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12

时间:2012-11-18 18:43   来源:

  吴秋敏是张雪平的上司,不久前因为工作上的一点小事互不相让,斗起嘴来,结果弄得双方都很不愉快。之后两人彼此视若异己,除了工作外,互不往来。某日不巧相遇在一家大商场的楼梯上,两边人来人往,各自奔忙,可不知为什么,那一瞬间两人都感到似乎旁人正在注视着自己,而且已经俨然清楚了她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因此为了表现自己的风度,也为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免得尴尬现眼,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冲对方粲然一笑,然后点点头彼此擦肩而过,谁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但双方都已意识到,从此两人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在这一笑间烟消云散了。

  吴秋敏和张雪平就是利用肢体语言化解了矛盾,其实,要运用好肢体语言,特别要注意位置和距离。例如,面对面说话,和稍微靠在对方的旁边并排说话,这两种位置的感觉截然不同。眼睛对着眼睛看,会使对方觉得浑身不自在,如此便不能很愉快地谈话。如果面对面谈话的话,当你想把自己的感情认真正经地传达给对方,或者你认为对方是个令你必须敬而远之的人时,你的这种感情也会传达给对方。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站在稍稍旁边的位置上讲话的缘故。如果你站的位置,正好是这个位置的话,那么,你一定会觉得谈话出乎意料的顺畅了。

  总之,我们如能得体地应用自己的目光、表情、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与别人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必然能增强对他人的感染力,使自己在与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显示出卓越的沟通才能。NO.16运用好静态肢体语言

  研究表明,即使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身体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有人指出,人体大约可以做出1000种平稳的“说话”姿势。站、坐、蹲或倚的姿势便属于这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以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来表示。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种无声的肢体语言与空间语言,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姿态包括站姿、坐姿和步姿。它们的要求就是:

  (1)站要有站姿

  一位在沟通场合中受人欢迎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站姿。因为站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第一个引人注视的姿态。

  站立时,对姿势的基本要求是:全身笔直,挺胸收腹,略微收臀;精神饱满,两肩平齐,两眼平视,面带微笑;两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站累时,脚可向后撤半步,但上体仍然保持正直。

  同时,在公众场合还应该避免不良站姿:弯腰驼背,甚至出现佝偻状,这是自我封闭或惶恐不安的表现;两腿交叉站立,给人以不严肃的感觉;双手或单手叉腰,这种站法往往含有进犯之意;身体抖动或晃动,给人以漫不经心或没有教养的感觉;双手插入衣袋或裤袋中,显得不严肃或拘谨小气;双臂交叉置于胸前,显示出一个人的消极和防御态度等。

  (2)坐要有坐相

  良好的坐姿也是展现自己气质和风范的重要形式。良好坐姿的基本要求是:上身端正挺直,肩部放松,手可放在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两腿并拢或稍微分开。女性可以采取小腿交叉的姿势,但不可向前伸得太远,男性可以跷“二郎腿”,但不能跷得太高,不能抖动。不管是坐在凳子上还是沙发上,落座都要轻,要稳,不要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

  坐姿有严肃性坐姿与随意性坐姿两种。选用什么样的坐姿是受语境制约的,一些严肃认真的场合采用严肃坐姿,一些随和、非严肃的场合可采用随意坐姿。

  (3)步姿要优美大方

  良好的步姿应该是:上体正直,抬头,下巴与地面平行,两眼平视前方;跨步均匀,一般情况下男士步幅40厘米左右,女子30厘米左右;步伐稳健,步履自然,要有节奏感;身体重心稍稍向前,脚尖微微分开,避免“外八字”或“内八字”迈步,两手前后自然协调摆动,手臂与身体的夹角一般在10~15度。

  在沟通场合,应根据不同语境表达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步姿,但都要克服一些不良的步姿。比如,走路时身子乱晃乱摆;头抬得很高,双手反背于背后行走;外八字,而且一摇一摆,像鸭子走路;步子很大或很小等。NO.17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达意

  俗话说:“心有所思,手有所指。”手的魅力并不亚于眼睛,甚至可以说手就是人的第二双眼睛。手势表现的含义非常丰富,表达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复杂,会为沟通形象增辉。如招手致意、挥手告别、拍手称赞、拱手致谢、举手赞同、摆手拒绝,等等。

  掌握正确的手势礼仪,首先要求我们在使用手势礼仪时务必注意以下事项:

  在沟通中,为了增强说话者的语言感染力,一般可考虑使用一定的手势,但要切记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切忌“指手画脚”和“手舞足蹈”。

  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属于手势范围,应该注意其力度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不可过度。切忌为了使掌声大而使劲鼓掌,应自然终止。鼓掌要热烈,但不要“忘形”,一旦忘形,鼓掌的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成“喝倒彩”、“鼓倒掌”,有起哄之嫌,这样是失礼的。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己的鼻尖和用手指指点他人。谈到自己时应用手掌轻按自己的左胸,那样会显得端庄、大方、可信。用手指指点他人的手势是不礼貌的。

  一般认为,掌心向上的手势有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的手势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等;攥紧拳头暗示进攻和自卫,也表示愤怒;伸出手指来指点,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含有教训人的意味。因此,在介绍某人、为某人引路指示方向、请人做某事时,应该掌心向上,以肘关节为轴,上身稍向前倾,以示尊敬。这种手势被认为是诚恳、恭敬、有礼貌的。

  另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手势的含义也有很多差别,甚至同一手势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所以,只有了解手势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无事生非。

  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中国表示招呼别人过来,美国是叫狗过来。

  跷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顺利或夸奖别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表示要搭车,在德国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就表示骂人了。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跷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

  OK手势。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钱”;在泰国它表示“没问题”,在巴西则表示粗俗下流。

  V形手势。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是表示“胜利”。如果掌心向内,就变成骂人的手势了。

  手势在沟通活动中,无论是交谈、谈判还是演讲,使用的频率都很高,范围很广泛。手势能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又可以展示个性风度,在“体语”大本营中,它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手势有两大作用,一能表示形象,二能表达感情。恰当的手势不仅有助于表达情感,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往往是“无声胜有声”。

  手势语“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沟通高手,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NO.18眼睛语言凝聚着神韵气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可获得的信息总量中,眼睛要占80%以上。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冲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不断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它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神韵气质。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从观察人的眼睛中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认为人的心底是善是恶,眼神是无法掩饰的。如何透过视线的活动了解他人的心态,对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沟通场合中,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比如:

  一旦被别人注视而将视线突然移开的人,大多自卑。

  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视线的人,多半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听别人讲话时,一面点头,一面四处张望的人,表示对来者和话题不感兴趣。

  与他人说话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是真诚的倾听。

  不看对方说话,表示出你的怠慢、冷淡、心不在焉。

  仰视对方,则有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视他人,是想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

  伴着微笑而注视对方,是融洽的会意。

  皱眉注视他人,是担忧和同情。

  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

  看完对方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

  圆眼瞪人,是一种警告或制止。

  从头到脚地观察别人,是一种审视。

  两人若心存好感,会注视对方的眼睛,以传情达意。

  话不投机时,则尽量避免注视对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