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学生时代的我,生活上一点都不独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小孩。但是,父母却培养了我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尤其尊重我的个性发展与支持我爱好广泛。
我坚持凡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学习中喜欢吸收老师好的建议,但我也会和老师作对,因为老师说的并不代表真理,尤其是我们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师资力量是良莠不齐的。台湾的文案天后李欣频说:“最低层次的学生把老师当偶像,好一点的是把老师当对手,层次再高一点的是把老师当朋友,最高境界的是做老师的老师。”我自觉未曾有最后一条的雄心,但却一直有自己的判断力,有对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坚持。
上中学时,作为当时全年级八个班400 人中唯一一个取得几何满分的我,在刚入学就以突出的数学成绩入选实验班,只因为诸多与学习成绩上无关的不喜欢,我们的年级组长大人便不允许我参加奥数竞赛。这位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我却想要感谢她,如果不是因为她,我可能会一如既往地沉迷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想当然地以为数学就是我的未来,并一读再读,直到取得个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没有如愿参加数学竞赛的我,开始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年级组长眼中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而是寻求更加符合我性格发展的职业与未来。
普通本科的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工业设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专业,所以在我昭告天下,要报考清华大学设计专业时,身边几乎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靠谱的决定,连我的父母也没有明确表态,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随你吧。”然后他们就各自忙着搬新家装修的事情去了。我就是在刚刚搬入新家后的“叮叮当当”中看完了《西方工业设计300 年》。但是,却有,也仅有我的室友和我最好的朋友——她们也是我后来一起并肩考研的战友,一脸坚定地对我说:“娜娜,我相信你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做到!”这样简单的鼓励是支撑我自信的源泉,我坚信:这个世界上哪怕只有一个人支持你,只要还有人看好你,为了不辜负这个人,不辜负这个仅有的支持与期望,你也要坚持下去!况且,人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少潜能未开发。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普通人只发挥了自己10% 的潜能,与我们能达到的程度相比,我们最多算是觉醒了一半。对于身心两方面的能力,我们只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换言之,人只活在自己体内有限空间的一小部分里。我们有很多能力,可不懂得怎样利用。”请快速吸收所有的正能量,因为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相信每一个走过考研历程的朋友都知道,考研是艰苦的过程,需要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有效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状态。但是,如果能调整好心态,这一份艰苦的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多数人,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刻首先想到的是考研有多么困难与艰苦,但如果避过这个过程,只是多想想考研成功后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校园,徘徊在电视中经常出现的“清华园”校门的感觉是多么美好,那么一切都会变成享受而令人充满激情!没想过失败吗?
万一考研失败了怎么办?我当然也想过,但是仅有5% 甚至更少的思维想过失败。
悲观主义者的成功密码是: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乐观主义者的成功密码是:凡事都往好处想。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的英语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们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满不在乎的努力!”满不在乎,不是说不在乎结果,而是要拥有一种能够提高正向结果概率的良好心态。担心并无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但当不被结果所累的时候,便减少了忧心所耗费的精力,往往更能专注地投入到眼下的工作学习中,其结果多半是好的。我的思维是:莫为明天悲伤,如果需要悲伤,那么就等到明天再去悲伤吧,至少今天要快乐。如果等到明天,发现结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糟,那么今天的悲伤岂不是枉然?倘若失败了,即使是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我相信自己依然有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能力。但是如果现在不去做我想做的事,那才是错过了自己的最佳状态期。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做了。
一番努力后,我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录取了,师从色彩研究专家苏华教授。清华大学是出名的学习压力大,工业设计专业每届只招收10 名硕士研究生,其中还会有约20% 的学生因为论文没通过等原因而无法按期毕业。无专业背景的我在实践中历练。悟性+努力+运气,使得刚入学的我就被选拔进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的全球竞标设计大项目工业设计系“梦之队”,被奥组委邀请参加2008 年奥运火炬及配套设施设计的全球竞标。团队历经三个月的日日夜夜,多番锤炼,闯过了几轮评选之后,终于散发出它的耀眼光芒,成功晋级全球三甲,与联想等另外两个晋级队伍共同完成了2008 年北京奥运火炬的最后设计工作。那个时期,团队经常是凌晨三点收工,然后四点左右,全组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五道口粥店喝粥,凌晨五点多再回到学校,把宿舍楼的阿姨敲醒,请她帮忙开门,在阿姨劈头盖脸的骂声中,我们好似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般连连道歉,灰溜溜地赶忙回到自己的寝室。以至于项目结束后,同学说:“我要拼了命地睡!”
从这个项目中,我收获了荣誉之外的很多东西:1. 我的前期概念设计火炬方案被收录到《中国美术年鉴》中;2. 老师给的3000 块补助——学生时代,有这些钱是非常富有的,我就用做设计项目得到的补贴和奖学金凑到一起去进行远途旅行,比如我的毕业旅行地泰国;3. 最重要的,扎实的设计功底,最专业的设计流程与实践经验。从用户调研到概念设计,从三维渲染到技术规格书。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我便借助这个学长口中三年一遇的大项目一跃成为了不逊于本专业“资深”学生的设计高手。毕业时,不但在设计理论、技能上都名列前茅,论文的发表数量、设计获奖情况也是令人满意,最终成为了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材生”
然而当年,我却拒绝了继续留在导师身边的直博机会,独自在上海开启新的生活。接受国际化团队的熏陶,在著名IT 公司Autodesk 从事前沿领域的交互设计工作。当老师说到“那么好的孩子,我们却留不住”的话时,让我心里着实酸了一阵。老师给予了自己那么多,希望自己真的不要辜负老师的厚望,无论将来怎样都不能放弃自己心中的梦。
有人曾经说:“上帝创造我们,是要我们做一件事,就是做自己!”记得读研究生期间在美术学院做本科三年级助教时,年轻的学生们都不介意早早地拿出自己的草案,老师问:“你们不怕别人把你的创意抄袭走啊?”他们说:“知道了更是偏不要跟别人一样!”很喜欢他们的性格,人生没什么好抄袭的,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正如设计界的泰斗高登?布鲁斯所说的,每个人所要做的只是:做最好的自己。于是,我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无论成功与失败,只要问心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