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迦托-奥义书》
经济体系里一旦出现新的市场,不管它是以何种方式诞生,也不管它是以何种形态存在,都会随之酝酿出一个悲剧,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悲剧会不断地被重复。这个规律对所有的贸易市场、货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都很适用,因为“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而人人都渴望自己能够得救。
自人类形成社会体系以来,贫穷就成了一颗无法切除的毒瘤,由于贫穷问题而引发的动荡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之一。为了得到财富,为了摆脱贫穷,人们期盼着救世主的出现,但到最后人们总会发现,这一切并非上帝的恩赐,而是魔鬼的狞笑。
魔鬼的狞笑在欧洲商业革命时期总共出现了10余次,其中有3次在经济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它们分别是“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这3个历史事件长期以来被经济学家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们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泡沫时代”。
荷兰的事件是这样的:1593年,一个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家在奥地利发现了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他感到非常新奇,于是带走了一些它的种子,而后克卢修斯从维也纳辗转到了荷兰,由于荷兰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这种花的生长,在克卢修斯的悉心栽培之下,没多久便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当时有人给它取名叫做“Tuber1d”,它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郁金香。
由于当时郁金香属于稀有花卉,而且开花后的确十分美艳,故而赢得了权贵阶层的青睐,一时间被达官显贵们所追捧。无处不在的投机商目睹这一现象之后,开始了针对郁金香的投机行为。他们先是出高价收购郁金香球茎,然后以更高价格倒卖给宫廷的贵族们。
渐渐地,由这种花所带来的狂热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买卖郁金香的行列里,就连卖鱼和卖菜的贩夫走卒们都参与到了郁金香买卖中去。他们愿意倾家荡产买下一支郁金香球茎,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会出双倍以上的价钱将它买走。
到了1634年,由于大量外国商人听闻荷兰郁金香买卖非常红火,便奔赴荷兰参与到了郁金香投机当中,导致原本已经是天价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再一次飞涨。至此,这场郁金香狂热已经持续了长达30余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为了满足郁金香的狂热交易,专门为此设立了买卖会场。在此后的两年里,一支最普通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涨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仅仅一个月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就成了1668盾,涨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两天后,这支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约等于0.15盾。
1637年2月4日,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是整个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悬案(没有之一)。这天上午,在阿姆斯特丹以及各地的交易所里,郁金香的买卖如往常一样顺利进行着,商人们伸着脖子叫价,买主们从豪华的马车上走下来,看似与往常并无不同。当各种交易正进行着的时候,天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开始将自己的郁金香合同倾售一空,这一刻,郁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被推倒了。随之而来的是所有人争先恐后的开始抛售自己的郁金香合同,因为谁也不想成为最后一个傻瓜。荷兰郁金香的价格市场瞬间跌到冰点,交易所内传出各种歇斯底里的怪声音,整个阿姆斯特丹沉浸在一种末日般的气氛里,郁金香泡沫宣告破灭。同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在哀鸿遍野的情况下终于出面,下令终止所有郁金香合同的买卖。
