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政府崩溃后,中国自此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民国自此进入了军阀混战阶段。
从长期来看,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自广西,席卷江南半个中国,在所到之处打散了原本清朝政府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相继而起,组建湘军、淮军等武装,并培植势力,是为中国近代军阀之鼻祖。在晚清官场,曾国藩的湘系、李鸿章的淮系、左宗棠的楚系各树一帜,虽然在名义上服从清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各有各的势力范围。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各实力派互相倾轧,貌合神离。在清末史上,许多著名事件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派系争夺的影子。比如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背后,纠缠着左宗棠与李鸿章两派的“官场斗”;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中也能看到中央政权与湘系势力倾轧争斗的蛛丝马迹。随着清朝政府统治的不断瓦解,这种分裂就更为明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出身湘、淮系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宣布“东南互保”,拒绝接受朝廷的“乱命”,拒绝支持义和团,也拒绝与八国联军交战,公开反抗清朝中央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地方实力派中还包括出身清流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闽浙总督许应骙,足见地方分散的趋向更为扩大化。南方各省与北方中央政府分庭抗
礼亦始于此时。
辛亥革命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许多省份在革命过程中将原本中央政权委派的外省籍督抚替换成本省籍都督,这种替换更加深了地方分散化。袁世凯的北洋系原本就是淮系发展而来,淮系的“分散化”也被其一并继承下来。南方原本不归属北洋系统的各省,或者是革命党当政,或者是立宪派掌权,也有一些是旧湘军出身者或旧清廷官僚执政,与北洋系更是貌合神离。因此,袁世凯在二次革命以后,对云南、贵州等边远省份也是鞭长莫及,而对内地省份的控制力也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袁世凯犯下称帝这样的政治错误,成为独夫民贼,就必然会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
袁世凯败亡以后,北洋系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大头”,北洋系也就因此分裂为三大主要派系。第一派是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段祺瑞在“小站练兵”时期就跟随袁世凯,是大名鼎鼎的“北洋三杰”之一(另两人是王士珍和冯国璋)。在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以后,段祺瑞长期担任陆军总长,手握兵权。但在袁世凯恢复帝制时,段祺瑞已称病引退,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穷途末路之时,不得不把段祺瑞请出来收拾局面。段祺瑞效仿当年袁世凯对清廷那一套,趁机索要权力,迫使袁世凯废除政事堂,并出任国务总理。然后,他又借与南方谈判试图压制袁世凯,让自己成为北京政府的主导者。当然,袁世凯也并非是年幼的末代皇帝和柔弱的隆裕太后那对孤儿寡母那样任人欺负。他对段祺瑞多加掣肘,加上段祺瑞与南方亦未就袁世凯退位一事达成交易,直到袁世凯死去,段祺瑞才掌握北京政权。
第二派则是直系,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国璋、吴佩孚、曹锟等。尤以冯国璋最为著名。在袁世凯统治后期,冯国璋亦明确主张反对帝制,并与南方反袁阵营密切联系。袁世凯倒台后,冯国璋以副总统身份兼任江苏都督,其亲信王占元和李纯分占湖北和江西,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直系势力。冯国璋此时虽为副总统,但却一直留在南京拒绝北上。
第三派则是奉系。奉系首领张作霖,绿林出身,辛亥段祺瑞
革命后逐渐崭露头角,被袁世凯用为镇压东北反袁势力的
一颗重要棋子。张作霖与袁世凯的渊源本没有冯国璋、
段祺瑞等人那么密切,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加上张作霖在袁世凯死后手握东北三省,进可窥视
关内,退可确保关外,逐渐发展势力,成为东北一地的
无冕之王。
除了北洋系以外,反袁阵营内的各派势力也经历了一
次消长和整合。以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进步党在倒袁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在袁世凯倒台后,蔡锷一度占领了四川并出任川督,但不久便因病赴日,死于日本。四川很快落入他人之手,进步党系在失去一个优秀领导人的同时也失去了地盘。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则在倒袁成功以后,乐观地认为“破坏既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不但解散了各地的中华革命军,而且把精力集中到国会斗争方面。在倒袁运动中,孙中山等人就采取了当初反清的冒险起义形式,在整个护国战争中被边缘化;在倒袁成功以后,他们又主动放弃争夺地盘,这就注定了他们在这个乱世的局面中很难有所作为。
另外一批人则是借倒袁而崛起的西南军阀,尤其以广西的陆荣廷和云南的唐继尧实力最为强大。陆荣廷在清末为广西提督,在辛亥革命后,迫于压力宣布“附和共和”,但又曾参与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后,陆荣廷趁机宣布广西独立,并趁乱攻入广东,驱逐亲袁世凯的广东都督龙济光,自此雄踞两广。唐继尧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自1913年就成为云南都督,是云南一地的地头蛇,也因为护国运动而声名大噪。陆荣廷和唐继尧两人,一个控制两广,虎视湖南,一个掌握云南,触及贵州,又远眺四川,在名义上从属北京中央政权,实际上自行其是,不奉号令。
这样,中央政府控制不住地方,北方和南方在讨袁过程中分裂两半,这就为后来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即使在中央政府内部,也是明争暗斗,国民党、进步党和北洋派在中央政府三足鼎立。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在国民党和进步党内部也划分为各种派系,各个派系之间完全没有“精诚团结”的风貌,互相倾轧,甚至公开
吵架,在国会中大打出手。南北斗争在这个时候也插了进来,最终矛盾集中演变为以总统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和以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的一场政坛大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