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都有口头语。口头语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却是在日常说话时逐渐形成的。之所以形成某一口头语,和一个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它们可以对一个人进行观察和了解。
经常使用“其实”的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大多比较任性和倔强,并且多少还有点自负。
经常使用流行词汇的人,热衷于随大流,浮夸,缺少个人主见和独立性。
经常使用外来语言和外语的人,虚荣心强,爱卖弄和炫耀自己。
经常使用“这个……”、“那个……”、“啊……”的人,说话办事都比较小心谨慎,一般情况下不会招惹是非,是个好好先生。
经常使用“我……”之类词汇的人,不是软弱无能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就是虚荣浮夸,寻找各种机会强调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经常使用“真的”之类强调词汇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恰恰是这样,结果往往会起到欲盖弥彰的作用。
经常使用“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等命令式词语的人,多专制、固执、骄横,但对自己却充满了自信,有强烈的领导欲望。
经常使用“我个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类词汇的人,一般较和蔼亲切,待人接物时,也能做到客观理智,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不独断专行,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反过来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经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思想多比较单纯,爱意气用事,情绪不是特别稳定,有点让人捉摸不定。
经常使用“绝对”这个词语的人,武断的性格显而易见,他们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太强烈了。
经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只能自己是主角,自己发挥。但对他人而言却缺少耐性,很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若想通过口头语言更好地观察、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仔细、认真地揣摩、分析,遇到不同的人,就用不同的语言去沟通,这样,才会逐渐变成沟通高手。NO.11通过话题来洞察人
在与人沟通谈话时,谈话者不一定会完全说出自己,但多半能透露自己。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无意间,谈话者以每一句话描绘着自己的画像。
因此,注意听人们说了些什么,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谈话内容中,总能发现一些有益的东西。
(1)从谈话内容看性格
如果一个人常常谈论自己,谈其经历、看法、态度、个性等,一般说来,此人性格较外向,感情较强烈,主观色彩较浓厚,比较愿意自我公开,不过,也有可能沾了一点爱炫耀、爱虚荣的边。
相反,如果一个人谈话时很少涉及自己的经历、看法、态度、情感等,则说明此人性格较内向,情感较内敛,主观色彩不太浓厚,不太注重自我表现,通常较为自卑、闭锁,不过不排除是由于城府很深、心有计谋之故。
(2)从谈话内容看情趣
“三句话不离本行”。一个人最爱谈论、最常谈论的往往正是其兴趣所在的话题。因此,从一个人的经常性话题,可大致看出其兴趣、抱负和个性。
一个人谈论生活琐事较多,那么此人属于安乐型的人,比较关心生活的舒适和安逸;谈论国家大事较多,那么此人属于事业型的人,较注重事业的成就;如果喜欢畅谈未来,那么此人属于幻想型的人,比较注重计划和发展;如果谈论自然现象较多,那么此人的生活较有规则,比较严谨,注重精确性;如果谈论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现象较多,那么此人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会经验。
如果一个人平时不愿意评价别人,即使偶尔谈到,当面的与背后的言论也较为一致,那么此人是正直诚实的;如果一个人喜欢评头论足,对别人当面赞扬、背后诋毁,则此人多虚伪,嫉妒心较重。
(3)从比喻、形容看经历、好恶
一个人经常使用的比喻、形容可以反映其经历和思想,比如有个人常比喻自己的生活道路是正驾船迎着恶风向着远方的海港驶去,是“朝着自己的目的地”,“破浪前进”;他对朋友们的劝告也常是“确定好航向”,以便确切知道“向什么地方行驶”。从这些我们可以推测他是海员出身。不仅如此,我们还可推知他的人生哲学。
从一个人常用的比喻、形容中还能看出其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比如,有位男子赞叹事物时常常使用的形容词是“有力的”、“强健的”、“势不可当的”;而对不喜欢的事物常用“软弱的”、“微小的”、“无意义的”等来形容,由此可看出,他对事物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力量和规模。一位爱好艺术的姑娘,常用“美”或“丑”来评价其周围的事物,“美”或“丑”即是她判定事物的标准。
此外,用这种方法还可推测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来说,如果在几分钟随便的谈话中,一个人根本没有使用表示愉悦的词,而老是抱怨“恶劣的”气候,“越来越贵的”物价,“骇人听闻”的新闻以及“乱糟糟的”交通秩序等,那就不用说,此人心绪糟透了。NO.12通过对方身份,观察对方性格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动作麻利、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坚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说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虽然说话对象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点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说话对象的身份与性格也是很重要的,不得不优先注意。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大人尊姓?”
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
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
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
上司说:“正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
县令说:“广西。”
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
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退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
县令被撤职的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在沟通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向才能使舵。
人与人之间好感难得,恶感易成,所以与人对话,务须谨慎,话一出口,便难收回。
与人说话,留神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说话方式要符合对方习惯,才会产生作用。
你要说的话,事前先打腹稿,列出纲要,免得临时遗漏。说话时,态度要从容,双目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出诚挚的神情。边说边注意他的反应,是赞成还是不以为然,随时调整你的说法。
其次,你要向对方说话,先要明白他的个性。
他喜欢婉转的,你应该说隐晦的话;他喜欢直白的,你应该说直接的话;他喜欢学问的,你应该说高远的话……你的说话方式,与对方个性相符,自能一拍即合。
最后,只明白对方的个性还是不够,你还得估量彼此的交情。
交情未到相当程度,你的说话方式虽合对方个性,说话是否发生效力仍是一个疑问。话是说得对了,但你的交情不够,你就犯了“交浅而言深”的错误。彼此的交情,还不曾达到相当的程度,“不可与言而言,是以言脱之也”,这时的逆耳之言,只会使人觉得讨厌!
忽略你与对方的交情程度,“交浅而言深”、“不可与言而言”,还不如不说。NO.13不要仅靠外表来识人
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知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知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失很多交往的机会。以外表判断他人是人之常情。然而,这却很容易造成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