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灸法
耳穴灸法,是以药线、线香、艾条等点燃后的温热作用刺激耳廓,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耳穴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多用于虚证、寒证、痛证等。
艾条灸
艾条灸有三种。
1.艾条温和灸。让燃着的艾条对准施灸穴位,在距之约2厘米处熏灸,固定不动。以患者感觉有舒服的温热感并出现红润为度,每次l—3穴,每穴灸5—10分钟为宜。
2.艾条熨热灸。右手持艾条,将燃着的一端对准施灸耳穴,距耳穴皮肤2厘米左右。如熨布一样来回施灸,以灸处皮肤有温热感并出现红润为度,每次灸5—10分钟。此法适用于耳部湿疹和耳软骨炎。
3.艾条雀啄“灸”。右手持艾条,将燃着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耳穴皮肤2厘米左右。如小鸟啄食一样,一起一落地施灸,以灸处皮肤有温热感和出现红润为度,每次l—3穴,每穴灸5—10分钟。此法适用于小儿及耳部感觉迟钝者。
苇管器灸
用两节不同粗细的成熟苇管套制成苇管器。粗段长约4厘米,管口直径约0.8—l厘米,切成下鸭嘴形,再在其上放薄铅片或薄铁片,以防艾烧坏;细段长约3厘米,管口直径0.6—0.8厘米。粗细两节套接,接口处用胶布固定,细段端用单层胶布封闭。
1.操作方法:将花生米大小的一撮艾绒放入苇管器,用线香点燃,右手持苇管器插入耳孔内施灸,以耳孔感到温热为度,每次3—9壮,每日灸1—2次。
2.适应证:面瘫、耳廓痛、虚火牙痛。
3.注意事项:耳孔有破溃、湿疹者禁用。
药线点灸
此法为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疗法。药线是将麻线浸泡进由麝香等药物配制的药酒中而成的。适用于畏寒、发热、肿块、痿痹疼痛、麻木不仁、瘙痒等七大症状。
操作方法:
以拇、食指持线的一端,点燃,待线头出现红炭无火珠(忌用火苗)时,对准穴位,顺应腕力,拇指尖稳而敏捷地将线头火点按于穴位上,按下火灭即起为l壮。灸处有轻微的灼热感。如不愿直接点灸,可将火珠头置于距穴位皮肤约l毫米处熏灸,急性及重症者每天灸1次,慢性病每天或隔天灸1次。一般10天为l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
注意事项:
1.必须掌握火候。线头点燃炭火有个由旺渐弱的过程。病重、耐受力强者用旺火点灸,耐受力差、病轻和小儿用弱火点灸。
2.灸后局部有轻度灼热感或辣、痒感,直接灸者表皮可出现轻微损伤,这可以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
3.常配合特定体穴点灸,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如梅花点,在病变部位的周边和中央呈梅花形点灸,适用于一些皮肤病;葵花点,在病变部位的周围和病损中心呈葵花形点灸,适用于顽固癣类和皮疹类病症;脐周四穴点,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各旁开1.5寸点灸,适用于胃肠病、月经病。
线香灸
是用卫生香点燃后熏灸穴位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虚、寒、痛、痿、痹、痒、肿为主的急、慢性病患。
操作方法:持点燃的卫生香对准穴位,在距之约l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舒服的温热或微灼痛感为度,双耳皆灸,每次穴位不宜过多。常每侧选2—3穴,每穴灸2—5分钟,局部出现微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约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