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二节、【食】童年的零食

时间:2011-01-12 10:33   来源:中国台湾网

  第二章、80后的童年回忆

  第二节、【食】童年的零食

  童年味道 甜蜜物语

  2010年西安街头现80后零食小铺,放眼望去琳琅满目,仔细一看全都是80后小时候专有的零食。卜卜星8角一袋、杏肉5角两袋、泡泡胶5角一整包,还有粘牙糖、不老林、跳跳糖,虽然价钱比20年前略微上调,但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味道让很多80后触景生情。

  零食是在市场经济萌芽期闯入80后的小世界,曾让80后的童年回味无穷。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孩子们吃的东西越来越高档,那些曾经的零食可以说在市场上已经绝迹多年。该零食小铺老板专门从全国各地的厂家批发,还特地订购了很多早就不生产的产品。这些20年前的零食重现街头,其简陋的包装和单纯的味道与今日精美可口的零食相比逊色不少,但是这个零食小铺的生意却格外火爆。或许如该店老板所说,买卖的不是零食,是回忆。回忆的是校门口的小卖部、是课间悄悄咀嚼的蚕豆、是回家路上的“吹糖人”、是童年甜蜜的生活味道。



  一、★童年以“零食“为天

  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刚刚推广,人们温饱不济,街上做生意的小摊小贩数量屈指可数。直到80年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正式提出,从商的人才增多,农村中不少人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做起小生意,市场上的商品也日益丰富。除了日常三餐的主食充足之外,各种零食也不再是“奢侈品”,而是随着市场经济走入寻常人家。80后的童年也得以“零食”为天,大白兔奶糖、北洋洋汽水、金币巧克力、小熊饼干……各种有“品牌”的零食构成了童年甜蜜的味道。

  ☆小卖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体制逐渐灵活,原来以单一形式存在的百货商场和供销社供不应求,无法适应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时候,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小卖部。小卖部一般设在城市内的社区和农村的繁华地段,主营生活日用商品,有着经营成本小、规模小、商品种类少、分布广等特点。而在80后的童年记忆里,小卖部是零食店的代名词。

  当年主营零食的小卖部大多开在学校周围,而且还不止一个,经常好几个小卖部挨着。也有不少小卖部零散地开在小区街道里。当时,一般是住在小区一层的某户人家会从窗子外面开一道门,下面是砖块儿铺成的台阶,玻璃窗不是很透明,窗边贴着各种零食包装袋。窄小的小卖部里总是井井有条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陈旧的冰箱外表贴满各种冰棍包装纸。

  每到放学的时间,小卖部门口总是人流如织。美食诱惑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难抵挡的,小脚丫总是不由自主地噔噔噔往小卖部方向蹭去,然后踮着脚尖,稚声稚气地说“我要一包华华丹”、“给我一根棒棒糖!”、“我要大头娃娃雪糕,要最冰的!”……这个时候小卖部的阿姨都会爽朗地应道,“来了,马上!”拿到零食的孩子们直接就拆开包装开吃了,一边腮帮子鼓鼓的和同伴聊天,一边蹦蹦跳跳地往回家路上赶。这是过去每天都要重复着的事情,比每天上学放学还固定。

  近几年,市场商品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实体小卖部逐渐被应运而生的大小超市所取代。但是,小卖部没有就此消化,反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小卖部被搬上了网络,许多80后在网上当起“小老板”,经营起“网络小卖部”。

  ☆零钱存钱罐

  不管是超市还是小卖部,买零食都需要钱。孩子们都没有收入,买东西的钱都是来自家长给的零花钱,一般都是小面值的钱币。而只要拿到钱,孩子们基本上都会用来买零食,也有存起来的。

  当年家长为了鼓励孩子们存钱,还会给买一个存钱罐。当时孩子们大都有一个存钱罐,小猪存钱罐、洋娃娃存钱罐、熊猫存钱罐……各种款式的存钱罐都会有自己的“粉丝”。每次听着硬币落入钱罐肚子里,仿佛是一颗糖落入自己的肚子里,讨人喜欢。孩子们在家最喜欢玩的一件事就是抱着存钱罐摇晃,叮叮当当的声音,像音乐一样清脆悦耳。每次存钱罐存的钱多了,有客人来的时候,还会拿出来炫耀一下。

  不过,当年的存钱罐里打开的都是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角、分零钱,偶尔有一块钱的“巨款”。尽管如此,当年人民币可比现在值钱多了。一元钱可以买好多零食。现在,可能要一百元钱才能买到“好多零食”。 在80后的童年岁月,一分钱可以买一颗甜甜的糖。两分钱可以买一个馒头,三分钱可以买一支冰棒,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个作业本,十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盒漂亮的十二色蜡笔。记得当年有一首歌这么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人民警察叔叔手里边……”从歌词里就可以看到,一分钱在当年还是比较珍贵。而现在,别说一分钱几乎绝迹,即使人们在路上有幸看到一分钱,相信也很少有人会去弯腰捡起,更不可能交到警察叔叔手上了。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