副院长”人选为张治中(文白)将军,张氏属于“政学系”,为美国及中国共产党方面都能接受的国民党政府重臣。张将军本人对此新职则十分犹疑,而蒋先生在十二月八日的日记中说:

  与岳军、文白商谈哲生态度,及其组阁之利害得失甚详,属文白接受其副院长之要求。

  此时“徐蚌会战”已近尾声,国民党军队败迹已露,而美国的态度是要逼蒋先生退位,因之孙科的态度也改趋消极。

  到了十二月中旬,孙科改变心意,愿意组阁,可是改为要求吴铁城出任新阁的“副院长”。起初吴先生并不愿意,蒋先生十二月十九日的日记说:

  岳军与铁城来谈,协助哲生组阁事,铁城绝不愿任其副院长,则难以组阁矣。

  此处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蒋先生会说难以“组阁”呢?当时共军渡江已不可免,国民党政府只有退守西北、西南与东南,此时浮上台面的方面重镇将是:

  1. 西北——张治中(文白),属于“政学系”。

  2. 西南——张群(岳军),属于“政学系”。

  3. 东南——台湾与福建为陈诚(辞修),属于“三青团派”。

  两广则为粤系与桂系。

  其中张治中与张群皆属“政学系”,而孙科则代表两广,尤其是“粤系”。亦即除了各省的地方豪强之外,“中央”将是粤(孙科)、桂(李宗仁)与“政学系”共同合作的局面,因之亟须“政学系”参与“新内阁”。在张治中与张群即将分别外放去坐镇西北与西南之际,“政学系”乃共推吴铁城出任副“阁揆”,可是届至十二月十九日,吴铁城仍无此意愿,蒋先生乃有难“组阁”之叹也。

  到了第二天,即十二月二十日,蒋先生日记说:

  朝课后,约见亮畴与铁城,谈协助哲生组阁事,铁城据然允任其副院长,私心为之一 慰。

  按,王宠惠(亮畴)先生时任“司法院长”。又此处蒋先生写的“据”然,当是“居”然之笔误。

  至此新阁的“行政院副院长”之人选乃告底定,亦因之影响到陈立夫先生的出处。在孙科即将“组阁”之时,“立法院长”必须另推人选,陈立夫身为“副院长”,是当然的候选人之一。可是蒋先生另有打算,十一月三十日蒋先生日记说:

  ??  昨午与立夫谈立法院长事,劝其不宜竞选也。

  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日记说:

  召见薛笃弼、陈立夫商定李培基为立法院长候选人,十时召开中常会与政治会议,通过行政院各部会长人选。

  此即因为陈立夫在此时答应入阁,故在三人小组会议后,即可底定行政院之人事案也。同一天日记:

  正午约岳军、礼卿来,谈白崇禧派人来告,属其二人劝告余从速下台,否则后悔莫及。

  此是白崇禧以“华中剿匪总司令”之身份,坐镇华中武汉三镇,号称拥兵六十万,乘着徐蚌战役蒋先生的嫡系大败,折损了三十多个师之危机,采取兵谏,逼蒋“下野”之始。此处之岳军为张群,礼卿为吴忠信,两位皆是与白崇禧有私交的蒋先生亲信,所以白氏请他们代向蒋先生传话了。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徐蚌会战结束,国民党军队败绩。一月二十二日,北平易帜、和平解放(按:傅作义部队于二十二日出城,接受改编,三十一日解放军入城接管)。一月二十一日蒋中正引退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将军代理“总统”,此距白崇禧发动兵谏之始,为时大约一个月。

  在此一个月中,除了“桂系”发动了前后几波倒蒋活动之外,另有一件事牵涉到蒋中正与陈立夫之间,即李培基落选之事,此也是促成蒋先生引退的原因之一。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国民党中央提名李培基之后,“立法院”中的“三青团派”即发出反对之声浪,蒋先生二十三日之日记说:

  昨日最复杂困难之问题,即立法正副院长人选提名问题,忽于五分钟解决。

  前一天决定了“立法院长”提名李培基,而原来的“副院长”陈立夫入阁为孙“内阁”之“政务委员”,因而辞去“立委”,所以蒋先生乃有如释重负之感了。

  此即赵宝熙先生所引陈立夫后来在纽约所说的,因为孙“内阁”之新任“副院长”吴铁城之坚邀,彼乃允许出任“政务委员”,当是事实。在十二月二十日吴铁城方才答允自己出任“副院长”,而在两天后,即二十二日陈立夫随之入阁,因而使蒋先生解决了他心中的一个难题。即在孙科卸任“立法院长”后,蒋先生既然不愿意陈立夫继任,则在新“院长”就任时,如何安排原任“副院长”陈立夫之出处呢?若让他留在“立法院”,则使其屈居新人之下,是不合官场的政治伦理也。

  可是接着发生的问题是,李培基既不属于“CC”,也不属于“团派”,而是属于阎锡山的派系,因之他的出线引起了蒋先生嫡系的反对。

  为什么我有此判断呢?因为:

  (一)在决定提名李培基的小组会议里,出席者三人,即蒋中正、陈立夫与薛笃弼。蒋与陈在场是合理的,为什么会有薛先生在场,反而李培基本人不在场呢?薛笃弼是阎锡山的心腹,曾任内政部长。此即在东北、山东已失,华北不稳之时,蒋先生已考虑到整个北方必须借重山西的阎锡山,要拉住他,不使他投中国共产党,乃把“立法院长”给了他属下的李培基。而且从李氏本人缺席去看,那一天他可能并不在南京。

  (二)在中央提名李培基后,陈立夫领导的“CC”不便公开反对。这是因为三人小组在做决定时,陈立夫是出席在场的,因此乃由“团派”出面唱反调了。可是如果“CC”支持“中央”,则“团派”当然不成气候也。

  因此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蒋先生接着写道: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