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二章:美元的“中年危机”

时间:2013-07-17 13:25   来源:中国台湾网

  1960年10月30日,市场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爆发了第一次黄金危机。美国为了阻止美元贬值,采取了一系列单方面行动。1963年7月,肯尼迪政府实施利息平衡税,对在美国资本市场筹资的外国借款人加征约1%的利息,并在1965年扩大到银行贷款。这些措施暂时刺激了欧洲的美元市场,但美国的国际收支账户,自1967年以来一直在加速恶化。

  1964年,美国对外国官方债务超过黄金储备的价值。欧洲各国成为新的顺差国,开始对美国逆差表示不满。他们动用“黄金杠杆”,即用盈余的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直击美国的致命弱点。法国首先发难,1965年1月4日宣布一个月内将3500万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准备把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新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此举引发各国竞相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令市场金价暴涨,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元信誉受到了极大冲击。

  当1968年再一次爆发国际黄金危机时,黄金抢购风潮愈演愈烈。当年3月,美国黄金总库停止向私人市场出售黄金。此时,官方清算仍采用1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但黄金的市场价格可以超出官定价格,故而形成了双重标准的黄金市场。

  因此,到了1971年8月15日,在美国政府无力实现美元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的承诺后,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停止为外国央行兑换黄金,对进口暂时征收10%的附加税。

  这是美国在国际货币事务上,第一次采取极端的单边主义行动,违背了华盛顿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则,被喻为对盟友发动的一场经济战争。当时负责货币事务的美国副财长保罗?沃尔克曾感慨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变成残酷的暴君,或者脑满肠肥的寄生虫。”

  美国单方面改写了世界贸易规则之后,当时的美国财长约翰康纳利向欧洲盟国施威:“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1971年12月,G10国家签订《史密森协定》,决定美元对黄金贬值7.9%,1盎司黄金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同时市场汇率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时值1973年3月,美元改为浮动汇率制,即美元与黄金的比价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时代宣告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此名存实亡。而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时,全世界的反美舆论欢欣鼓舞,以为谁都可以不买美国的账了,但日后的发展并非如此。在“无体系的体系”中,没有任何国际条约规定任何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降为这个体系中凭实力竞争的“平等一员”。但美元仍然是维系全球的主导货币地位,是通行无阻的世界货币。

编辑:马小璇

相关新闻

图片