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的游戏规则,新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后的40年里,虽然卡地亚的品牌声誉丝毫未损,但是它所经历的转变却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它那全球最漂亮的豪华门面一如既往,但是卡地亚家族遗留下来的精神内涵却早已荡然无存。重新执掌这家横跨欧美的大品牌业务的企业老板们,包括了金融家、生意人和职业经理人。他们对分布于巴黎、纽约与伦敦的卡地亚店,都各自设计了一套管理制度,给卡地亚王朝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从此,这个庞大的奢侈品帝国开始了重大的改变。
自1966年执掌卡地亚以来,约瑟夫·卡努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整合分布于法、美、英三国的卡地亚业务。七八十年代时,卡地亚推出了几款新作品,重新让自己回归到行业舞台的中心。1968年,卡地亚又推出了一款椭圆形的名贵打火机。新颖、奢华的外观让这一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也摇身一变,成为奢侈品。它的推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年后,卡地亚的“LOVE(爱情)”纯金螺丝手镯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款手镯在市场上热销了五十多年。其间,约瑟夫·卡努依还主导了一起令媒体轰动的“大事件”。1969年,影星理查德·伯顿——伊丽莎白·泰勒的疯狂爱慕者(他们曾共同参演了《埃及艳后》),决心为自己心爱的女人订制一款最特殊、最别致的首饰。于是,他邀请卡地亚为伊丽莎白·泰勒量身打造了一颗重达69.42克拉、纯度完美无缺的梨形钻石,这块钻石被命名为“泰勒·伯顿”。英俊潇洒的伯顿和他的英国情人因为这块钻石而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佩戴着这颗精美的钻石,伊丽莎白·泰勒不仅在卡勒斯·德贝斯特基于威尼斯举办的舞会上大放光彩,在费里埃尔城罗斯柴尔德家族举办的舞会上也大出风头。经过这次引起媒体轰动的事件,卡地亚很快又回到了镁光灯下,并大放异彩,无可争议地坐上高端珠宝首饰界的首席位置,再次成为名人们的宠儿。
1972年,约瑟夫·卡努依任命商界奇才罗波尔·奥克执掌卡地亚巴黎店,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让巴黎店的业务迅速步入正轨,重新崛起。而接受这项任务的罗波尔·奥克正是银赛(SilverMatch)打火机的掌门人。为完成这项任务,奥克开始在公司内部职工中发掘人才,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让销售额增长、让巴黎店活跃起来的人。之前他刚推出了一款滚轮可收放的圆柱形打火机,但是这款打火机并非只是针对珠宝客户而制作的。他的想法与公司一个年轻的销售代表——阿兰·多米尼克·佩兰——恰好一致。虽然年轻的阿兰·多米尼克·佩兰对珠宝业一窍不通,但是他在销售方面的天赋却十分惊人。在与罗波尔·奥克五十多分钟的交谈中,阿兰·多米尼克·佩兰道出了自己为卡地亚未来几年设计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卡地亚不应该只傻傻地蹲守着那三个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店铺等待顾客的光临,而应该从高档珠宝这个已经布满灰尘的神庙 里走出来,让普通大众也能够接受奢侈品,让尽可能多的人购买到卡地亚的产品。他还说道:“既然我们已经推出了打火机,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继续生产钢笔、皮具以及一些价格适中的手表呢?”面对阿兰·多米尼克·佩兰那滔滔不绝的辩才、旺盛的精力与激情、那种为成功翻山越岭浑不怕的精神,罗波尔·奥克被深深打动了。很快,他便让年仅27岁的阿兰·多米尼克·佩兰成为了“卡地亚火机”—— 罗波尔·奥克刚刚创立的子公司——的商业负责人。
阿兰·多米尼克·佩兰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公司的地位逐渐上升,甚至超越了让娜·都圣,并被予以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职位——销售战略顾问。阿兰爱好体育、活力四射,喜欢出风头,总是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他常常去香迪里赛马,去圣·特洛佩兹度周末……他总是引起社交界里的流言蜚语。虽说他有些过于张扬了,但是也正因为他,卡地亚品牌才得以再次从幕后走向前台。这个快言快语的家伙虽然树立了许多永久的敌人,那些出格的言论也总是会激怒某些人,但是在卡地亚内部,支持他的人却越来越多。与那些为卡地亚带来革命性贡献的人相比,阿兰在卡地亚的历史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人们至今也无法确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之前的路易·弗朗索瓦、阿弗莱、路易、皮埃尔·卡地亚一样,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冒险家。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他——这位在自己的团队里令人肃然起敬的老板。
