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21

时间:2012-11-30 08:10   来源:中国台湾网

  21

  叶月把在东京站买的车票递给站务员。休息室的长椅上,坐着一位老妇人,膝盖上放着一个用褪了色的布包着的包裹,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信号不太好的电视画面。一个脸颊上长着青春痘的学生,半张着嘴,正入神地阅读着漫画杂志。

  叶月拎着沉甸甸的旅行包走了起来。背对着出租车站向左直行,在荞麦面条铺的拐角往左拐,再穿过铁路向北走。通过两层楼建筑的镇公所旁边的马路后,住宅的数量明显地开始变少。

  前方,群山在逼近,森林里树木的叶子几乎完全脱落,呈现出一片孤寂的景色。太阳很快就要西沉了,尽管叶月穿着羊毛外套,但依然能够感到潜入身体里的冷气,刺得皮肤生疼。

  叶月继续走着。在铺修很差的路面上,没有标识出步行者专用的白线。道路两旁,延展着绵绵不断收割完毕的田野。这条路,是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间,来来回回踩踏了无数遍的路。

  那个时侯,叶月以为从这个小镇出去后,辉煌灿烂的人生就会等待着自己,自己也有获得这份幸福的能力。可是到头来,到底得到了什么呢?启介死了,工作也丢了,自己失去了一切。

  到了没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向左拐,叶月停住了脚步。

  换一只手拿旅行包,使劲地眨巴眼睛。诊疗所的广告灯牌已经亮了。广告牌好像是刚换上了一个新的,清晰地浮现出黑色的粗体字。

  『青山诊疗所 院长青山保藏』

  叶月再次迈开脚步。

  拉开滑轮轨道不太好的玻璃大门。里间诊室的门敞开着,父亲坐在房间里,端端正正地挺直脊背,面对老旧的办公桌,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病历。叶月本想说“我回来了”,但感到有点难为情,就把话咽了下去。

  “爸爸。”

  小声地打了招呼。父亲抬起头来,微笑着眯缝起眼睛,放下钢笔。

  “犹豫再三,我还是买了超声波诊断装置呀。广告牌也换新的了。花费了不少钱哟。”

  “明天开始,我就来帮忙。”

  父亲的眼睛转向一边,叶月觉出他的双眼湿润了,脸颊也在颤抖。

  “我一个人就足以对付得了啊。你呀,会打针吗?”

  壁橱里面还放着母亲的白大褂吗?也许会带点霉味,自己明天就穿上它迎接患者。

  叶月朝父亲用力地点点头。

  (完)

  此书中的人物、情节纯属虚构

  小学馆编辑部 注

  后记              

  《感染》这部小说是荣获二〇〇二年创设的“小学馆文库小说奖”首届大奖的作品。尽管现在日本的各个出版社都设立了评选投稿应征作品的文学奖,但这个奖不局限于通俗小说或者纯文学小说,还旨在扩大视野,挖掘创作者新的才能。最初,为了尽可能地让大众认识更多的新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奖的意义,从首届到第五届,每年都有两次选拔,也就是说每半年征募一次。从第六届开始,变成每年一次。虽说是处在那么仓促的筹备状态下,首届应征作品的总数实际上仍高达645部。在其顶点闪烁光芒的即是本篇小说。

  该小说的主题是脏器移植,而且,涉及的是孩子的脏器移植,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真可谓是一部既现代,又挑战了这一贯穿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的作品。

  在日本,脏器移植的问题被聚焦,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从一九六八年(昭和四十三年)进行的日本首次心脏移植手术开始的。当然,在此之前,日本也进行过开创性的肾脏移植、肝脏移植手术,但是,时任札幌医大附属医院第二外科教授的和田寿郎教授做的心脏移植手术,是世界上的第三十例,它给社会带来的冲击难以估量。还记得当时的报刊上连续登载了以“宣告日本医学的黎明到来”为题的赞誉报道,在日本博得了一片欢呼声。

  然而,世事难测,这个划时代的举动,在随后的关于移植手术的评价中遭到了“比世界医疗水平晚了四十年”的恶评。因为,患者M在接受手术后的第八十三天后死去,一个月后,和田教授被警方以“杀人嫌疑”的罪名告发。检举的内容,第一个疑点,据说是在海水浴中溺死的脏器提供者Y,实际上好像还活着。第二个疑点,患者M只要接受普通的心脏手术,就有可能活得更加长久。但后来,札幌地方检察厅以对于这些指控的证据不足为由,做出了不予起诉的处理。

  从那以后,日本国内进行了对脑死亡判定基准,以及移植手术的规则化的审议,但是,其步伐相当缓慢。厚生省于一九八三年成立了“脑死亡议题研究组”,一九九〇年设立了脑死亡及脏器移植临时调查委员会,一九九四年向国会提交了脏器移植法案,到一九九七年,脏器移植法才最终得以成立、实施。自和田事件以来,时光已流过三十年。

