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 亚历山大蒲柏
蒲柏有着一副刚毅而倔强的面孔,尤其是下巴和眼眶,轮廓清晰,是诗人中的美男子。他的批判与讽刺手法可谓是炉火纯青,但像上述那样直言滔滔的语句在他的作品里却是极少见到的。将一位伟大的讽刺主义诗人逼到不得不直言咒骂方能一泄愤恨的地步,说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一定有过那么一段时期,社会处于一种非常糟糕的状态,而且这种糟糕的状态一定不会是战争或是政治的暴力,因为像蒲柏这样的家伙还能发出咒骂的声音。
事实上在17—18世纪,欧洲经济就像一台极其强大但又极不稳定的发动机,强大的动力伴随着剧烈的震荡,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同时,亦使社会体系产生了过去所没有的动荡与不安。
公元1602年的3月20日,这一天不仅对于荷兰人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时标志着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联合东印度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在之后的历史上,凡是竖起“东印度公司”这块招牌的国家,都可以被统一归称为欧洲列强。它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发行上市股票的公司。
贸易的本质是供需,有人买,就有人卖,然而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对于需求量越大的商品,往往供货商(包括销售机构与个体商人)的数量与之成反比。这种情况在后来被称之为“垄断”。当时的市场垄断行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体方式有三种:
1.政府许可下的有特权的民间经营机构;
2.政府完全独断独揽的行业;
3.民间经营机构或个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发形成的利益联盟。
荷兰东印度公司属于上述第1类,是一家明显带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垄断企业,当时的荷兰政府将这家公司定义为: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但与后来发展出的国营企业所不同的是,东印度公司基本上属于自负盈亏,虽然在税收和特权方面,政府给予了它极大的惠政,但政府并没有承担公司亏损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来,就等于将一群饥饿无比的狼放出了笼子,任由他们去劫掠财货,所谓的惠政从某种意义上讲亦可以说是给予其自由化发展的空间。
到了160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运转了足足4年,但它却并没有如荷兰人所期望的那样,向东方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以及垄断东方贸易,虽然每年派出50队商船的数量,高过葡萄牙和西班牙船队数量的总和,但在真正的殖民地贸易上,东印度公司却无法更进一步。这时候,为了使公司的实力能够强大到与列强们争夺殖民地贸易,有人想出了一个点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创新计划,可以说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计划的大致意思是:以东印度公司本身作为担保,以公司未来的盈利为诱饵,将公司股份以证券的方式记名出售。从这一刻起,股票诞生了。
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一经开售,就吸引了大量买主,这主要是因为东印度公司过去4年里的海上贸易给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所以荷兰人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十分看好。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则要回溯到1583年,英国北航寻找中国失败却意外与俄罗斯形成了通商往来的消息传到了荷兰人耳朵里。荷兰当即成立了“荷兰白海商业公司”,并委托一个叫布鲁内尔的人管理经营,但之后的数次出航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0年后,1596年的5月10日,三艘商船再次出海,试图开辟到东方的北航线,船长名叫威廉巴伦支,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北航,也是最后一次。
船队越过新地岛之后,由于对北极的地理情况不熟悉,结果误入了一片浮冰区,船只与浮冰激烈冲撞并搁浅,最后威廉巴伦支带领着水手们不得不在北极零下40°的冰雪天气中越冬。到了第二年春天,当船队整修后再次破冰驶入水域时,已经有8个水手死去了,船长本人也患上了重病,船队最终在新地岛被俄罗斯人救了下来,但船长威廉巴伦支还是死在了那片冰天雪地里,据说他的尸体后来被人在一块浮冰上找到。
威廉巴伦支的故事的确十分凄惨,但这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即使放在今天,这件事情仍然会令大多数人感到非常难以置信,威廉巴伦支和他的水手们在零下40°的严寒中坚守了8个月。最后包括他本人在内死了9个成员,但他们始终没有碰船上的任何东西,因为那些货物是别人托付给他们的,而里面正好有他们最需要的食品和纺织品。正是巴伦支和他的船员们以生命换得的这种信誉,斩除了荷兰商业道路上的荆棘,让每一个荷兰人包括许多外国人对荷兰的商业信用有了极大的信心。