1973年,他独自做出了许多“卡地亚不得不做的事情”:分别在比亚里茨、东京和新加坡都开了新店。在他的推动下,卡地亚首次使用镀金技术制作腕表,这款腕表一上市就引起了消费者的狂热追捧,这种狂热像一把火一样点燃了整个时尚界。批评、仇恨、艳羡……这个“打火机商业代表”又赢了一局,并让他的诽谤者、批评者们狼狈不堪。在古典与现代之战中,他再次获得了胜利。不仅如此,他还继续给那些喜欢他的人不断地带去惊喜。“NEW LOOK(新视觉)”系列的成功推出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沃伦·比蒂、劳伦·白考尔、安迪·沃霍尔③、杜鲁门·卡波特、杰奎琳·肯尼迪……都是最早在和平路或者第五大道上购买“NEW LOOK”新产品的顾客。曾经引领时尚的卡地亚名品,如1917年推出的“Tank(坦克)”手表,1928年推出的“Tortue(乌龟)”手表,以及“Baignoire(浴缸)”手表,时至今日,经过略微的修饰和改进,加上阿兰的成功销售,依然是时尚的领军商品。从1922年英国人约翰·豪德发明全自动手表以后,全世界的钟表厂家,包括卡地亚在内都迷恋上了这种只靠手腕的自然晃动就可获得动力的革命性创新设计。卡地亚、浪琴、百达、欧米茄都争相冲向全自动腕表这个新市场。而70年代出现的石英潮、液晶显示潮,也为卡地亚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卡地亚的“新老板”阿兰·多米尼克·佩兰充分利用了这两次技术革新浪潮,展现了他那敏锐的反应力和出众的营销才华以及他那唯一的商业信条——增加销售额和利润,处处为人先。
1975年,高档珠宝界又发生了一件令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酷爱奢华的印度与西班牙混血大明星玛丽亚·菲利克斯坐着劳斯莱斯汽车来到和平路。到了卡地亚店下车后,她让随同的司机从豪华轿车的后备箱里拿出来一个大广口瓶——里面赫然是两条小鳄鱼!进入店内后,这位大腕女演员告诉店员她此行的目的:希望卡地亚能够为她定做两条项链。一条全用钻石打造,另一条全用绿宝石打造,形状必须模仿她带来的宝贝宠物:两只小鳄鱼。几个月后,卡地亚备齐了钻石与绿宝石,并把初步设计方案拿给这位财富与怪癖同样令人咋舌的女明星:1023粒黄钻石镶嵌在一起,这是第一条项链的主体,1066颗绿宝石则组成第二条——两条项链还可联结在一起。这件珠宝在时尚界引起的轰动不亚于芭芭拉·哈顿的“老虎”胸针以及印度王公们的仙鸟和怪兽。这次事件也让经常出现在各种杂志上的玛丽亚·菲利克斯化身成为高档珠宝业的形象大使。
在阿兰·多米尼克·佩兰的管理下,卡地亚经历了返老还童式的转变。在阿兰引领的时代,卡地亚的代表作包括高贵的项链、伟大世纪风格的长链、紫罗兰香水都被颠覆了。取而代之进入和平路卡地亚店的是贾柯梅蒂、尼尔·阿姆斯特朗以及美国的那些“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风格。继伊丽莎白·泰勒的名贵钻石和温莎公爵夫人的奢华仿动物胸针之后,珠宝业最终放下了高贵的架子,走上街头,展现出它全新的一面:年轻、时尚、权力与奢靡。新起之秀阿兰对卡地亚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罗波尔·奥克的初衷:整合卡地亚,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品牌。为了做到这一点,1974年他任命自己的女儿娜塔莉执掌卡地亚巴黎店。同年,巴黎店并购了伦敦卡地亚店。两家店的成功并购使娜塔莉和阿兰·多米尼克·佩兰携手共进,共同为卡地亚这个品牌创造辉煌。
阿兰·多米尼克·佩兰的“MUST(必须)”系列之于珠宝业,就如同抽象艺术之于形象派绘画。然而,他的多样化战略带来的并非都是一片喝彩声,也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在珠宝业的圣坛——科尔伯协会中,旺多姆广场与和平路上的珠宝业人士以蔑视与嫉妒的心态观望着这个“打火机商业代表”所走的每一步。协会中的一些暗箱操作开始浮出水面,很快,大多数成员就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将卡地亚逐出协会。这个决定对卡地亚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阿兰·多米尼克·佩兰并没有因此而愤怒,相反,他感到非常高兴。他在媒体上造势,大肆嘲笑科尔伯协会滑稽的陈规陋俗。在他眼中,只有成功才是最神圣的,散言碎语和讽刺指责从来都不值得理会。的确,他的成功在珠宝界前无来者。
阿兰·多米尼克·佩兰再次拯救了休克中的卡地亚。他更新了卡地亚的产品清单,推出传统样式的镀金手表,制作出标有卡地亚标志、价格在1000(150欧元)到10000(1500欧元)法郎之间的日用品。面对“MUST”系列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罗波尔·奥克充分肯定了这种战略的转变——可以为品牌制造大量财富的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