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乔治艾略特

时间:2012-11-04 21:59   来源:中国台湾网

  1789  84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镇的春天》

  (1819—1880)

  可能只有文学史家注意到了,如果用股票交易市场来比喻文坛,那很多知名作家的股价都有过浮动,虽然不是大起大落。过去五十年中,萧伯纳(99)和华兹华斯(64)的股价下跌了几个点,奥尼尔(115)、福斯特(108)、卡夫卡(112)、多恩(40)、博斯韦尔(59)、托克维尔(71)的上升了几个点。乔治艾略特的股价可算大涨特涨,以受人尊敬的英国评论家里维斯为代表,学者们的大力支持应对此负责。

  普通的西方读者还能记得在高中被迫读《织工马南》时的场景。也许是被作者的尊容吓着了,到现在一回想起来还是会像一匹伤心而聪明的小马一样逃开。乔治艾略特和诸多作家相似,都是被摄影师和肖像画家害苦了的“不幸的人”。

  不过,乔治艾略特还是有很多有趣之处。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出身华威郡一个中等商人家庭(父亲从一个木匠变成房地产暴发户)。起初艾略特就对学习很感兴趣,这对她以后的职业很有好处。十几岁时她是虔诚而狭隘的教徒,不过读了很多书,又和不少非教徒交流过后,她迅速摆脱了教条主义。抛弃上帝和永生,她用对义务的付出平衡一切。“义务”在抽象意义上与“永生”似乎有相通之处。

  父亲去世后,艾略特搬到伦敦居住。她在充斥文化气息的报纸杂志工作得很优秀,与诸多文化名人有所往来,例如赫伯特斯宾塞、约翰斯图尔特穆勒(72)等等。1854年,她的人生似乎确定下来了。艾略特与学富五车的记者和传记作家乔治亨利刘易斯在一起,两人的关系长期、不合法而又是公开的。刘易斯的妻子与别的男人生了两个孩子(唉,这些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啊),精神不正常,和丈夫出狱分居状态。直到1878年刘易斯去世,艾略特都和他保持这种关系。两人生活美满,受人尊重。刘易斯死后一年半,艾略特和美国银行家约翰W克劳斯结婚。那时她已经60岁,新郎比她小二十岁。艾略特真是一位意志如钢的女人。

  艾略特的坚强意志不仅仅体现在有勇气的忙碌生活上,还体现在她的小说中。艾略特的小说给很多读者的感觉是:冗长而缺少趣味,过多的思想,说教性过强,,特别是《罗莫拉》,让人不由自主地体会到作者那直截了当的才智。但是,艾略特的小说无声无息地为现代文学做了领路人。如果没有这些作品,现代小说的进步会更为艰难。就像DH劳伦斯(113)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乔治艾略特开创的,她发挥了实际作用。”从现代小说的产生来看,或许斯特恩(58)更早,但是他的小说《项狄传》因为太过奇怪而被英国主流文学边缘化,而艾略特正好在主流文学之中发挥导向的作用。艾略特的写法在当时十分新颖,她用这种形式来描述人心所承受的精神重压。她的小说不拘一格,在里面找不到狄更斯式的快乐结尾和经典的浪漫爱情。在她的故事里,有着自己超越大多数前辈作家的一流智慧,还有她自己的价值观。艾略特甚至着笔于知识分子——这一题材在乔伊斯(110)之后很常见,但在简奥斯汀(66)、菲尔丁(55)或者狄更斯(77)的作品里是不存在的。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前几章具有自传性质,叙述了独特的童年光阴,细腻深刻,温润舒缓,令人着迷,就像《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92)一样有趣。书中塑造了格莱格姑妈、普利特等一些生动形象的小人物。哪怕那时的生活环境已经一去不返,这些人物形象依然保有鲜活的生命力。还有值得怜悯的玛吉,在苦难的世上奋力发挥自己的恋爱天赋,这种努力今天仍非常感人。《磨坊》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具有严肃的道德性——不僵化狭隘,而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这心灵包容阔大,善于思虑,富于力量而有人道关怀。读几个小时机会发现,虽然有很多说教,但其重要性不可抹杀。

  在今天,《米德镇的春天》不仅被认为是艾略特的名作,同时也是英国传统小说的核心

  作品。1919年,伍尔夫(111)在一篇文章中就将它成为“为数不多的写给成年人的英国小说之一”。 它非常贴合当时的趣味,用复杂、曲折的情节讲述几对情人和夫妇的职业经历。小说还有一个主题,就是1832年“修正法案”首次通过之前对政治和社会的辩论。读者更感兴趣的应该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描写,还有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布鲁克承受的性失败和精神冲击。面对小说里的不幸婚姻,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不安。细致的心理分析,深厚的同情心,这些的魅力到今天一直不减。

  伟大的小说有的读起快,有的读得慢。《米德镇的春天》应该慢慢读,它不会让读者大踏步向前,这是一部舒缓向前的作品。

  克里夫顿费迪曼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