通过股票的记名出售,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募集了大量的现金,并将这笔钱投入到扩大殖民地贸易的计划里。当时荷兰政府给了东印度公司两项非常重要的特权:对外协商签订条约权和发动战争权。这样一来,东印度公司在海外就可以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方式运作,这是荷兰重商主义下的产物。世界历史上,也仅仅只有荷兰人敢于给一个商业公司赋予如此重大的权力。而作为回报,荷兰政府给予的特权被折合成25000荷兰盾购买了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这让全国老百姓都为之疯狂,一时间人们争相购买,据说就连阿姆斯特丹市长家的女仆也买了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资金是筹集到了,但随之又出现了一个不算太大的麻烦。因为开拓海外贸易市场本身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主要是在于盈利周期的不确定,也就是说东印度公司无法确定能够在单位时间内给股民分红。
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公司还没有在殖民地打下坚实的贸易基础,如果按年分红,很难讲会不会有稳定的盈利来回馈股民。这时候一群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一个交易所,并对原本的记名股票规则做了修改。
新交易规则规定,记名股票可以通过交易所进行记名转让,简单的讲就是,假设A君今天买了10股东印度公司股票,每股价值10盾,第二天A君出于某种理由不想继续持有这些股票了,那么他就可以去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将这些股票卖掉。在这个游戏里,东印度公司要做的仅仅是让自己的股票能够在交易所里被卖掉,这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不出现对公司有负面影响的坏事,那么以政府背景作为保护伞,公司的信用就可以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状态,这样就不会出现大量抛售股票的情况。
此后的整整10年里,荷兰东印度公司没有给股民分过一次红利,但由于交易所的存在加上公司、政府两方面强力维持着公司的信誉不受损害,让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安然走过了这10个春秋。在这期间,几乎没有一个股民抱怨政府以及东印度公司。随着交易所日趋成熟,股票的行情每天都在变化。A君上周购买的10股价值100盾的股票,到了这周就已经涨到了120盾,但亦有相反的情况出现,例如在股票价格一路上涨的时候,某君突然跑到交易所发布一个消息或者造谣出一个消息,诋毁东印度公司的信誉,这样一来大家就会争相抛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此时,荷兰政府就会出面辟谣,然后股价便会顺势回升,而当初低价抛售的股民就会捶胸顿足。
当荷兰的股票交易所成立几年之后,一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这是一个连当时政府最高级的顾问都一时间百思不解的事情,那就是:金银与货币比价在政府降低干预程度的情况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货币小幅度的稳定贬值;国民收入逐年稳定增加。这里将其归纳为“三项稳定”。
出现“三项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由于股票交易所的成立,过去那些在金银以及货币上做投机买卖的投机商们转而从事股票投机。股票投机对于他们而言既有利可图,又规避了货币和贵金属投机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
2.荷兰政府为了解决股票交易中现金交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烦恼,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促使该银行成立的还有许多基本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贸易的不断增长,贸易的逐渐巨额化)。由荷兰人经营的这家银行做生意的方式与同时期的欧洲各国略显不同,他们既与自己人合作,同时又可以接受与任何外国人的合作,甚至与荷兰开战的国家亦可以合作。敌国的商人和百姓可以自由地在荷兰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并与荷兰人同时享有各项服务。由于有巴伦支所创造出的信誉神话在前,各国储户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利益会蒙受损失。在银行不披露准备金数据的情况下,人们依然放心地将自己的钱放进荷兰人的腰包,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
3.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贸易取得节节胜利,贸易船队数量不断增加,在给荷兰带来丰厚物资的同时,也让股票市场的信心空前高涨。更多的投机商放弃了古老的货币把戏,纷纷奔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推动荷兰走向强盛的并非强大的军队炮舰,而是一种新的、过去从未有过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贸易流通量最大化,同时也让贸易流通速度最快化。而隐藏在这种模式背后的,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资本主义”。
当时的荷兰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可以说是最纯粹的资本主义,它在资本运作的方式上史无前例地摆脱了政治、宗教、民族等宏观主义的框架,但在根本利益上却又有着牢不可破的利己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让这个长期靠卖鱼为生、遍地沼泽、寡农业、无工业的国家成为了当时世界的超级霸权。
下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英国。17世纪,英国是“三十年战争”①的参战国,之后又经历了由自封护国公的克伦威尔扛大旗的皇权内战,紧接着是“英荷战争①”,打完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同法国开战。对这些战争本身,我们不需要作理会,它只是个背景,问题是这种打法,钱从哪里来?
