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那个《滴的里滴》说:“门开着门在轻轻地摇晃”——“整个下午都是风季”——“你是水池中唯一跃出的水滴”——老子说嘛,人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恐惧,是因为有一个身体 ,所以“及我无身,何患之有”?佛教的“空”和“解脱”和这个都有关系。我觉得到这只是一个开始,从这以后呢,你可以开始你真正的生活了。
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做一切你喜欢做的事情,而这种活泼自在不是源自对人世的绝望,不是放纵、发泄和破坏,那是十分自然的一个生活,像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内心律法,因此“随心所欲”也就是它的“矩”;你进入完全的自由,也就是不再选择。就是这样一种如是的生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的,十分自然的,最为简单的,完全是你自己的真实生活。
72
对一般有目的人讲,你也有目的,他以己度人能理解,也容易知道怎么对付,所以会不太害怕;而碰上没目的的,他就不解了,他不能想象没目的是怎么回事儿,他就老猜你的目的,结果猜了半天,还是不觉得抓住你了,他就害怕了。
73
像“人比黄花瘦”,除了美丽之外,还非常苍凉。实际上就像有一种平衡,如果有上帝的话,他给你最好的,必给你最坏的,就是你一定要受这个惩罚。
面临永生和死亡,几乎都是同时的。如果真有爱情的话,最美的跟最折磨你的都是同时的。
74
高贵感是人人不同的。最高贵的人可以不在乎当奴隶,因为他不需要以别人的眼光肯定自己。越没高贵感的人才会越想高人一等。
75
我觉得这一切中间,这所有的生命中间,都被一个宿命贯穿着。你是一朵花你就要长大,就要开花儿,就要结果,这是它的宿命。一个花不会想这个问题,一个橘子也不会想,但是一个人会想;为什么?因为这是人的宿命。
人不是橘子,生命之水充盈在生命里;人是一个倒空的杯子,精神——人的生命之水,生命之光辉,生命之涵义——离开了,所以人需要重获这个生命之水。
尽管每一次到来的生命之水都是崭新的,不一样的,但是人只有在获得了它时才能算是活的,算是有生命的,才能达到充分的平衡和安宁。这是我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美好的生命要离开我们?为什么这么美丽的精神我们不能保存它?我用我全部的虔诚保存它,还是不能够。
76
匹夫不可夺志。这就跟我说的那个钱或者权势不能改变一个小虫子前行的方向差不多。
一个小虫子,哪怕你把它放到金山上,它也还是向着自己的方向爬。所以从这儿看起来那个“志”呵,“诗言志”的“志”,它不是“志向”的“志”,而是指自性。
77
天然天赐,已是至境;再做什么,便是越离越远。
一根线,既是起初,也是终极,却要给它穿来揉去,然后再说,怎么将它解成一条线。
78
真理是至简单的。
你只要干干净净,安安静静,便看得清清楚楚。
79
“道”衍化万物呵——万物皆备于“我”,“我”呢,自可化作“万物”;那么“我”是道,“万物”亦是道,这是一体的,“大一”呵。
这是中国的道——“皆可”。变哪,就是《易经》这个变化呀,都在其中。
这变化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奥妙,那么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奥妙,就是灵动,灵动因素何在?因何而来?——但是这个不是我们的思辨所能解的问题。
——这个“灵动”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生命存在”。
——谁也没办法说为什么有了人世,为什么有了物质,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这个事物。
……
——为什么我们内心有愿望,以至于为什么我们坐在这里开会;——实际上刨去所有我们就是说习惯罗列的理由之外,那个理由是谁也说不出来的。
80
当人面对死的时候,宗教出现了,哲学出现了;当死没有了,所有的哲学宗教也就没有了,连科学也用不着了,艺术文学也不会存在了;就这么尴尬。
人说人只要不死了,人生就怎么都是完美的了;就是说人生有足够的美好,只要再加上一个不死,就完美了。
可是只要一有这个不死,那一切人生的其它美好就会随即消失;爱情、亲情、勇敢、正义、思想、学习、智慧、创造,所有这些都是面对死才在的,或者说所有这些令人生美丽值得留恋的东西,都是人至痛恨的死带来的。给你一个不死,取消所有它们,那么你以为你是生是死呢?实际就是——当取消死的时候就死了。就是这样的悖论,就这么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