为什么是合同买卖?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由于郁金香本身属于植物,无论是球茎还是花朵,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土壤而在交易市场供人买卖,它会死亡。所以在实物交易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狂热的炒作,商人们发明了一种用合约取代实物的交易方法,这有点儿像现在的期货合同。A将15朵郁金香花按照时下的价格卖给B,在B确认A的库存属实后,双方签订一份合约,B依照合约付给A15朵花的钱,A在合约上签字证明自己已将花转让给了B,然后B等到价格再次上涨之后,拿着付过钱的合同去找寻下一个买主。大概流程便是如此。
荷兰郁金香事件引发的惨剧绝不亚于华尔街黑色星期一①,许多人因为高价购入郁金香而血本无归,跳河自杀,有人从富翁一夜间变得一贫如洗,沿街乞讨。这种从天堂陡然跌入地狱的转折,给了荷兰一个不小的打击。荷兰的金融业迅速萎靡,商业经济亦开始走下坡路。然而就像一开始所言的那样,这种事情不会因荷兰堕入地狱而告终,恰恰相反,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仅仅是一个开始。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发生于1719年,整件事情是由一个叫做约翰劳的人引起的。对于此君的光荣事迹,后文里会有详细的描述,这里我们的焦点是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与郁金香事件有所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纯粹意义上的交易市场大崩盘,更是一次货币体系大崩溃。法国的股票市值从1719年5月开始持续暴涨,到了1720年的5月,涨幅与13个月前相比约高达20倍,同月开始下跌,持续狂跌13个月,最终股价只有大约13个月前的5%,不得不说,如果将它画出来,将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二次函数,这种极其对称的抛物线式的起落在金融史上还是第一次,且于日后亦不多见。
这是1716年5月的一天,一位名叫约翰劳的人在当时的法国摄政王腓力二世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银行,名字叫做“通用银行”。这家银行除了像荷兰银行那样开展储蓄与贷款业务之外,还有一项独特的功能,那就是发行货币。从这一天起,由约翰劳本人亲自坐镇的法国货币革命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次匪夷所思的货币制度改革,法国的货币体制在约翰劳的改革下,从贵金属货币时代瞬间过渡到了纸币时代,整个国家开始流通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政府规定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
几年后,当约翰劳的通用银行给政府带来了大量利益后,法国政府当仁不让地吞并了它,但仍聘约翰劳为银行管理人,这让约翰劳感到了鸟尽弓藏的悲哀。他不甘心就此结束,于是将自己的大量精力投放在了一年前成立的一家公司身上,这家公司叫做“密西西比公司”。
法国政府在这家公司成立之初,便给予了其许多特权,允许其对许多种类和地域的贸易进行垄断。而这一年,法国政府一方面是为了安慰约翰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决定将东印度一带的贸易交一部分给密西西比公司打理,使这家公司有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期。
约翰劳取得贸易上的特权之后,以密西西比公司的名义发行了大量股票,这其中有替政府解决庞大债务问题的动机,也有他为自己谋求私利的想法。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不同的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交易模式,那就是国债债券可以用来直接购买公司的等值股票,而当时500里弗尔的国债债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到大约150里弗尔,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却由于其在贸易上的不断扩张而在不停地升值。这个时候,几乎所有持有国债债券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走进了交易所,将自己的债券兑换成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然后如释重负地坐等股价上涨。
由于市场上的买气越来越旺,股票价格一时间水涨船高,渐渐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投机游戏,玩法如下:
A君以150里弗尔的价格从相对偏远、信息闭塞的地区购买到500里弗尔的国债债券,然后去交易所将它兑换成价值500里弗尔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再将股票卖掉。即使股票没有上涨,A君也能够从中得利350里弗尔。
这种投机行为在法国迅速弥漫,没过多久,全法国的人都知道了国债债券可以用来买一种股票,而这种股票可以升值并兑现。于是国债投机戛然而止,民间持有的国债数量大幅缩减,密西西比公司则成为了法国国内最大的债权人,而密西西比公司的掌门人是约翰劳,他同时又是法国皇家银行的管理人,掌握着货币发行的大权。到这里看,似乎整件事情做得非常巧妙,但事实上这驾马车离悬崖只有咫尺之遥。