17世纪末,英国货币体系迎来了自格雷欣改革之后的第一波动荡,战争开支基本上绑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正在将这个国家拖入深渊。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继续打下去,先不论国家经济能否支持得住,财政与军费已经成了燃眉之急。正当统治层为此愁眉苦脸之际,一个比较聪明的家伙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国家可以利用债券来募资。
当时,由于政府在战争上表现出的不顾民间疾苦的姿态,导致政府信用大打折扣,老百姓根本不买这个账,原本的债券都卖不出去,再增发新债券,纯粹是浪费纸。面对国王的叹息和摇头,这个家伙并没有退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讲给国王听,国王听了之后两眼放光,心想这也可以?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之后皇家开会讨论,决定发行一种债券,以国家税收作为付息的担保,并附加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信誉来辅助债券的信用链条,这种债券在发行后为了显示它和普通国债的区别,在样式设计上给它加了一圈金边,著名的“金边债券”②就是这样来的。
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人们对当时的“金边债券”的认知程度都略显不足,因为人们过度地将重心放在了对这种债券的信用评估上,而忽略了当时债券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这种“良苦用心”体现在债券发行的方式上,政府既没有严格地规定以记名债券的方式发行,也没有明确规定以上市债券的方式发行。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发行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英国政府并非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因为当时有英国顾问的成员曾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探取情报并学习金融知识,这就说明英国政府不太可能忽视债券发行方式的问题,故意为之似乎更接近于事情的真相。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很简单:当政府将债券信用提高但发行方式却没有做出严格规定时,债券交易中的投机空间就会增大。第一批人买到之后,由于政府的不断宣传鼓励,当大众对债券利息的期望值上升之后,在购入时的成本价上添加一个合理的溢价就可以轻易转手。这样一来,原本的中长期国债流入市场之后,在短期内就会不断被炒高,在一个单位周期内价格被炒得越高,说明它的上涨幅度越大,老百姓通常不会意识到背后的庄家,只会简单地认为这玩意儿升值够快,这种时候,政府发行第二批债券的话,就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募集到一大笔款项。
到这里,相信会有不少人提出一个疑问:如果到时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那该怎么办?这的确一个大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终极问题。其实他们有的是办法,因为17世纪的欧洲在金融操作手段上与中世纪之前完全是两种水平,这种水平的差距在风险评估的手法上就可以明显体现出来。相信当时的英国政府一定做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内容结构大致如下:
假设今年一年里,政府为了打仗而发行的债券年回报率是5%,债券总面值占当时财政年收入的50%,这笔债券以十年为限。第一,如果每年偿还一次利息,那么利息始终按最初本利计算;第二,如果10年期一次偿还本息,则按复利计算。现在有30%的债券以第第二种方式进行偿还,70%以第一种方式进行偿还,试问在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小于等于1%的情况下,如何做到10年后清偿债务?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数字游戏。你可以将其中任何一个参数换掉,代入自己的数字进行计算,如果你能够从中求出解,那么自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无解的,因为债券本身必定存在着某种欺骗性掠夺。对于英国的皇家经济学家来说,如何在无解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它有解,这就是财务顾问们的使命。
事实上,完成这项使命的难易程度并非取决于命题求解的可能性,而是在于求解过程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破格求解。当货币为政府所掌控的时候,政府如果对自己发行的债券的偿还力出现不足,那么完全可以依赖货币的力量解决问题,制造通胀便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