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80后的童年回忆
第三节、【住】童年的居住
宜室宜居质朴实用
“一排小平房,住着我和你,一块儿做游戏,一起上学去……”童年的歌谣总是能让人回忆起许多往事。童年没有高高在上的高楼大厦,没有望而生畏的房价,没有层出不穷的入室偷窃、拐卖小孩事件。人人居有其所,邻里和睦,家长里短,其乐融融。除了没有华丽的装潢和冒着冷气的空调,冬暖夏凉的老房子里还是颇有陈香。
无论是生在城市,还是长在农村的80后,童年的居住环境都充满人情味,抬脚就可以跑到院子里,围着邻居的饭桌像自家人一样夹菜不生分,有凉风吹过的夏夜坐着摇椅在天井边看大人们摇着蒲扇聊着天,躺在石凳上一动不动看漫天繁星,那么亲切、温和、写意。
一、★建筑
从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住房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别具特色的建筑和民居,一样的是,老房子总有孩子的欢声笑语,也都记载着大人们的童年记忆。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我们选择它,或许能够略为代表北方的居住环境。四合院是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在一起,成“口”字型结构,一般依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养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也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地方。
四合院当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意义,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四合院最大的意义在于宽敞,方便,出门就是胡同,喊一声就会有无数小伙伴聚拢过来,不玩到天黑不回家。如果妈妈做好了晚饭,只消倚在门口,对着胡同叫一声:“回家吃饭——”,不一会儿就会有一个泥猴一样的小身影跑过来,钻进门里,就听见妈妈爱怜地斥责声:“洗手去洗手去,洗干净再吃饭……”
傍晚昏黄的路灯下,胡同里充斥着饭香。一个温馨的夜晚就这样平淡无奇的开始。现在,胡同里的四合院一天天减少,价格却水涨船高,一套四合院可以卖到上亿元。许多人卖掉了四合院搬进楼房,从此不用再烧煤,不用再去公共厕所,从此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孩子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四合院成了有钱人的奢侈品,与童年的笑声渐行渐远。
80后已经为人父母,当自己孩子的童年几乎约等于电脑和学习班时,是否你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悲哀与无奈呢。
☆上海石库门
如果说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代表,那么石库门就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也略能代表南北衔接的江南一带居住印象。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的上海,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着建筑艺术的风采。漫步在大街小巷,独具神韵的上海老房子在岁月中屹立不倒,就是石库门。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广州骑楼
骑楼可能是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南方传统的民居。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楼顶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骑楼的起源最早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南方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建造了适合随时避雨又能商业经营的楼房。
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广州骑楼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小时候南方阵雨多,有时在外面闲逛,突然就会碰到大雨倾盆,这时最便捷的方式就躲到骑楼下,一边躲雨还能一边游乐、购物。粗大的梁柱,长长的吊扇,铺满阶砖的路面,骑楼下孩子们左闪右闪地钻过一堵一堵的人墙,穿过一栋一栋的屋子。任凭雨水在路上滴答不停,骑楼里小贩照常摊开他成堆的货品,周围绕着一群或蹲或站的顾客。等一会儿雨停了,孩子们又蹦蹦跳跳跑出来嬉戏,太阳出来晒着了又“躲进骑楼成一统”。孩子会拍手念着,“落雨,无有洗(使)惊,有骑楼;出太阳,无有洗(使)惊too,有骑楼。”
骑楼在广东、福建、海南、香港等岭南地区广为流行,在整个南方地区至今也可以见到许多相似的建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