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11

时间:2012-11-18 18:44   来源:

  北京某名牌大学一个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职。面试时,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一进门就坐到沙发上,跷起二郎腿,还不时地摇动。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改掉不良的身体语言的意义,是消除无助于沟通而反使沟通效率下降的不良身体语言习惯。有人在与人谈话时,常有梳理头发、打响指等习惯,有的人还有掏耳朵、挖鼻孔的小动作。这些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这些无意义的身体语言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影响沟通的效果。

  体态语有效地弥补了口语表达的不足。如果说有声语言主要是诉诸人的听觉器官,那么体态语则主要是诉诸人的视觉器官。只有视、听作用双管齐下,才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它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说话者有意无意地通过体态语来加强表达效果,强化主体信息表达的感染力。它直接作用于听众,能够让听众更直接、更有效、更全面地接受信息。

  在沟通场合运用体态语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有声语言同步进行

  体态语的重要功能是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因此,在使用体态语时,应与有声语言同步进行,有机地配合有声语言的表达,而不能与有声语言脱节。如果两者分离,就会弄巧成拙。如表现欢快的内容,却是悲悲切切的表情;表现感伤的内容,却又面带微笑,显然很不协调。在人际沟通中,如果体态动作和有声语言不一致,往往会给人一种不真实、虚伪或有意掩饰着什么的感觉。

  所以,在沟通活动中,尤其应注意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的配合一致。只有有声语言表达清晰、响亮、准确、有感情,同时配以得体的表情、动作、姿态,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立体形象。

  (2)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体态语尽管在口语沟通中有着很大作用,但它毕竟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而存在的,多数情况下不能脱离有声语言而存在。不过,我们运用体态语要适度,恰到好处,不可喧宾夺主。比如,一个人与别人交谈时,或倾听别人谈话时,总是挤眉弄眼,手脚动个不停,只会弄得对方不安,不会认真倾听你的谈话或耐心与你交谈,甚至调头就走。所以,体态语只能作为参与沟通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运用过程中不能过多。

  (3)切合语境,符合身份

  在不同场合,应有不同的体态。喜庆的场合要兴高采烈,甚至可以翩翩起舞,但在严肃、庄重的场合就不能高声说笑、手舞足蹈。在沟通过程中,一些不良坐姿、站姿等行为动作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与周围的环境不相协调,必定影响人际沟通。应该强调,在一些正式场合要注意运用符合语境的体态语,不可随随便便,轻率粗俗。同时,体态语的运用,还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

  体态语言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计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好似一个信息发射塔。体态语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体态语言是身体语言,是心理语言的外露,心理活动通过语言来传达,由体态语言来表露。运用好体态语,就能使沟通力更上一层楼。NO.15动态肢体语言的表达

  肢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辨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面对面的沟通当中,一半以上的信息不是通过词汇来传达的,而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的。肢体语言是利用表情、体态传递感情信息。没有肢体语言,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就缺乏生气和色彩。

  以面部为例,据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等人研究认为:“仅是人的脸部,就能做出大约二十五万种不同的表情。”一般来说,动态的肢体语言,主要有点头、搔痒、搓手、擦脸、捶背、伸腿、弯腰、相视而笑、挤眉弄眼等。

  人的脸会说话,喜怒哀乐都会从脸上表现出来。正如古人所言:“情在脸上现,怒从脸上生。”表情就是人的感情形象。它像谜一样微妙、复杂、极有魅力。因为表情不像语言那样有固定的概念内涵,是动感的,瞬息可变的,往往非常含蓄,富有暗示性,因而给人一种揣思回味的美。一张不善表情的脸就是一种缺陷,相反,一个生动的表情也许马上会使一副平庸的面孔顿时变得光彩照人。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