  虽然不能胡乱猜想,但在此期间,关于脏器移植的医疗技术发生了怎样长足的进步,也是不难想象的。但事实是,在日本,移植手术的道路被封死了。为此,患者只有去国外接受移植手术,否则死路一条。一九九九年二月,自法律实施以来,出现了使用第一例脑死亡捐赠者提供的脏器进行的移植手术,然而希望通过这例手术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比如,其中之一,就是本书涉及的孩子的脏器移植问题。在现在的脏器移植法中,限定脑死亡后能够提供脏器的捐献者的年龄必须是十五岁以上。更有甚者,对于未满六岁的孩子,还没有判定脑死亡的标准,就是说,即使有这种低龄的孩子希望得到移植,但因为没有符合他们的尺寸大小的脏器,基本上没有可能接受移植手术。这种情况,到头来,患者也只能远渡海外进行手术,此外别无他法。所以,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就会大肆报道。而且,据说治疗费用人均也要达到八千万日元,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这笔昂贵的医疗费的。

  因此,在二〇〇五年五月,执政党的议员就脏器捐赠提交了修正法案,即如果本人的意志不清,只要有家族成员的同意即可,这就撤销了年龄限制。同时还提交了,脑死亡是否也等同于死亡,两者在概念上是否“都属于人的死亡”的提案。

  也就是说,直到现在还持续着模棱两可的观点,仍处于具体措施还没有什么进展的状态中。当然,这是探讨关于人的死亡问题,也不能简单快速地推进。毕竟,还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不接受脏器移植这种行为。

  可是,在现实生活里,事实上有很多的患者正挣扎于痛苦和绝望之中。

  本篇小说是一部医学悬疑小说,它从正面选取了这个不仅在医学界,甚至在各个领域都备受争议的主题。

  主人公仲沢叶月,由国立大学的一名临床医生转入东都大学的医学系当助教已经有六年了,是一位研究病毒感染症的专家。她的丈夫启介是一位在美国有过脏器移植手术经验的著名外科医生,双方认识的时候,他还有妻子和三岁的儿子。两年前,启介和妻子离婚,向叶月求婚。尽管婚后持续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但近来丈夫启介变得非常奇怪。脸上失去了笑容,变得寡言少语,时常发着呆,苦思冥想着什么。在某天深夜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后,启介急忙离开了家。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启介的前妻公子也打来电话,说五岁的儿子宏不见了。等叶月慌忙赶到后,公子告诉她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宏被诱拐了,绑匪索要二千万日元的赎金。但是,按照绑匪的指示,她们准备了赎金赶到指定地点后,那里却放了一个装着宏的骨灰的坛子。

  后来,得知宏因患有扩张性心肌病,接受过移植手术。而且那个时候,似乎得到了启介和东都大学的从中推动。唯独叶月被蒙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

  叶月打算向启介询问事情的真相,但在他儿子的葬礼结束后,启介突然销声匿迹。最终,警察的搜查慢慢地集中到了他的身上,然而……

  小说从开头起,就以令人窒息的速度不断铺展开情节,文笔的老练让人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的作品。最让人感到佩服的是,正如上文中反复提及的那样,虽然作者选择了脏器移植这个沉重的主题,但绝对没有偏重专业学术的描写,而是始终围绕着医学的伦理以及父母对孩子的亲情,不断提出问题。特别是身为外科医生的启介,在文中这么说道:“我的这双手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呀?”

  叶月追问启介的场面是本书的压卷之笔。只要提供手术机会和场地,他就有自信圆满地完成移植手术。要是有脏器提供的话,不知会有多少患者的生命将被他拯救。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心脏和肝脏烧成了灰烬,心安理得地对患者弃之不顾。作为医生,作为父亲,在这种状况下只能哀叹、愤慨,带着难以忍受的悲痛。

  这也许是作者在长期对以医疗技术、医疗矛盾为主的题材采访中,作为记者的她亲身体验到的真挚感受吧。

  然而,抛开日本的现状,纵观世界,医学界正面临更新的脏器移植趋势,进行着全新的研究、开发。即使是在异种移植方面也是如此,有尝试把猪和狒狒等动物的脏器移植到人体内。实际上在美国,仅限于特殊的病例,已经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可下,进行了猪的脑细胞移植以及胰脏细胞移植;在欧美各国,都已经为异种移植制定了方针政策。不过,由于会发生强烈的排斥反应,还存在很多备受困扰的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就有了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能制造出不发生排斥反应的脏器,或者寻找一种方法,把猪的胚胎组织移植到老鼠身体里,在老鼠体内培育成长。新的研究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就像科幻小说里描绘的世界那样,现实中,很快就要到了幻想成真的这一步。

  但是,这样的研究中决不能允许将人命当儿戏的结果出现,本书就敲响了这样的警钟。作者仙川环在获奖时发表感言说:“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对自己幼稚的写作技巧备感焦虑,但自己十分清楚为什么要写,在写什么。为了创作出不媚俗的娱乐作品,我准备始终愚直地坚持努力创作。”

  发言中谈到了她自己的创作决心。获奖后,她的本职工作似乎变得更加忙碌,但慢慢地,“是否应该推出新作了呢?”……类似的读者期盼的声音日益高涨起来。这意味着,大家都对她的写作执念抱有期待,不用说,我也是其中之一。

  关口苑生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