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衣】童年的服饰
时间:2011-01-12 10: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第二章、80后的童年回忆
第一节、【衣】童年的服饰
白衣胜雪别样时尚
“有华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民族中“华夏”二字正是从服装和礼仪中提练出来,由此可见服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衣食住行也是衣排头,回忆童年“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们首先要介绍“衣”。它代表了80后白衣飘飘的年代,让回忆更加立体形象。
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当我们翻箱倒柜,褶皱的衣物从尘封的箱子里被拉起身,在衣袂飘过时闻到了一股怀念的味道,那是十几年前的气息……
一、★衣料类
☆的确良
的确良,二十年前最流行的面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涤纶”。的确良做的衣物耐磨、不走样,容易洗、干得快。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对它再熟悉不过,挺刮滑爽,耐穿易干,不用烫,颜色艳,不退色,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中国人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的确良在那个年代是精致生活的标志。二十年前的男孩子,标准的形象是脚踏一双白球鞋,穿条蓝布裤,套件缎面般软滑的“的确良”。如果再理个板寸往街边上一站,就是彻头彻尾的“酷哥”一个,保准让现在赶时髦的年轻人无法盗版。
而当时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女孩儿家,自然也不甘寂寞,她们穿红蓝的碎花长裙,边角上还小心翼翼地打了褶。而最会装扮的姑娘则穿质地也是“的确良”的白裙子,为防止走光,她们又套上一层衬裙,走起路来裙角飞扬,真的是仪态万方。
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良”裙子,不亚于现在一只限量版卡地亚手镯,女人们会经常把“的确良”衣服拿出来,在邻居面前摆弄,显示男人对她的关心。除了赶时髦之外,这种布料风靡背后,是百姓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对美的需求。
关于的确良这种布料在中国受到的追捧,有一个段子可以说明问题:话说当年四川很缺的确良,一个小伙子一天看见大街上卖的确良布,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为难,售货员说:“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谁要?”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回家只好做了条内裤。他心想:“这多冤呀,谁知道我也穿了的确良啊?”就干脆在外裤上做了个牌子,上书“内有的确良”。一日内急,就找到个公用厕所,将牌子先解下来挂在门上,出来的时候,发现厕所外排成长龙,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
眼下,你随便走进哪一家商场、布店,都会为那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布料而叹服,真是万紫千红、眼花缭乱。“的确良”成为了那一代人难以忘怀的一段回忆,这种特殊的感情也是今天的孩子所难以体会的。
☆马海毛
马海毛,当年刮起编织风的纺织原料。它的原意是安哥拉山羊毛,意为“最好的毛”,是一种高级的动物纤维纺织品原料。海毛的外观形态与绵羊毛相类似,具有天然闪亮色泽与蚕丝般的光泽。强度高,具有较好的回弹性和耐磨性。不易起球,易清洁洗涤。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马海毛风靡一时,走在街头,无论老人、孩子,都穿着蓬松、鲜亮的马海毛毛衣。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那样的风情。那个时候街头巷尾都是贩卖马海毛毛线的商贩,女同事间交流的话题都是马海毛,几乎每个女人的包里都装着毛活儿——原料当然也是马海毛。
实际上,当时流行的那种有着长长毛绒,看起来十分蓬松的叫做马海毛的面料,并不是真正的安哥拉山羊毛,而是一种特殊的腈纶线制成的毛线,看起来与真正的马海毛一模一样,价格也不便宜。虽然一斤马海毛毛线的售价几乎相当于一个女工的月工资,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为了搭上这趟流行的班车,节衣缩食也在所不惜。
马海毛和其他毛线不一样,其多出的纤维比较长,如果卷成毛线团,长长的纤维就会缠在一起。于是,大家就都把马海毛缠成一个个扁扁的圆盘形,一斤毛线一般能缠两盘。单位里很多女士的包里都会放上一盘马海毛线,上下班的路上、午休时间……只要一得空闲,人们就会拿出包里的毛线编织,这几乎成了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至今,许多农村80后的母亲、祖母还会编织马海毛。
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有一件心爱的马海毛外套呢?是不是穿上它,你就觉得自己格外漂亮格外神气,是小朋友们最羡慕的人?那时候,大街上,画报上随处可见脸上两大团腮红,身上穿着马海毛蝙蝠衫的明星照片,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就是个大明星呢?
那是个神奇的年代,人们对于美的认识还停留在趋同的阶段。那流行的马海毛,就有那么一种魅力,让人们不辞辛苦、废寝忘食地用那些粗粗的棒棒针一点点织出最美的花色,也织出对美丽的渴望。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