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约翰多恩《多恩选集》

时间:2012-11-04 22:02   来源:中国台湾网

  1769  40.约翰多恩《多恩选集》

  (1573—1631)

  假如《一生的读书计划》编于1900年的话,多恩和布莱克[63]很可能不会被收录其中。重点的转移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虽然两人在文学界确实碰巧是那种时尚人物,也是一种品位,当品位能够反映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的真正变化时,品位可能成为一种深刻的东西。

  他死后,几代人都没有重视他的作品。他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因为他说出了我们的实际情况,而弥尔顿[45]则不是。也许再过五十年,这点已不再重要。但目前对于我们来说他依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不仅仅是他对现代诗歌的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因为他的心声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心声。1940年,海明威[119]的一部作品《丧钟为谁而鸣》的题目就是来源于多恩的《祷告》,这部作品出版于1624年。

  多恩出生在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他的母亲和壮烈牺牲的托马斯莫尔是亲戚。他在牛津和剑桥上过几年学,之后学了法律,并且在伦敦读过了一段世俗,为了爱情而冒险的生活,之后被派到国外去工作,后来和出生名门并且是雇主托马斯伊戈尔爵士的侄女结婚,多恩认为这段婚姻是非常不明智的,从后他的事业陷入了黑暗,十几年来一直忍受着贫困和悲伤。在他42岁时,他依然决定放弃对家庭的忠诚,受命于英国国教。他担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后,事业再度辉煌,而且成了他那个时代最有名的牧师。曾经撰写爱情诗的那个勇敢的年轻人现在变成一个忍受上帝折磨的人,被死亡的想法和疾病所困扰。他讨厌“少狎诗歌”转为“老娶神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也来缠绕着他。今天你参观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室时,你就能看到多恩的塑像,是他生前雕刻出来的,塑像用一块裹尸布缠着。当生命最后的时刻来临时,多恩在他的床边想象出了一幅画,想象自己被裹在尸布中,紧闭着双眼似乎死亡已经接近。

  多恩的《祷告》和《布道》与传统的宗教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都是艺术作品,将一种几乎让人恐惧的精神强度和精致巧妙的节奏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祷告》是写给他自己的,而《布道》则是在国王或者大众面前演讲的。这些都是除了星期日布道时才有的虔诚,是特意根据人的情绪,直到今日依然有效,虽然教义已不在,但是艺术依然在。

  多恩的诗具有高度的美感,毫不妥协的智慧,惊人的个性化。多恩通过使用时而复杂,时而粗暴直接的比喻,并且将感觉和智慧融为一体,从而感觉非常适合我们的口味。在多恩最差的一部作品里,他使用的比喻手法简直天才的理念,惹恼了直率的约翰逊博士。在他最好的一部作品里,他的比喻似乎和他的想法合为一体。

  他的爱情诗不仅超越了伊丽莎白时期的一切传统,而且超越了他以前所有情诗的典范情感。“看在上帝的份上,请闭嘴,让我爱你。”一个人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一首诗,不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这不是在联系写作,是一个真人在说话,而且他的声音就在屋里。多恩能让人震惊,让人愤怒,让人感觉温柔,话语明了简洁,他爱幻想,热情,虔诚,但有时有很绝望。而有时候他会在一首爱情诗里融入好几种感情,他明白诗里感情的复杂性,这一点也适合我们这个不单纯的时代。他的爱情诗里所用到的,同样也适用于他的祷告诗,这些诗中也带有性爱色彩,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是全部人性,包括人的肉体。以下两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也浓缩了约翰多恩的大部分特点:

  爱情的神话的确在人的灵魂中萌生,而人的身体如同记录神话的书页。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多恩的诗比作埃尔格列柯的油画,埃尔格列柯将线条扭曲,而多恩是将语言扭曲。他们不是渴望进行尝试,而是为了达到精确的效果,强调内容,强化感官和直抒胸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方法。就像埃尔格列柯的色彩那样,初看似乎很粗糙且不自然,所以多恩的韵脚也被破坏了,显得粗糙。他们焦躁的情绪反应在作品中,作品显得粗糙,不连贯。在多恩和埃尔格列高的作品里我们都能感觉到精神上的痛苦和紧张。他们的信仰不平静,始终被焦虑、困惑、矛盾所笼罩着,似乎预示了我们这个充满忧愁时代的氛围。

  多恩创作的大量作品主要是针对学者,因为初读者仅熟悉选集中的几篇作品。我推荐:《歌与十四行诗》《挽歌》《一周年与两周年》《圣十四行诗》《突发事件》,可能还有几篇布道文。起初读他的作品,“这个从云中说话的天使”似乎很牵强附会还有一些不必要的困难。但是在他那奇怪的比喻和看似奢华的风格背后有着合理的理性。读者们仔细阅读很快会将这些理性表现出来,他那个性化的用语特点也不会那么陌生,而且变得越来越有趣。

  克里夫顿费迪曼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