在各方的炒作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值不断上升。而约翰劳为了满足市场,亦不断增发新股,往复循环之下,公司股票最终上升到了一个可怕的高度,每股价格达到了9000里弗尔。这时候,约翰劳为了再次推动股价上涨,居然决定增发货币。这件事情让约翰劳在后来的日子里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他做出任何决定,结果都不会被改变。因为对于这种泡沫问题,时至今日亦无任何人能够找出得救之道。
毫无悬念的,泡沫破灭了,境况同近一个世纪前的荷兰没有太大分别。同样是哀鸿遍野,所到之处阴风惨惨,交易所挂牌歇业;不同的是,连银行也被强行关闭了,又是一次从天堂到地狱的瞬间坠落。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是蹦极的人被弹到最高点的那一刻,突然发现绳子断了。
就在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惨剧上演的同时,英国不甘落于人后的也搞出了一幕惨案。造化弄人,这起惨案的发生孕育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而此刻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起惨案是如何发生的。
1711年,一个名叫罗伯特哈利的贵族人士创办了一家公司,名字叫做“南海公司”(又是一个相同的开篇)。该公司一开始经营的是黑奴贸易和捕鲸业,但业绩平平。为了得到贸易上的特权,实现暴利目的,公司开始募集大量资金,专门用于购买英国国债,不久后就成为了英国最大的债权人。在公司各方面的运作下,英国政府最终同意将贸易特权作为利息支付手段,南海公司终于如愿以偿,迅速开始扩张贸易并大量发行公司股票。
就这样,一直到了1719年,南海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企业。这一年,英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下令中奖的国债债券(类似于今天中国大陆地区发行的中奖发票)可以和南海公司的股票进行兑换。这一点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十分类似,当时英国国债债券同样面临不断贬值的危机,债券市场的投机风潮随之到来。
由于贸易上的扩张,加上公司成为英国国内最大债权人的消息逐渐传开,南海公司的股票迅速走红。到了1720年春天,公司股票已经涨到了每股130英镑的价位。这一年,南海公司又打出了一张牌,他们通过行贿得到了英国国债除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所持有的部分以外的全部经销权,这让公司的股票从130英镑每股一下子涨到了300英镑。同年4月份,南海公司决定增发100万股的新股,之后价格上涨到了每股340英镑,到了月末,公司决定给股民发放10%的红利,以答谢股民的支持与厚爱。如此丰厚的红利自然吸引了更多的买主,公司的股票随即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
之后,南海公司不断重复着这种操作,股票价格不断上升,到最后甚至连英国国王、科学家牛顿等名流也禁不住诱惑杀入了股市,全国的老百姓至少有半数持有南海公司股票。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大家相安无事。直至1720年的7月,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涨到了每股1075英镑,这个时候,市场开始出现了松动。每一次泡沫的发生都不外乎是这个结局:当市场发现再也没有新的骨牌可以继续摆下去的时候,它就会将第一枚骨牌推倒,这是一种自然选择机制。
再一次,毫无悬念的,泡沫破灭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在短短3个月里,从每股1000英镑跌至每股135英镑,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随之也一落千丈,并引发了英格兰银行的挤兑事件。同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泡沫法案》,在交易所被损失惨重的老百姓和商人们的怒火燃烧成废墟之前,慌忙下令关闭了交易所,禁止其继续开业,英国经济开始迅速萎靡。
之后发生的一切与荷兰郁金香泡沫、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毫无差别,整个国家的画卷如同在复刻版下复制出来的一样,大街小巷一片狼藉与萧索。家庭主妇们抱着孩子痛哭流涕地咒骂着自己的丈夫,菜贩子望着洋葱神情呆滞,被关闭的交易所大门前的地上四处飘落着股票票据。
“三大泡沫”的悲剧不仅发生在过去,亦发生在现在,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它还会继续不断地重复下去。金融史上最著名的这三次泡沫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买卖双方的私欲膨胀、贪婪无度和买家人云亦云的心态,而直接原因却各有差异:引发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直接原因是民间的博傻心态和官方的缺乏监管;引发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的直接原因是官方滥发货币引起严重通胀致使其信用坍塌;引发英国南海泡沫的直接原因则是政府贪污渎职加之后期在事情处理上的失误。
历史不断地重复着,人们能够从中吸取的经验有很多,但能够凭借这些经验而避免陷入下一次漩涡的人却寥寥无几。一阵秋风袭来,树枝上乌鸦的啼叫声定会再一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